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存在论城,“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谓之”是解释或理解,“道”是或主要是理念形态的规律。“器”是物或主要是“人工之物”,“形而上”是非对象化,“形而下”是对象化,“形”是“道”“器”的中介。由“道”至“器”转化的“形而下”的对象化和由“器”至“道”转化的“形而上”的非对象化,规定于技术。在这个意义上,作为“道”“器”相互作用与“形而上一形而下”转化的中介的“形”的理解归结向技术,“形而中者谓之技”。在“形而中者谓之技”与“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命题张力域,“道”“器”获得着存在论意义。“形而中”之“技”统摄“道”“器”,“技”变“道”“器”变,“技”不变“道”“器”不变,“技”高于“道”“器”。  相似文献   

2.
以“禁忌证”“禁忌症”“适应证”“适应症”“综合征”“综合症”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检索相关文献,经过计量分析发现,“禁忌证”“禁忌症”主要分布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妇产科学及预防医学与卫生学等学科,“适应证”“适应症”主要分布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妇产科学及预防医学与卫生学等学科,“综合征”“综合症”主要分布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内分泌腺及全身性疾病、妇产科学等学科。广大科研工作者和科技期刊编辑应明辨“症”“证”“征”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目前使用的一些地质年代术语提出意见和建议。如主张将“Archaeozoic”和“Proterozoic”仍译为“太古代”和“元古代”,同属于“隐生宙”,将“隐生宙”与“显生宙”并列;“Anthropogen”应译为“人近纪”或“灵近纪”;“Anthropocene”应译为“人新世”等。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某些汉语规范名词翻译为英语形容词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汉语规范名词的对应英语词应当为英语名词,而不能为英语形容词。自1989年《微生物学名词》[1]公布以来,迄今已公布了生物学13个学科的规范名词。其中如《植物学名词》[2]、《动物学名词》[3]等的规范名词中存在着将某些汉语名词翻译为英语形容词的问题。笔者在编写《英汉-汉英生态学词汇》[4]和《英汉生态学词典》[5]时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且采取了形容词对形容词、名词对名词的英汉、汉英翻译方法。本文就此谈一些认识,供大家参考。一、汉语名词翻译为英语形容词举例例如在1997年公布的《动物学名词》中有一些汉语名词与英语形容词对应的情况(见表1)[3]。表1所列均属生态学词汇。二、汉语名词翻译为英语形容词的原因(一)对英语词汇的理解有误比如“aquatic”作为形容词指“水生的”、“水上的”、“水中的”、“水的”或“水上运动的”;作为名词指“水生生物”(即水生植物或水生动物);它的复数(aquatics)指“水上运动”。尽管在《朗文英汉综合电脑词典》中将“aquatic”译为“【修】水生”,看上去是名词,但从该词前的“【修】”可以看出这个“水生”相当于“水生的”,不可单独用来表示“水生”。因此,将“水生”翻译为“aquatic”不妥当。同样道理,把“外源”译为“exogenous”、“内源”译为“endogenous”亦欠妥。(二)与英译汉的习惯有关从表面上看,汉语名词翻译为英语形容词是汉译英问题,实际上很可能同英译汉习惯有关。由于把英语形容词翻译为汉语时,人们通常采用词尾加“的”或“性的”这种方式。比如,《英汉常用生物学词汇》[6]中的“anthropogenic人为的”、“heliophilic喜阳的”;“eurybathic广深性的”、“euryhydric广水性的”、“euryoecic广栖性的”、“euryoxybiotic广氧性的”、“euryphagic、euryphagous广食性的”、“eurythermic、eurythermal广温[性]的”;“stenoecic狭栖性的”、“stenohydric狭水性的”、“stenooxybiotic狭氧性的”、“stenophagic、stenophagous狭食性的”、“stenothermic狭温性的”,等等。为了使语言精炼,人们且常将“的”字省略。在汉译英时,如果简单照搬,就会出现“广栖性euryoecic”、“广温性eurythermic,eurythermal”;“狭栖性stenoecic”、“狭温性stenothermal”,等等。而实际上,“广幅性”应译为“eurytopicity”,而不是“eurytopic”;“广食性”应译为“euryphagy”,而不是“euryphagic”;“狭食性”应译为“stenophagy”,而不是“stenophagic”;“狭幅性”应译为“stenotopicity”,而不是“stenotopic”。同样道理,“半透性”应译为“semipermeability”,而不是“semipermeable”;“避光性”应译为“photophobism”,而不是“photophobic”;“喜温性”应译为“thermophily”,而不是“thermophilic”。三、对策首先要正确理解英语词的含义,分清该词是名词还是形容词。例如,根据Lincoln等1998年出版的词典,eurybathic、euryoecic、eurythermic、eurythermal、eusocial、polydemic、stenobathic、stenoecic和stenothermal等均为形容词[7],不能当名词使用。同时要注意汉英翻译不能简单照搬。某些“汉语名词”很可能是从汉语形容词省略掉“的”而来的,还其“汉语形容词”本来面目,汉译英问题便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5.
“白疕”最早见于王肯堂《证治准绳》,但系指一种症状。作为独立的病名则最早见于祁坤《外科大成》,现被作为规范病名来使用。中医古籍中的“牛皮癣”相当于西医的“神经性皮炎”。西医进入中国后,使用了“牛皮癣”来指代银屑病,一度造成认识上的混乱。“疕”最早见于青铜器“昆疕王钟”,甲骨文中实无“疕”字。《诸病源候论》中的“干癣”“狗癣”“白癣”与白疕相似性较高,“松皮癣”“风癣”“白壳疮”“银钱疯”在中医古籍中的记载与白疕差别较大,不宜视作白疕的曾用名。  相似文献   

6.
人类的实践过程就是对自然世界进行设计和改造的过程,就是以自然环境的“自然秩序”为基础建立“技术秩序”,进而在“技术秩序”的基础上构造人类世界的“社会秩序”的过程,呈现于从“自然秩序”的“混沌肉体”到“技术秩序”的“技性身体”,并依托“技性身体”重构“无序环境”为“有序世界”的“技性自然”,再以“技性自然”为手段建构有序生活,塑形人类社会为“技性社会”的过程。人类因设计而存在,且设计贯穿于“自然秩序”向“社会秩序”的转化全程,所以,可以通过设计改变秩序,进而改变人类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7.
图形图像类图书中,经常会看到“贝塞尔曲线”“贝济埃曲线”“贝齐尔曲线”“贝兹曲线”这样的字眼,其中,“贝塞尔曲线”“贝济埃曲线”出现的频率最高。而它们源于同一外文词“Bezier curve”。  相似文献   

8.
从古汉语来看,“潟”表盐碱地之意。古代没有严格的字形规范,常常会出现书写者弃本字不用,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的情况,古代常将“潟”写作“泻(瀉)”“舄”“舃”。从现状来看,潟湖实际上是海岸带被沙嘴、沙坝或珊瑚分割而与外海相分离的局部海水水域。“潟湖”与“潟”字之义密切相关,而与“泻”义无涉,“泻湖”应作“潟湖”。  相似文献   

9.
先秦时期即已出现的“菌”字至今仍被广泛使用。该字在先秦文献中多次出现,其义项不囿于菌类一种。《墨子》的《迎敌祠》和《旗帜》篇皆含“菌”字,注家对其含义、字形和在句中的位置意见不一。文章通过梳理注家的意见和先秦用例并结合语境,认为《迎敌祠》篇中“客菌”和“涂菌”之“菌”当释为翳蔽之意;前一“菌”字非“圉”之误,而后一“菌”字亦非“固”之误,且应与“涂”字断开,置于下文“令”字之后并与之连用。《旗帜》篇中“菌旗”之“菌”非“茜”之误,而应释为食用菌类。  相似文献   

10.
“伤风鼻塞”是现代中医新病名,相当于西医学急性鼻炎。古代中医对急性鼻炎的诊疗经验,包含于“鼻塞”“鼻鼽”“鼻窒”“伤风鼻塞”“伤风”“感冒”等病症。“伤风鼻塞”作为医学用语,屡见于宋元以后的中医古籍,但并未成为独立的疾病。直到现代中医耳鼻喉科建立,统编教材编写出版,“伤风鼻塞”才逐步确立为规范病名。“伤风鼻塞”符合术语定名的科学性、简明性、约定俗成及顾名思义性等原则。  相似文献   

11.
道教从“道生万物”的本体论角度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起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自然生态观和以“道”、“德”为核心内容的生态道德观。包括尊重天地自然的“天父地母”生态伦理情怀,尊重生命的“贵生戒杀”生态伦理规范,“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原则和“自然无为”的生态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中,英语electricity对应的术语是电、电学。electricity从最初传入到概念完全被接受,经历了概念之中的不同属性特征“琥珀”“雷电”及“无处不在”的接受过程,同时经过了“琥珀气”“雷气”“阴阳气”“电气”等数次译名的迁衍,而以“电气”一词影响最大。古代汉语中“电”也具有探究自然现象“天空闪电”的成因及本源的主旨倾向。只是在electricity传入之后,中国古代“电”的含义逐渐拓展,直至被electricity所代表的西方电学的内涵所替代。  相似文献   

13.
“兔狲”并非外来词。“兔狲”得名理据也不是“捕食鼠兔的猞猁类动物”,而是“兔儿般体胖身小的猞猁类动物”,命名由来与“马猞猁”“羊猞猁”相同。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中国的旧式结婚仪式,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婚礼习俗,同时又有所改变。一般说来,旧式结婚讲求的是所谓“花红财礼”、“明媒正娶”,旨在把婚姻关系合法化,同时通过某些仪式,对新婚夫妇进行祝福,盼望他们婚后生活美满,子孙兴旺。这些程序,可以概括为“保亲”、“合婚”、“放定”、“迎娶”、“闹洞房”、“回门”等6个步骤。  相似文献   

15.
探讨中医术语“肝”的起源与演变,可以发现“肝”的“能指/所指”关系发生过多次转移:物质实体→功能概念→物质实体。“肝”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揭示了“肝”的意义指向,以及在整个符号系统中的地位。“肝”的隐喻和转喻同样揭示的是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隐喻的基础是相似,转喻的基础是相近,以此可以说明中医“肝”概念的形成过程。从历时上考察,“肝”的所指存在混乱和边界不清的情况。在目前中医药术语规范体系中,尚缺乏一个重要术语“肝系”。“肝系”一词的使用,具有词频和理据两方面的合理性,且具有较强的区分度和解释功能。“心系”“脾系”“肺系”“肾系”等同级别名词也应相应增加,才符合系统性。  相似文献   

16.
“生、旦、净、丑”是京剧的四个行当。其名称的由来,传说是取其反意。 “生”,是生疏的意思,而演员演戏最忌讳的就是生。取“生”字,意在要求生角的演出要老练、成熟。“生”有“小生”(书生)、“武生”、“须生”(文的挂黑胡子,武的挂红胡子)、“老生”。 “旦”,指旭日东升,代表阳,指男性。而旦角演的是女性,女属阴,反其意为“旦”。“旦”有“青衣”、“花旦”、“刀马旦”、“彩旦”、“老旦”(亦名婆旦)。 “净”,即清洁、干净,不干净的反面就是净,因而得名。“净”有“花脸”、“架子花脸”、“小花脸”、“二类花脸”、“铜锤花脸,,…  相似文献   

17.
根据《物理学名词》(2019)和国际科技术语委员会(CODATA)推荐的“量表(2018)”以及量纲分析,并且通过中西语言特点对比,由“数”与“量”谈及“数词”与“量词”,论述了区别“常数”与“常量”的原则,表明将“constant”一词译为中文时,如果它所代表的物理量有量纲,则应译为“常量”,反之则译为“常数”。说明在中文科技术语中,常数与常量的区别是明确的、可规范的。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科技术语)2008年第6期,访问台湾陈泰然教授的《规范科技名词是一项扎根性的工作》这篇报道中,提到陈教授认为clockwise译“顺时针”不对,clock指的是“钟”而不是“针”。于是他把台湾小学、中学教材中涉及的术语都改成“顺时钟”了。文中“编者注”注明大陆译为“顺时针”。笔者认为,“顺时针”指的是“按照时针转动的方向”,似比“顺时钟”更胜一筹。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IUPAC 1993年提出的烃基命名新规定。 对于被认为有缺陷的三条中文烃基命名用语, “亚基” “次基”与“烯丙基”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应修改建议。 用“丿丨基”与“川基”分别代替“亚基”与“次基”,这里“丿丨”是为了命名而“创造”的有机化学命名专用字。“烯丙基”是不正确的化学语言,改用正确的系统名称“丙-2-烯基”。 并举出了烃基命名实例来说明上述修改。  相似文献   

20.
当提到concrete这一术语时,“混凝土”和“砼”并用的情况经常出现,这极易引起误解。20世纪50年代,专家造了“”“砼”作为concrete的中文译名,希望在长期的使用中逐渐替代“混凝土”。此后,“砼”字在使用过程中逐渐取得合法身份,成为规范用字。目前,“混凝土”的使用依然占据绝对优势地位,没有为“砼”所取代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