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为解决喷射混凝土回弹率过高的问题,根据碰撞能量守恒原理,对喷射混凝土回弹机理进行了分析,结合某隧道工程进行了具体的湿喷试验,针对湿喷角度、湿喷距离和速凝剂掺入质量分数三个影响因素对湿喷混凝土回弹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喷射混凝土施工中,应尽量保持喷射角大于70°,以获得良好的密实性和较低的回弹率;若喷射距离小,刚刚喷射的混凝土易被冲掉,喷射距离过大,混凝土又易脱落,喷射距离1 m左右时为最佳;速凝剂掺入质量分数过少时,混凝土凝结速度慢,易被冲掉,掺入质量分数过大,喷射面上的混凝土迅速凝结硬核,回弹率增加,掺入质量分数最佳为5%左右.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湿喷混凝土回弹率较高的问题,从混凝土中粗骨料的回弹机理角度出发研究降低湿喷混凝土回弹率的措施。通过石子贯入砂浆层试验模拟湿喷混凝土中粗骨料贯入混凝土的过程,研究石子贯入砂浆深度与石子的初速度、质量的关系,并在现场进行湿喷试验验证降低回弹率的效果。由石子贯入试验得到砂浆层的回弹阻尼平均值和初始喷砂浆层的厚度。研究发现,石子贯入砂浆深度与石子的初速度、质量均呈正相关,在岩面初喷适当厚度砂浆层再喷射混凝土的措施可以降低回弹率。因此提出,当石子较小时,可适当增加风压机风压,以得到较快喷射速度;当石子较大时,可适当降低风压机风压,以得到较慢喷射速度的措施来降低回弹率。研究结果表明,从回弹机理角度出发,先喷射砂浆再喷射混凝土的方法或调整喷射速度的措施能降低湿喷混凝土回弹率。  相似文献   

3.
在喷射砼施工过程中,回弹是不可避免。回弹量的大小与开挖轮廓的平整度、选料、配合比、水灰比、速疑剂掺量、喷射技术、方向、距离、风压、水压等均有关,所以我们应认真正确处理好,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回弹量、保证喷射砼质量。  相似文献   

4.
磁化水对喷射混凝土粉尘浓度及回弹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锚喷支护是矿山井巷广为应用的一种支护方式。降低喷射混凝土粉尘浓度及回弹率,对改善施工环境、保障安全生产、提高喷层混凝土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中分别选取175,185,220,262,355mT等5个磁感应强度,就磁化水对喷射混凝土粉尘浓度及回弹率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同时对磁化水降低喷射混凝土粉尘浓度及回弹率的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最佳磁感应强度为220mT。用磁化水代替普通水拌制喷射混凝土,各时间段的粉尘浓度降幅均在65%以上,回弹率降低39.5%。  相似文献   

5.
在生产高性能喷射混凝土的过程中,超细粉体材料(如超细粉煤灰和硅灰等)要与增强材料(如超塑化剂和速凝剂)混合掺入,以提高喷射混凝土的性能。用常规方法经优化设计制成的高强喷射混凝土的28d抗压强度达90MPa。抗渗喷射混凝土的渗透度从0.4MPa提高到2.0MPa以上。喷射混凝土的回弹损失随减水剂和速凝剂的加入而显著降低。根据某煤矿150m隧道混凝土工程的最终统计结果,回弹损失值由25%~30%降低到13%,而局部回弹损失仅为5%,对新制高性能喷射混凝土的性能进行了测试,研究了关键的作用规律,揭示了超细粉煤灰被速凝剂激活的机理。  相似文献   

6.
在喷射砼施工过程中,回弹是不可避免.回弹量的大小与开挖轮廓的平整度、选料、配合比、水灰比、速疑剂掺量、喷射技术、方向、距离、风压、水压等均有关,所以我们应认真正确处理好,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回弹量、保证喷射砼质量.  相似文献   

7.
依据井巷喷射混凝土支护后期抗压强度低及回弹率高,致使人、财、物浪费严重的现状,提出改进和加强工艺流程管理等措施、办法,使井巷喷射混凝土支护达到科学管理和合理组织,以期实现提高井巷喷射混凝土支护的一次喷层厚度,且降低回弹、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孙静宁 《科技信息》2011,(18):348-348,351
喷射混凝土由于自身的力学性能和工艺特点,在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于受到速凝剂性能影响和工艺水平的限制,喷射混凝土后期强度损失较大且回弹率都比较大。在榆绥高速公路某标段隧道进行了大量的喷射混凝土试验,并对其施工工艺进行改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邱维军 《科技信息》2010,(16):329-329,333
喷射混凝土由于自身的力学性能和工艺特点,在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于受到速凝剂性能影响和工艺水平的限制,喷射混凝土后期强度损失较大且回弹率都比较大。在深圳地铁12标段进行了大量的喷射混凝土试验,并对其施工工艺进行改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实际工程项目,介绍了纤维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阐述了喷射纤维混凝土技术在隧道衬砌工程中的主要施工工艺,证明了纤维混凝土能有效提高喷射混凝土的强度稳定性,降低回弹率,明显改善施工条件,提高工程质量,延长结构使用寿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气固喷动床压力波动的Hurst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Hurst分析描述了不同喷动气速下气固喷动床中的压力波动行为 .发现压力波动信号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周期成分 .根据计算所得的Hurst系数H值随喷动气速增大而变化的曲线 ,可将颗粒床层的流动状态划分为 3个流域 :低气速时的不稳定流化、稳定喷动和高喷动气速下的不稳定喷动 .  相似文献   

12.
锚注支护在桃园北四采区7244机巷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桃园矿北四采区7244机巷工程支护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其特殊地质情况,设计合理的支护断面,确定合理支护参数的锚注支护方案。方案实施后在支护现场设立两个测站对锚杆的载荷、多点位移计的位移以及围岩收敛值进行测定,并绘出其随时间的变化曲线。锚注支护确保了桃园矿井的安全生产,为我国煤矿井下软岩巷道治理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3.
通过冷模实验及对实际生产参数的测试,对SLC型分解炉热工特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SLC型分解炉气固两相流可分为五个区域:喷泉区、涡流区、回流区、稳流区和旋流区;三次风温直接影响喷腾床煤粉的燃烧速度;当恰当控制分解炉与空气喂煤量的比值,可降低熟料的烧成热耗。文章还分析和讨论了SLC型分解炉热工特性与结皮的关系,并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对分解炉内气体湍流流场的数学模型建立进行了讨论,并对国内常见的喷腾式和喷旋式分解炉进行了分析,提出两种数学模型,为优化分解炉结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文中主要介绍Geldart-A颗粒在三种不同锥角的锥形流化床,随着气体表观速度的增加,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流化区域,即固定床和喷动床。由于部分流化床区域的消失,所以Geldart-A流态化状态特征不同于Geldart-D颗粒的状态特征。并详细讨论两种流区的流体力学特征以及它们的转换条件。  相似文献   

16.
喷动流化床气固流动特性的三维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离散元方法(DEM),在用欧拉方法处理气相场的同时用拉格朗日方法处理离散颗粒场,对喷动流化床煤部分气化炉内的气固流动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直接跟踪床内每一个离散颗粒,考虑了碰撞力、携带力、重力、剪切提升力和Magnus升力,颗粒碰撞采用软球模型.获得了喷动流化床典型操作参数下的流动结构、颗粒的受力、颗粒的速度分布、气体和颗粒的湍流强度等结果.结果表明,颗粒之间碰撞率随着喷动气速的增大而增大,随粒径的增大而减小,然而颗粒与壁面的碰撞率受喷动气速和粒径的影响不明显.颗粒的运动受重力、携带力和碰撞力主导,除喷动区与环形区交界外,Magnus力和Saffman力可以忽略.气体湍流强度是颗粒湍流强度的2~3倍,近壁面区的气体和颗粒的湍流强度均较小.  相似文献   

17.
采用高效喷动床干燥器来提高菌糠的干燥效果,并讨论了喷动床干燥器中床层高度的最小喷动速度,床层最大压降的影响,物料的干燥时间和入气温度对干燥的影响,确定了干燥装置的适宜操作条件。  相似文献   

18.
木屑-石英砂喷动流化床内流动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开发喷动流化床生物质裂解反应器,建立了一内径为150mm的有机玻璃冷模实验装置,在室温下进行了生物质(木屑)和石英砂混合物在喷动流化床内的流动特性研究。考察了木屑、木屑与石英砂混合物的喷动流化现象。结果发现在喷动流化床其它条件相同时,床层中相同的木屑量,随石英砂量的增加,木屑的循环量减少;而相同的石英砂量,随木屑量的增加,石英砂的循环量增加。最小流化速度实验值与计算值相比略小但相差不大,可用Ergun公式预测床层的最小流化速度,但不能用Muthur公式来预测最小喷动速度,这是由木屑与石英砂颗粒混合物的性质和床层结构特性决定的。随着喷动气速和流化气速的改变,可观察到床内粒子表现出八种不同的流动状态:固定床区、流化床区、局部喷动床区、流化一局部喷动床区、喷动床区、喷动流化床区、喷动垂直输送区、喷动流化垂直输送区。  相似文献   

19.
喷水鱼洗是中国的稀世文物。本文用物理学原理对鱼洗的喷水现象作了解释,并设计了鱼洗的粉图实验。同时,还作了三种普通水盆的模拟实验比较,指出:凡是厚薄均匀、弹性较好、直径适当的薄圆形盆器,都可以通过手掌对它的摩擦起振产生喷水现象。  相似文献   

20.
 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频发的背景下,提高建筑弹性,有效展开建筑弹性评价显得日益迫切。回顾了国际上已有的建筑弹性评价体系和弹性评价方法学研究前沿;提出了对中国未来构建建筑弹性评价体系的启示:建筑物理特性是提高建筑弹性的内部根本,社会经济环境是提高建筑弹性的外部辅助,国家或政府的相关政策、法规建设是提高建筑弹性的有力保障等。鉴于目前中国尚未形成完整的建筑弹性评价体系,建议从识别不同区域建筑的多灾种风险、开展弹性评价方法学研究、出台建筑弹性建设的标准与法规、提高全社会安全弹性能力及基于数字化的“互联网+建筑弹性”网络体系的构建等5个方面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