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国际奥委会将“更团结”加入奥林匹克格言,旨在通过体育鼓励全球更加团结,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不谋而合。研究运用系统性文献回顾法和内容分析法进行归纳、梳理。研究表明:新格言是全球意识形态极化下,奥林匹克运动自身发展的需要与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世界割裂的特殊背景下逐步形成的,是奥林匹克运动在百年历史不断发展过程中的传承与展望,是塑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独特价值需求。奥林匹克新格言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源头思想、文化价值、目标结果等方面有很多理论上的契合,剖析二者的理论契合基础,解读新格言的时代价值,认清现实意义,为更好宣扬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践行奥林匹克新格言精神,举办一届更团结的冬奥会提供理论与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2.
近代共同体思想中的平等价值原则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和广大农民在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斗争中不断发展起来的重要价值原则,彰显中华儿女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追求平等的价值诉求,对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重要启迪.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世界共识且被积极践行的中国方案,坚持由"温故"向创新发展,不断从...  相似文献   

3.
百年大变局表征着全球发展和治理中的西方现代性困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案是中国推动并引领全球秩序重构、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的需要,体现了百年大变局背景下中国的使命和担当。中国政府为什么能提出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全面理解这一“中国方案”的重大的历史责任和远大的创新使命,需要整体思考中国共产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案的道路选择、制度优势和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4.
研究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能够科学地把握人类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规律,是人类社会追求真正共同体的实践指南。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命题角度,以问题为导向,以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为支撑,以国际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提出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下的“校企校”协同育人模式,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5.
科技是推进人类社会生产力进步的革命性力量,人类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越来越依赖于通过科技手段利用自然资源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后疫情时代,科技进一步拓宽了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界域,同时,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使用导致的生态危机也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已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问题,只有正确认识人、科技与自然之关系,正确引导科技发展的价值取向,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准则,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亲自然的科技构建美丽世界,才能共建美好的地球家园.  相似文献   

6.
<正>2015年6月27~28日,由清华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协办的第四届世界和平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中国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出席开幕式,并以《共同构建人类和平安全命运共同体》为题致辞。李源潮说,当今时代,世界各国发展的共同性、利益的共同性、挑战的共同性、治理的共同性日益凸显,人类正在走向同舟共济的命运共同体。中国人民的命运与各国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休戚与共,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倡  相似文献   

7.
两极格局瓦解后亨廷顿提出了“文明冲突论”,西方霸权主义企图将“文明冲突论”作为其达成非正义目的的话语高地。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旋律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顺应了时代发展大势,符合人类未来发展的科学要求,是对“文明冲突论”的有力批驳。度越“文明冲突论”,首先要从西方文明发展的角度深度剖析“文明冲突论”形成的现实基础及理论内涵,进而展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理念论辩,最终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同。  相似文献   

8.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该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其中,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塑造共同体建设中所蕴含的递进性和层次性,充分彰显了中国为解决世界共性问题所做出的特殊贡献,在坚持共同价值观上为维护人类共同利益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重构新的国际秩序观上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共同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它吸收了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因子",衔"外来理念",化"传统理念,在实践层面具有深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追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来源于物质生产生活,生发于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原理,升华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实践,定位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于物质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特征、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民族文化的力量之源、党的执政之基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石。新时代推进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加强党的领导、凝聚共识、团结统一,不断推动人民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和充裕。  相似文献   

10.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这对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法学教育改革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一是紧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内涵,更好地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二是增加比较法类课程的设置,注重法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三是重新定位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思路,细化相关人才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培养出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11.
北京奥运会使我们实现了百年的奥运梦想,兑现了曾许下的承诺给中国一次机会,还世界一个惊喜.借着百年奥运的契机,我们向世界自信地展现了一个改革开放30年之后的中国,一个本着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精神的现代化的中国.第29届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和我国运动健儿所取得的优异成绩,提升了我国民众对体育事业的认识,也使得全民健身的热潮再次澎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必要重提中华民族体育事业的先驱者和领导人——毛泽东的体育思想.进入后奥运时代的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仍然需要以毛泽东全民健身的体育思想作为指导,并结合当代体育现状,在金牌的感召力量下去大力发展群众体育.  相似文献   

12.
中国周边学是一门研究中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时代如何解决好与周边国家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新学科,其终极目标就是要为构建命运共同体提供理论支撑和战略思维,其发展路径是从周边命运共同体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周边地区是中国倡导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地区。命运共同体倡议始于中国周边地区。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首访俄罗斯,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中首次提出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概念,而且签署两国联合声明,开启了建设中俄命运共同体的历程。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科技外交工作立足于新的历史方位,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思想引领实践,正在加快实现战略层面的优化调整。基于实践视角,分析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科技外交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凝练了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思想对科技外交的指导意义,总结了中国科技界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思想的实践探索,提出了加快调整中国科技外交战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正>(2018年9月19日)2018年9月17 19日,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围绕"科学素质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进行深入交流,达成以下共识。1.在最广义的范围内促进科技与社会良性互动科学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和力度渗透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社会日益成为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科技在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的同时,也蕴含着不可忽视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应当严格遵循科研诚信和科技伦理,确保公众充分理解和广泛参与科学,实现科技的全部价值,增进人类的整体和长远利益。  相似文献   

15.
魏玲 《世界知识》2020,(9):23-24
"百年大变局"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中国的变化。随着综合实力的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的世界定位发生了深刻变化,并将对国际格局和世界秩序产生深远影响。要理解这些变化和影响,我们需要探讨三个问题。首先,中国的世界定位究竟是什么?其次,大国地位追求的策略一般有哪些?最后,大变局形势下,中国的地位追求和推进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体目标追求之间如何协调?中国外交该如何作为?  相似文献   

16.
正在中国的推动下,上海合作组织正在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但该组织属于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系中的哪一种?本文试图从国际协和的角度理解上合组织及其未来。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上合组织迫切需要国际协和。上合组织的大多数成员可能更容易接受国际协和为目标、为手段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国际协和及其研究在中国的国际关系史研究中,concert of powers一直被译为"大  相似文献   

17.
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着生态危机、资源危机以及核战争威胁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同时在政治、经济领域存在着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极端民族主义等思想。要想克服这些难题,人类的主体意识必须觉醒,并转变思维方式,求同存异,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来解决这些难题。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人类的共同利益为指向,强调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人类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这是一种开放包容、共享共建的价值,是一种真实的价值。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倡者,中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要勇于担当责任,在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中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伟大的现实指导意义,而且就社会主义发展进程和人类社会发展历程而言,更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特别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论断,表明中国的成功代表着一套新的价值理念的成功,证明中国发展的道路和价值取向,必将改写国强必霸的逻辑,为世界发展和人类新文明形态的铸造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9.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实质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由人的联合体”理想的创造性践行,坚守了马克思主义“全人类解放”的价值目标,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是基于当今世界新的历史方位作出的时代性选择,追求个体利益与全人类整体利益的统一,为推动世界共同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是基于五千年民族智慧而进行的民族性表达,在实践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  相似文献   

20.
《安徽科技》2022,(1):54-55
十月 12日 科技进步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主题论坛在蚌埠市举行.由安徽省科技厅和蚌埠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蚌埠市科技局、蚌埠国家高新区共同承办的"科技进步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主题论坛在安徽省蚌埠市古民居博览园隆重举行.论坛作为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第六届年会的主题论坛之一,分为文化交流与科技进步·文化与科技融合、全球性问题研究与开放科学及全球共享创新平台建设、科技风险治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等3个子议题,邀请一批知名专家学者到会交流,深入探讨科技进步如何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太湖世界文化论坛是中国创立的高层次、非官方的国际文化论坛,是唯一一个在民政部注册的以论坛为组织名称的全国性社团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