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重庆市旅游纪念品市场无序开发的现状,意在探讨如何利用具有代表性和特殊性的活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设计研发出具有地方特色及适应消费者更高审美需求的旅游纪念品;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提炼与分析,结合旅游纪念品设计实践来实现对其进行图像化表达,总结出在视觉文化时代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图像化解读的方法,具体提出以具象的图形、文字和造型以及提炼抽象的文化符号两种策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图像化;所以,在大力发展创意产业之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开发与提升,实现其在旅游纪念品设计中文化的转化与再生,都是值得持续探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河南是文化大省,其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不仅能起到保护的作用,还能带动经济的发展。本文对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现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问题,从而提出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连南瑶绣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当地特色旅游文化品牌。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以及旅游经济发展场域下的瑶绣产业化引发这一自给型传统手工艺向产品型产业化生产的种种弊病:文化价值观错位、民族文化特色消褪、产品陷入结构性营销困局。依托日本工业设计及传统文化的“双轨制”策略及连南排瑶刺绣的传统艺术特征,从原生工艺的生态典型性保持与脱离手工的文化符号衍生的纯现代设计生产两方面阐述传统连南排瑶刺绣艺术产业的创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线性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提出的新理念。线性文化遗产具有极强的串并能力,能够把分布在不同场域的文化遗产及周边资源组织起来,进行整体性保护与利用,是旅游开发的一个重要领域。线性文化遗产具有大规模和跨区域性特点,通过旅游开发,在横向上可以串联起不同区域的各种资源,在纵向上可以带动旅游与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在研究上应对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区域协同问题、模式创新问题、绿色发展和监管以及保护与传承问题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5.
北京郊区包括门头沟、房山、通州、顺义、大兴、昌平、怀柔、平谷等八个区和密云、延庆两县,是首都北京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北京历史发展的见证,它们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北京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但是随着首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多样化,北京郊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濒危的境地.而京郊现有的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种植、采摘、收获等原有休闲旅游形式,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特别是文化需求,乡村旅游的文化升级势在必行.京郊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北京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既是保护遗产、发挥遗产价值的需要,也是丰富乡村旅游产品,满足市场多元化的需要.本文在全面分析北京郊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特点的基础上,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旅游中的利用方法与途径,以期为保护和传承北京郊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6.
创意旅游是旅游产业适应市场变化的必然选择,德化作为中国的三大瓷都之一,陶瓷文化旅游正在兴起.本文期冀以创意旅游引领德化陶瓷文化旅游的突破和升级,开发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并为闽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性旅游利用研究提供案例借鉴.文章借用文献分析和田野调查法、定性定量研究和跨文化比较研究法,分析了创意旅游内涵及其与文化旅游的关系,对陶瓷文化旅游相关概念及发展模式进行研究,继而对德化陶瓷文化产业和旅游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建议,最后,得出了创意旅游视域下德化陶瓷文化旅游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泰山旅游产业由于泰山的资源、市场以及游客的诉求均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而彰显出其有别于其他景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如何将传统的泰山文化与时下的旅游经济联姻,是泰山旅游界面临的一大课题。泰山文化元素主要包括物质化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旅游这一载体,充分挖掘泰山文化的丰富内涵,推进泰山旅游和泰山文化的密切融合,共同繁荣,有着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重要旅游资源。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创意产业的辩证关系,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及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所承载的功能,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提炼和文化创意的"越界"及资源整合,来实现旅游产业价值增值。  相似文献   

9.
在民族文化旅游迅猛发展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民族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之间如何有效的融合与链接,实现共荣互惠的双赢局面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文章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为研究对象,提出了覆盖了保护、管理、利用、解说和价值转化等环节的五位一体开发路径,以期为广大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之间存在一种天然的渊源关系,既有合作的基础,也有竞争的态势。旅游开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动力;而旅游开发过程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恰当使用和过度使用又可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和文化意义受到扭曲甚至毁损。构建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才是两者协调发展的良策。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开发人手,指出宁波金银彩绣工艺在旅游开发方面的独特价值,并从刺绣材料、刺绣工序、刺绣过程、刺绣体验和刺绣鉴赏等五个方面,分析说明宁波金银彩绣工艺的旅游开发可以采取的方式,为宁波非物质文化旅游开发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2.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泉州非遗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文化名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泉州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海洋性、包容性、遍在性与非均衡性等特性,在进行旅游开发过程中应遵循与名城保护互动、注意保护、突出特色、关注游客体验要求等原则,才能实现文化传承、城市建设、旅游发展的共赢。  相似文献   

13.
河池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多、形式多样、价值极高,具有多元性、独特性、原生性、参与性、濒危性等特点。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结合,采取保护性的旅游开发模式是一种必要和可行的选择。旅游开发是河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必然选择。河池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化路径在于品牌塑造、公园创设、演艺营造、线路设计、元素融入、商品开发、市场培育等方面,有助于丰富河池旅游产品,提升河池旅游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4.
针对当前河南旅游业存在的文化性薄弱问题,从树立文化旅游大产业的理念、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具有河南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体系、重视非物质文化旅游、全面实施整合开发、依靠文化创意促进旅游产品升级、建立提升旅游业服务质量的长效机制等方面,为河南文化旅游的强省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2006年度国内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的再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四个方面,对一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成果做了系统的梳理,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6.
南涧彝族“跳菜”的价值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长期活跃在民间、文艺舞台、旅游市场等场域的南涧彝族“跳菜”因申请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为此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从历时性、共时性、现时性三个方面阐述了“跳菜”的丰富价值。  相似文献   

17.
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全国各地掀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热。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型为旅游产品的实践中形成了以博物馆、主题公园与实景舞台剧为主导的三种主要模式。文章在综合比较以上三种主要模式的基础上,结合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以及西藏独特的区情,提出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化的自身模式。  相似文献   

18.
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特色鲜明。通过对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分布的细致梳理,概括出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的特点,并针对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提出旅游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19.
在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发展关系的基础上,分析评价了祁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类型及开发现状,构筑了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体系,并针对目前开发过程中的困境提出了相应的开发、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20.
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民间文化资源保护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随着我国国际声望日益提高和对外交流和协作的频繁,民间文化的文化名片作用日益显现出来,图书馆作为保存、积累、传递人类智慧成果的专门机构,在保护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具有不可推谢的责任.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不应只停留在典籍文献保护上,加强和旅游部门合作,开辟文化旅游项目,使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