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罗氏沼虾遗传多样性的RAPD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RAPD技术,对20世纪70年代从马来西亚引进的7对罗氏沼虾后代的养殖群体和90年代从新加坡引进的天然群体的F1与养殖群体交配繁殖的后代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日本沼虾胚胎复眼发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光镜技术和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日本沼虾胚胎复眼的发生.在原肠期,胚区前端的外胚层细胞增殖形成视叶原基.发育至后无节幼体期开始形成视神经节.在前蚤状幼体早期胚胎出现复眼色素,同时构成复眼的细胞开始分化。前蚤状幼体晚期,复眼色素区扩大到复眼直径的一半。复眼由个眼构成,每个个眼由角膜、角膜生成细胞、晶锥、小网膜细胞等组成。超微结构显示,胚胎的复眼结构与成体的相似,但感杆束直径比成体小。至胚胎孵化,眼柄尚未发育完善。  相似文献   

3.
日本沼虾基因片段PCR扩增的条件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日本沼虾肌肉组织为材料,提取其基因组DNA,研究了该虾16S rRNA基因片段扩增的PCR反应条件.经对扩增反应体系中各因子和扩增程序的梯度实验,确定优化反应条件为: 在25μL反应体系中,10×Buffer 2.5 μL,DNA模板200~300 ng,4×dNTP 0.2 mmol/L,Mg2+1.5 mmol/L,引物0.4μmol/L,Taq DNA聚合酶1 U,95 ℃预变性5 min;接着35个循环包括95 ℃变性1 min,56 ℃复性50 s,72 ℃延伸1 min;最后72 ℃延伸10 min.应用此优化体系扩增日本沼虾18S rRNA,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 (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 I, COI),NADH脱氢酶亚基V (NADH dehydrogenase subunit 5, ND5)等基因片段均获得了稳定而理想的效果.研究结果为深入探讨日本沼虾种群的遗传和变异,以及开展其种质鉴定和分子标记等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应用切片技术研究了粗糙沼虾鳃的组织学。结果表明:粗糙沼虾具有7对鳃,每个鳃均由鳃轴和数条鳃叶构成。鳃轴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背、腹面分别具有一条入鳃血管和出鳃血管。鳃轴内含有鳃腺、肾原细胞和营养细胞。鳃叶是鳃的基本呼吸单位,平行着生在鳃轴的两侧。鳃叶壁由单层扁平上皮及几丁质层构成;鳃叶边缘具有入鳃边缘血管和出鳃边缘血管。  相似文献   

5.
切除两侧眼柄对日本沼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报道了切除日本沼虾两侧眼柄对其蜕壳、性腺成熟及体色等的影响⒚结果显示切除两侧眼柄可促使日本沼虾蜕壳和抱卵,并且在同样的温度下,未剪眼柄与剪眼柄的虾体色有较明显的不同⒚提高温度也可促使日本沼虾蜕壳,但不如剪眼柄处理那样显著  相似文献   

6.
Hg2+对日本沼虾的毒性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Hg2+对日本沼虾的急性毒性,在24℃下,测定了Hg2+对日本沼虾(Macrbrachium nipponnensis)的24,48,72和96 h的LC50值分别为60.2,52.4,47.6和38.0μg/L.在几个Hg2+质量浓度梯度胁迫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Na+-K+ATPase,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活性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随Hg2+质量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7.
Cu2+对日本沼虾幼虾的急性致毒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Cu2+浓度为0.000 5 mg/L、0.005 mg/L、0.05 mg/L时,日本沼虾幼体在54 h内均能够正常存活;Cu2+浓度为0.1 mg/L时,只有部分沼虾幼体中毒致死.而当Cu2+浓度超过0.25 mg/L时,日本沼虾幼虾在48 h内致死,并出现鳃变兰、肝脏变黑的现象.随着Cu2+浓度增大,日本沼虾幼虾存活的时间变短,肝脏和鳃的中毒颜色变深.日本沼虾幼虾48 h的半致死浓度为0.268 mg/L,其安全浓度为0.026 8 mg/L.  相似文献   

8.
日本沼虾血淋巴RNA提取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提取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is)血淋巴RNA的改进方法.针对日本沼虾血淋巴中RNA含量较少,易被降解的问题,比较了常规的血淋巴RNA提取方法和改进后的RNA血淋巴提取方法,并进行了血淋巴酚氧化酶的扩增.结果表明,用改进的方法提取的RNA降解少,含量多,纯度高,可用于进一步分子生物学的操作,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日本沼虾胚胎发育时期消化酶活力和氨基酸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了日本沼虾胚胎发育过程中四种消化酶的比活力和氨基酸的含量.结果显示:卵内可溶性蛋白的含量随着胚胎的发育逐渐下降,但在原肠期的可溶性蛋白含量略高于囊胚期.四种消化酶中类胰蛋白酶、胃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在胚胎发育早期和后期较高,中期较低.纤维素酶活力较低且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变化规律不明显.总氨基酸含量在胚胎发育早期下降较快,胚胎发育至后无节幼体期氨基酸含量下降幅度变缓.必需氨基酸中亮氨酸的含量高,非必需氨基酸中谷氨酸的含量最高.单个必需氨基酸含量与必需氨基酸总量的比值(A/E)在整个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变化基本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10.
饥饿对日本沼虾代谢及SOD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条件下,对日本沼虾进行了不同时间的饥饿处理,研究饥饿对日本沼虾代谢及免疫水平的影响,探讨日本沼虾对饥饿的适应对策.结果表明,日本沼虾代谢率在饥饿处理的2~4 d和8~10 d分别出现2个相对的代谢稳定区,即饥饿适应代谢区和饥饿存活代谢区,SOD比活力在饥饿处理期间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1.
温度,盐度对青虾幼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青虾幼体的生长发育与温度的关系极为密切,在适温范围内,幼体变态发育所需的时间和期时随温度升高而缩短,低温培养的个体普遍大于高温培养的个体,28±0.5℃时成活率最高,7种不同盐度对青虾幼体发育的实验表明:盐度以6‰最佳,其次是4‰和10‰,14‰以上幼体不能完成发育变态,在相同的温,盐度条件下,幼体发育早的体质较好。  相似文献   

12.
巢湖日本沼虾的繁殖周期及其资源量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巢湖的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de Haan)繁殖期为5月至9月。雌虾抱卵率高峰出现在7月和8月。7月抱卵率为66.7%,抱卵雌虾系越年虾,8月达71.4%,抱卵雌虾除越年虾外,尚有进入产卵期的当年虾。抱卵量随个体大小而异。作者按面积法估计了巢湖虾类的资源(N=Y/(C×A)×S)量,进而算出日本沼虾的年初资源量约为27.2万斤。  相似文献   

13.
豆粕替代鱼粉对罗氏沼虾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用豆粕替代鱼粉作为收白源制成5种近似等比能(15.5-18.2kJ.g^-1)、等蛋白含量的饲料,其中用豆粕蛋白分别替代鱼粉蛋白质量的25%,50%,75%,和100%,对照饲料全部以鱼粉作为蛋白源。  相似文献   

14.
15.
用扫描电镜研究了波斯锐缘蜱和非洲钝缘蜱哈氏器的形态结构.波斯锐缘蜱哈氏器前窝内有9根感毛(锯毛1根,孔毛2根,沟毛2根,锥毛1根,柱毛1根,细毛2根)位于1个基盘内;后囊有1个多穿孔的盖,囊内有分枝的多形体.非洲钝缘蜱哈氏器前窝内9根感毛分成2组:前组7根(孔毛3根,沟毛2根,锥毛1根,柱毛1根),后组2根是细毛;后囊无盖,内有许多多形体.  相似文献   

16.
17.
本文在前文实验结果的基础上采用热台X射线衍射法、流变测定法,进一步说明DSC测得的相转变峰机理和偏光显微镜下的结构转变机理.结果表明,热X射线衍射法测得强度及峰位的变化规律能很好地说明DSC曲线在260℃时的转变峰确为体系的熔融峰;同样,粘弹参数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又能很好地说明和解释偏光显微镜下的(?)区分离现象;小角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其相态在260~320℃为向列型液晶,说明共聚酯体系在液晶温度区不存在近晶型相.  相似文献   

18.
叶绿素缺乏大麦突变体叶绿体结构功能及生化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突变大麦类囊体膜吸收光谱的蓝区峰值明显高于野生型;A683/A652比值较高;CD谱信号较弱,这说明其捕光色素蛋白复合物发生了变化。SDS-PAGE结果表明,突变大麦的Rubisco的水平与野生型一致,但在类囊体膜上分子量为24-30kD的LHCⅡ蛋白组分减少。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光镜(Wright氏染色和组化反应)和透射电镜观察鳙鱼外周血细胞.在Wright’s染色的血涂片上,可以区分:红细胞、淋巴细胞、血栓细胞、单核细胞和颗粒细胞.淋巴细胞是数目最多的白细胞,而单核细胞的数目较少.电镜观察下,红细胞的细胞器较少,只有一些囊泡样体和少量线粒体.血栓细胞由于有大量的液泡和边周微管而与小淋巴细胞有较大区别.虽然单核细胞在体积和形态上酷似颗粒细胞,但单核细胞有更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而颗粒细胞含更多的特殊颗粒.颗粒细胞有两种类型:Ⅰ型颗粒细胞和Ⅱ型颗粒细胞.这两种颗粒细胞都是嗜中性粒细胞,是同一种细胞的不同发育时期.本文还描述了这两种颗粒细胞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0.
离子化共聚酯的热转变及结构形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差示扫描量热法(DSC)连续升温和降温,对含量不同的离子化共聚酯(聚合物)由对苯二甲酸PTA、乙二醇EG、间苯二甲酸磺酸钠Na-SIPA缩聚制备,产物中含有(10mol%的离子基团)进行大范围温度扫描,表征了离子化共聚酯分子运动以及热性能的各种特征。在SIP含量≥3mol%时发现在熔融过程中存在热可逆变化,而且随着SIP含量的增加该变化更加明显,并随样品热处理条件的不同而呈现出不确定性,表明了离子基团之间存在着强烈的相互作用,而且这种作用以多种形式存在并由此形成了聚集形态的多样性。运用离子聚集理论分析了实验结果,为离子聚集理论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