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6 毫秒
1.
《科技潮》2004,(8):54-54
立秋与"贴秋膘" "民以食为天",立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人们当然忘不了吃.所以北京、河北一带民间流行"贴秋膘".伏天人们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会瘦一些.清朝时,民间流行在"数伏"这天以悬秤称人(当然大多是称小孩),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胖瘦,体重减轻叫"苦夏".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弥补的办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贴秋膘",美食佳肴是必不可少的,且首选吃肉,"以肉贴膘".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相似文献   

2.
《青年科学》2013,(8):44-45
2013年8月7日立秋,“贴秋膘”“啃秋”的习俗您还记得吗?中国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都有不同的习俗,此外节气也与天文、文化、农业、医学、气象等方面息息相关,它不单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更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相似文献   

3.
<正>"每逢佳节胖三斤",春节里,许多人的腰上都浮起来了"游泳圈"。沉浸在父母做的美食中,与久未相聚的亲朋好友吃吃喝喝,难免都贴了一层"春膘"。但是,在许多人都胖了的时候,有些人却瘦了。2月1日,桂泽军特意去称了体重,整整62公斤。"年后不知道会不会瘦。"他笑着在手机上记下了这个数字。  相似文献   

4.
正我的家乡在湖北西部,夏季漫长而炎热。熬过了炎炎夏日,人们会遵循习俗"咬秋"。"咬秋",也被称为"啃秋",有迎秋之意。"咬秋"首选的食物是西瓜,人们相信在立秋日或夏末秋初吃西瓜可消除蓄积在体内的暑气,免患腹泻、疮疖。在我看来,入秋后天气逐渐凉爽,西瓜日趋减少,"咬秋"吃一点西瓜也有依依惜别夏天之意,算是告别夏天的一种仪式。家乡人很看重"咬秋"吃西瓜,即使在多年前物资匮乏的时代,大多数人不舍得买一个整瓜,会和别人凑钱买一个大瓜再切开分,至少让家里的老人、小孩"咬秋"吃西瓜应节令。  相似文献   

5.
常用词“肉”的基本意义从古至今一直没有变化,但是先秦汉语的“肉”义场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肌”加入而专指人的肉,但“肉”依然是个泛称,仍可以用于指“人的肉”,并非象有些人所认为的那样,词义缩小为专指动物的肉。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对常用词的研究。常用词的研究对于汉语历史词汇学的建立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大型语文辞书尤其是断代辞典的编纂更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济确实在提速!先不谈4月19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布会公布的统计数据,单说切身感受到的房地产、股市、艺术品市场升温的速度,就足以让人“观一叶而知秋”了!当然,国家统计局的官方数字更是让人们吃了“定心丸”,打消了一些“中国经济增长过热”的顾虑——从第一季度来看,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长11.1%,国内消费品零售市场、  相似文献   

7.
节气早报8月     
《科技潮》2006,(8)
立秋“立秋之日凉风至”,立秋就是凉爽的秋季开始了。按照气候学上以候(5天)平均气温在10℃至22℃之间为春、秋的标准,但在我国除了那些纬度偏北和海拔较高的地方以外,立秋时多未入秋,仍然处于炎夏之中,即使在东北的大部分地区,这时也还看不到凉风阵阵、黄叶飘飘的秋天景色。处  相似文献   

8.
针对我国民间特别是南方地区嗜吃野生动物的不良习惯,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准备于今年秋季,也就是相当一部分人又要利用野生动物而大补特补之际,组织有关的专家和部分报刊、电视台的记者,对吃野生动物的现象进行一次深入调查。同时,号召全社会都来关心野生动物的生存状况和资源情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人已不满足于鸡、鸭、鱼、肉,饮食消费越来越讲究,吃奇、吃异成为时尚。但是如果仅从人类健康这个角度来看,人们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吃野生动物有  相似文献   

9.
五福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意识,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我国民间春节贴对联时,总忘不了写个“五福临门”的斗方,以示满门福气,这“五福”便是旧时流行的五种幸福。  相似文献   

10.
“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在每年的8月7、8或9日,今年是8月7日立秋。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将要来临。但立秋为什么要吃西瓜呢?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西瓜产地,但西瓜并非源于中国。西瓜的原生地在非洲,它原是葫芦科的野生植物,  相似文献   

11.
开怀大猜     
<正>辽阔的非洲草原上,有一种奇特的树:由于猴子喜欢吃它的果实,所以人们称它为"猴面包树"。当然,它还有另外一个外号:"瓶子树"——因为它就像一个很能装水的瓶子。在那里旅行时,如果口渴,只需用小刀在猴面包树的肚子上挖一个洞,"清泉"便喷涌而出,这时就可以拿着缸子接水畅饮一番了!这是真的吗?  相似文献   

12.
鸟类所以会赢得人们的喜爱,除了它们美丽的羽毛之外,就是因为它们有一副天赋的美妙歌喉。“鸟语花香”和“燕语莺声”这两个成语表明了赞赏之意。当然,有的鸟的鸣声并不美,例如喜欢“呱呱叫”的乌鸦就是,甚至惹人生厌。鸟类中有一大批鸣声悦耳的小鸟,它们大多是体态轻盈,行动灵巧,特别善于鸣叫,因此叫做鸣禽类。中国传统的鸣禽,最为人所熟知的,有百灵鸟、画眉、黄鹂等。还有能学人说话的八哥、鹩哥。黄鹂就是古诗中所说的“黄莺儿”,杜甫还有一句诗:“两个黄鹂鸣翠柳”。古人还称黄鹂为“黄栗留”,称八哥为“鸲鹆”,称鹩哥为…  相似文献   

13.
赵宁宁 《世界博览》2014,(19):52-53
习近平主席说:“要少吃方便面”。虽然这句话是习近平主席存9月15日访问马尔代夫时一句调侃的话,但少吃油炸、腌制食品,多吃粗粮,确实是中国领导人一贯的膳食原则。中南海御用营养保健专家、原北京医院营养科主任曾煦媛称,国家领导人日常饮食,并不是山珍海味,他们的食谱以粗粮为主,少食多餐、少肉多菜,基本是每天吃小米粥、豆类、芝麻、薏米等25种食物。低盐低脂。  相似文献   

14.
前言“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陶渊明的桃花源诗说明我国二千年前的秦汉到魏晋时期已对物候季节有清楚的认识。古今中外对季节划分各有不同依据。古代,以北斗星位置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春、夏、秋、冬四季之始;春分、秋  相似文献   

15.
林健  吴秀山 《大自然》2009,(6):53-55
2009年初,当人们还在谈论人感染禽流感的病例频发与人流感病毒大流行之间的关系时,4月初突然传出“猪流感”在墨西哥暴发的消息,一时间人们的注意力又转向了猪。虽然此次流感其时尚未传播开,但人们已对猪有了防范之心。尽管世界卫生组织(WHO)强调食用健康猪的肉不会感染“猪流感”,但是该消息仍然对猪肉的消费产生了很大影响,埃及甚至为防范“猪流感”的传播,扑杀了25万头生猪。  相似文献   

16.
巴尔扎克的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守财奴葛朗台为招待从巴黎来的侄儿,又想省买肉的钱,就叫人去打几只乌鸦做菜,女佣道:“乌鸦是吃死人的。”妙的是这位悭吝鬼的回答:“难道我们就不吃死人了吗?什么叫遗产呢?”葛朗台的回答固然表现了他的狡黠、吝啬和贪婪本性,同时也说明“乌鸦肉不能吃”的观念古今中外是一致的。飞禽大多可作点缀餐桌的美味,独乌鸦不能,中国人历来视乌鸦为不  相似文献   

17.
红烧肉添加剂"肉宝王"配料不违规?而此前据媒体报道,这种添加剂堪比罂粟容易上瘾.采购该添加剂的厨师称,用它做出来的红烧肉,他们自己不会去吃.有专家也指出,"肉宝王"是一种混合添加剂,成分十分复杂,对人体确有伤害,但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还没有明确规定.一种"对人体有害"且"容易上瘾"、连厨师自己都不敢吃的东西,居然"并不违规",再次暴露了我国在食品安全监督方面存在的法规和标准空白. 类似的监管空白并非只存在于红烧肉和"肉宝王".当"牛肉膏"内幕被媒体踢爆后,广州市工商局作出回应,称此类的食品添加剂属于调味品性质,只要生产和使用证照齐全,符合国家相关规定,那么消费者还是可以放心使用,只要国家还没禁止使用,它的存在就算是合法.两者的说法何其一致!  相似文献   

18.
不久前,两个与“吃”有关的节日与人们撞了满怀,一是“世界粮食日”,一是我国首个“国家扶贫日”。
  官方的、民间的活动如火如荼,不必赘言,最值得一谈的是名为“饥饿24小时”的网络活动--参与者从前日20时至次日20时体验饥饿,并邀请3位好友参加,如好友不能完成,可以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或推广活动图标,或捐资助学助贫,等等。本是好事,不曾想遭到“作秀”的质疑。  相似文献   

19.
从古汉语词“肉”谈常用词研究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用词“肉”的基本意义从古至今一直没有变化,但是先秦汉语的“肉”义场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肌”加入而专指人的肉,但“肉”依然是个泛称,仍可以用于指“人的肉”,并非象有些人所认为的那样,词义缩小为专指动物的肉。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对常用词的研究。常用词的研究对于汉语历史词汇学的建立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大型语文辞书尤其是断代辞典的编纂更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俗语说得好“民以食为天”,似乎从古至今——“吃”就是人们生活水平的一个标志.在现代人越来越追求生活品质,越来越懂得享受生活的今天.“吃”文化也随之变得更加“多姿多彩”起来。置身在历史悠久、文化渊源的北京城,你会情不自禁的感叹:不仅吃的花样多了,吃的方式不同了.连吃的环境都变了!无论是久居此地还是初来乍到.琳琅满目的菜品和风格各异的餐厅往往都会让人挑花了眼.吃谗了嘴.那么京城到底有些什么样的特色餐厅呢?不瞒你说,记者也正是带着这样的疑问开始了京城美食寻“最”的步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