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语教学是指在学校教育中,具备双语能力的教师将除本族语/母语以外的一种或多种第二语言/外语作为教学语言,进行全部或部分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学科前沿知识,接触世界先进技术和科学思想,从而培养参与国际竞争需要的“专业+外语”复合型人才,以更好地适应全球一体化发展.双语教学的特征表现为教学目标的跨文化性、教学内容的民族性、教学语言的平等性和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在实践中,双语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母语水平、外语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以及高素质的“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双语教学是指在学校教育中,具备双语能力的教师将除本族语/母语以外的一种或多种第二语言/外语作为教学语言,进行全部或部分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学科前沿知识,接触世界先进技术和科学思想,从而培养参与国际竞争需要的"专业+外语"复合型人才,以更好地适应全球一体化发展.双语教学的特征表现为教学目标的跨文化性、教学内容的民族性、教学语言的平等性和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在实践中,双语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母语水平、外语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以及高素质的"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通过语境教授语言:基于任务的跨文化语言教学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对外语教育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从全球着眼,从本土着手”,随着全球民族、文化、宗教、语言的日益多样化,社会需要大量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全球公民”。本文旨在介绍如何在外语教学环境下,运用“基于任务的跨文化语言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4.
我国美术教育和美育教育的发展是建立在教育理念、育人内容以及培养模式基础之上的,美育教育能够促进民族审美水平和民族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美育教育是贯穿于人的整个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在教育之中,绘画艺术不仅能从人格培养、心智启发等方面提升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更具有技能训练的特点,从而使美术教育进一步渗透着美育教育的因子。正是基于美术教育与美育教育的融合发展,才使我国文化始终呈现出美的创造,彰显出美的品格。  相似文献   

5.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涉及范围广、富有人文气息的语言学科,能够有效传承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吸收并融合西方优秀文化,以促进我国文化发展、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传统的汉语言教学模式更侧重理论知识,从而导致学生较难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近年来,社会就业市场要求毕业生需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未来发展,因此职业院校教师应该以应用性教学理念改进落后的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学习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全面完善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对安塞腰鼓产生的人文地理环境进行分析,结合实际对安塞腰鼓的体育文化价值进行探讨,指出安塞腰鼓的文化特征表现:地域风情浓郁;“鼓”“舞”结合的艺术性;体育与舞蹈的融合性。安塞腰鼓的多维体育文化价值:增强人身心健康的发展;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促进地域体育旅游发展;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充分发掘安塞腰鼓这一重要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并使之能够更好地继承和传扬下去,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任何一个国家的外语教育都容易侧重于该外语的词汇、语法教学,忽视对该国家文化、社会等国家概况的介绍。然而外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使之能够用非母语与外国人进行毫无障碍的交流。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对该语种国家的文化、社会、民族性格等各方面的介绍也是必不可少的。本文结合笔者在日语教学中的经验,谈几点对“日本概况”课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外语文化教育系指高校外语文化课程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具体体现在高校外语文化课程教学中跨国文化认知结构的建立、文化思维品质的培养、学科思维方法的培养,以及高校教育主导者(教师)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人格力量等非语言教学因素所形成的外在的精神氛围对教育主体(学生)产生的师表感染.高校外语文化教育以教学的客体(文化和教学内容)为载体,通过教学的环境作用于教学的主体(学生),从而体现外语文化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它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文化习得意识,使文化规范的教学与语言技能的培养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10.
数学具有工具和文化两种品格.数学教育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数学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从数学教育的文化品格去认识、发掘并发挥数学育人的功能,探讨实现数学育人的策略途径,对加强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 我国外语教育正经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其目的是要使外语教育面向全体、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也就是通过外语教学活动,开发学生的外语学习潜能,使他们掌握并运用外语这门工具表达思想、进行语言交际活动,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实施外语教育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如何在外语课堂中开展素质教育便是落实外语素质教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就是掌握一种新文化的过程.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既需要对所学外语知识的掌握,也需要对所学语言使用国文化背景的了解,文化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提高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教育学语言现代化的标志是语言的科学化、实践化和逻辑化,而现代化发展离不开语言的本土化和综合化。中国教育学语言现代化发展受到内、外两重因素的影响,内因是指文言语体向白话语体的转型,外因是指赫尔巴特、杜威和凯洛夫教育学语言的影响。在教育学语言走向现代化的历程中,存在着对教育学语言认识程度不深,与教育学科发展、教育现代化发展联系不紧密,忽视我国传统言说方式的独特价值以及过于依赖西方教育学语言发展路径等问题。基于语言应用的视角,通过对中国传统学术语言载体文言的分析,指出我国教育学语言走向现代化应促进汉语自信与文化自信的融合,依托文言与白话的有机融合,强化西方学科语言与中国学术语言的融合,从而提升教育学语言战略地位、丰富教育学语言表达方式、拓宽教育学语言发展路径,真正实现我国教育学语言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方言和民族共同语言是语言在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两个发展过程。两者均是语言的变体 ,在人们的交际中 ,它们是传递信息、承载文化的不可缺少的手段。在其存在和发展问题上 ,方言和民族共同语言的关系是辨证的 ,而不是对立的。更不是所谓的方言“干扰”和“污染”民族共同语言。它们既可并存 ,也可兼容 ,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方言是民族文化多样化的象征 ,是优秀文化的载体 ,它不断地丰富民族共同语 ;而民族共同语则促进方言不断地规范化 ,使它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方言的规范化程度越高 ,其民族或社会的统一性就越高。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不仅有利于民族文化繁荣 ,而且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统一  相似文献   

15.
当前,少数民族语言和传统文化都面临着全球文化和国家主流文化的“同化”与“消解”的双重危机.学校作为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主阵地,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了民族文化进校园、开发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实施民汉双语教育等多种具体实践,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校教育成为传递和发展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最佳方式,学校教育对培养少数民族的民族精神、文化认同、文化自觉、文化自豪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针对“新文科、大外语”时代背景下中国外语课程思政教学面临的新挑战,本研究借鉴课语整合式学习理论,提出课语整合式学习导向的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核心价值观”为牵引,以“多模态输入”为路径,以“学习化评价”为平台,构建“精准性”“体系性”“渐进性”和“整合性”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旨在解决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微观教学设计中的三大问题:一是语言学习与思政教育的整合问题;二是语言内容和思政元素的融合问题;三是语言认知和思政认同的耦合问题。  相似文献   

17.
陈彤 《韶关学院学报》2011,32(1):156-159
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大学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民族精神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提出相应对策:争取社会、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对大学语文课的重视与支持;改革大学语文教学,引导经典阅读,发掘教材中体现民族精神的育人资源;优化教学过程,注重能力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促进学生对民族精神的体验与内化。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人类交际和思维的工具,语言的人文性是其本质特征。语言的人文性决定了外语教育是通识教育的内容之一;语言的人文性决定了外语教育又是通识教育的实践方法;语言的人文性决定了外语教育与通识教育融合的必然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9.
<正>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也把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国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积极、鲜明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各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也包含着促进各民族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高校外语教学,强调在语言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过程中,重视价值观的引领.从认知行为理论出发,根植教学实践,探讨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协同发展的外语课程思政建设路径,论文围绕四个维度:把握外语课程思政目标提炼的高度,探索外语课程思政内容的广度联结,实现外语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体现外语课程思政教学过程的育人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