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打制金银饰品已有千年历史,到了今天还沿袭传统的制作工艺的老艺人已经很少了.作者对乌镇"张宝源"银楼进行了考察,对银饰制作老艺人进行了访谈,记录了乌镇地区手工制作银饰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苗族银饰制作的调查研究,挖掘了苗族银饰的文化内涵,分析了苗族银饰的几何构图及造型,发现苗族银饰的造型应用了大量几何元素,如三角形、正方形、圆、椭圆、螺旋线、球、圆锥等等,由于几何元素在平面与立体构图的大量应用,极大地丰富了苗族银饰的造型艺术,使苗族银饰魅力无限,同时这些银饰也彰显了苗族的历史文化、艺术情趣,体现了苗族在银饰造型艺术中的智慧.如果把它们作为民族地区的课程资源来进行开发,然后引入苗族地区中小学数学课堂,这对中小学生学习初等几何具有很好的直观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3.
从苗族银饰的制作工艺的角度出发,就其制作材料的取材来源的划分、制作工匠的构成、民族图腾崇拜体系对制作工艺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重点在于探讨苗族银饰制作工艺中的美学内涵,希望能为少数民族的装饰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银饰的抗变色能力,采用大腔体原子层沉积设备,以Al_2O_3作为保护膜进行银饰的批量处理。通过在腔体内加入匀气装置,改善了腔体内膜层厚度的均匀性。通过工艺参数的改进,改善了薄膜的表面形貌。实验表明,用洗银水处理后的银饰直接进行处理,银饰表面会变黑。X射线衍射测试表明基底温度为150℃时,获得的薄膜为无定型结构。扫描电镜测试表明薄膜表面致密、均匀。腐蚀试验表明Al_2O_3膜层厚度为30 nm时,有良好的抗变色效果。光谱测试表明,镀膜后银饰的平均反射率略高于未镀膜银饰的平均反射率,镀膜后对银饰的外观基本无影响。  相似文献   

5.
四川凉山彝族有佩戴银饰和使用银器的传统。银饰种类主要有:头(帽)饰、耳饰(耳环、耳坠)、领饰(领扣、领花)、胸挂、银衣扣、手镯、戒指,现在凉山彝族佩戴银饰的还较多。除外还有一些其它银器,如银酒具(酒壶、酒杯)、银斗笠、银刀鞘、银烟杆、银马鞍等,这些银器现在仅少数人家才有。近二十年来,银饰的需要量逐渐上升,银器的制作也呈兴盛的局面。加工工艺主要有锤揲、錾刻、镂空、掐丝、镶嵌、焊接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银饰的抗变色能力,采用大腔体原子层沉积设备,以Al2O3作为保护膜进行银饰的批量处理。通过在腔体内加入匀气装置,改善了腔体内膜层厚度的均匀性;通过工艺参数的改进,改善了薄膜的表面形貌。实验表明,用洗银水处理后的银饰直接进行处理,银饰表面会变黑;X射线衍射测试表明基底温度为150℃时,获得的薄膜为无定型结构;扫描电镜测试表明薄膜表面致密、均匀;腐蚀试验表明Al2O3膜层厚度为30 nm时,有良好的抗变色效果;光谱测试表明,镀膜后银饰的平均反射率略高于未镀膜银饰的平均反射率,镀膜后对银饰的外观基本无影响。  相似文献   

7.
张杨 《科技信息》2009,(27):185-185
苗族银饰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文化价值,它是自身民族的徽记,又是民族历史的浓缩,还是宗教信仰的物化。对苗族银饰的种类、造型、纹样、工艺作了较详尽叙述,并分析银饰所体现出苗族传统审美观,民俗和信仰等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今后要进一步重视对苗族银饰的研究和利用,并加强对苗族银饰及传承人的保护。  相似文献   

8.
清代中叶,北京八角鼓沿运河传入山东济宁,经过后来艺人们的不断改进,并大量吸收了当地的各种民间表演艺术,同时受当地方言音韵的影响,逐步发展成当地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济宁八角鼓.该文针对目前济宁八角鼓的生存状况,提出了具体的保护、发展措施:政府职能部门要提高认识、培建立训基地、保护老艺人、要注重文化品牌意识.  相似文献   

9.
署名黄旛绰的<梨园原>是梨园艺人多年从事舞台表演活动的经验总结,是对<明心鉴>的主旨精神的传承.它通过对表演步骤、诀窍的系统阐释,指导着戏曲表演者的实践活动,它意味着老艺人对理想艺术境界的追求.这种追求概括为两个字,就是"用心",这是提升表演艺术境界的不二法门."用心",就是虚心学习,以坚持不懈的意志勤学苦练基本功."用心"去体验角色,"用心"去观察生活.  相似文献   

10.
在旧中国.许多相声艺人对相声艺术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尝试,奠定了新中国新的相声艺术的基础.相声艺人候宝林就是中国相声艺术改革的开山鼻祖.  相似文献   

11.
苗族银饰及其美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苗族银饰的探讨,揭示了银饰作为苗族的主体装饰,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还具有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今日科技》2021,(1):36-38
聚才造城,布局战略性产业平台 一是形成"12310"创新矩阵.建设好一个高新区(省级乌镇大数据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启动建设两大双高生态园(桐乡前沿材料产业生态园和乌镇互联网创新发展试验区),高起点规划三大科技城(凤凰湖科技城、乌镇国际创新区和高铁产业新城),推进10个创新"园中园"建设(欧美湾谷科创园、乌镇院士智慧谷、...  相似文献   

13.
七千年前,先民们在乌镇这块沃土上播下了种子,1400年前京杭大运河贯穿桐乡全境,15年前对乌镇实施了保护开发。如今,乌镇成为了保护和开发并举的典范,盛名远播国内外。最引以为傲的是,今天的乌镇将作为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性会址。当互联网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时,乌镇的旅游服务业毫不迟疑地搭上了这趟特快列车,二维码电子门票省去了游客排队购票的麻烦。景区大范围的免费WIFI,让游客随时随地都可以上网冲浪,购物消费不用现金,手机扫码就可以轻松搞定。万兆出口、百兆宽带让数字娱乐和数据传输可以享受到酣暢淋漓的极致体验,但这一切仅仅是开始。  相似文献   

14.
黄大胜,1962年2月18日生于沈阳,自幼酷爱国画,小学时即拜千山艺人滕希贤、陈旧、佟文彬等老画家为  相似文献   

15.
0 引言 刚过完年就收到黄飞松先生的大作《宣纸》[1].其实他早就和我说过该书的框架和大致内容,然而通读全书后,其精彩出乎我的意料.为更好地了解该书,先了解黄飞松先生的经历不失是一较为理想的途径.黄飞松先生于1986年进入安徽省泾县宣纸厂(现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从事宣纸中非常辛苦且对技术要求又非常高的抄纸工种,每天工作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他用心钻研,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了抄纸技艺,并在第三年开始授徒.与此同时,他还不断自学宣纸制作技艺、宣纸文化等相关知识,并利用周末及休息时间,广泛走访宣纸老艺人,用文字、录音、照片等方式记录宣纸技艺与文化.  相似文献   

16.
浦城剪纸艺术是闽北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形式。对浦城剪纸的历史源流、发展与现状、制作流程与艺术特色、著名剪纸艺人及其艺术风格进行系统论述,对于人们清晰地认识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强化人们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苏州贴蜡法是我国传统失蜡铸造的代表性工艺,晚清至民国期间已形成了一整套规范、成熟的技术,制作蜡模时使用了木模版,所作的仿古铜器俗称"苏州片"。本文作者和艺人合作对这一濒于失传的工艺进行复原,总结其技术要点,为保护、传承、发展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实际建立历史影像数据库工程为例,详细阐述了制作1976年数字正射影像图时所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对老的航空影像的正射影像图制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远古,人类钻木取火,开始主动利用光和热; 近代,科学家爱迪生发明电灯,对光的利用进入新阶段; 当代,我们用光纤传播互联网信息,光本身是高科技的载体. 转眼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已经举办七届;河网密布的千年水乡乌镇见证了非凡的互联网之光;七年里,互联网之光照进我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20.
"格萨尔"是至今仍活在人民群众心中的一部英雄史诗,也是世界上最长的、活态的、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说唱艺人为它的流传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文章阐述了说唱艺人的基本特征、说唱时的仪式、说唱艺人的类型和传承方式,对比了不同历史时期说唱艺人的社会地位.同时指出了我国在"格萨尔"研究事业上取得的成绩和需要继续努力的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