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现代主义文学与颓废主义的关系至少有两层:第一,它与作为流派意义上的颓废主义有关系;第二,它与作为风格形象意义上的颓废主义有关系。然而,在我们的“话语”中却常常缺乏必要的界定,以至于在现代主义文学与颓废主义的关系上直今还存在着认知上的误区。本文针对上述两层关系作了进一步的廊清。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初俄国文化、文学的“白银时代”中,有一位女性诗人、作家季·尼·吉皮乌斯,她是当时宗教哲学领袖之一德·梅列日科夫斯基之妻。但其本人也是这一时代的重要人物之一。吉皮乌斯才情横溢,思维敏捷,观察准确,文笔犀利。然而,因了她冷漠的个性,也因其不留情面的尖刻,以及她总有一种“小圈子”倾向的封闭,她的价值很少有人能认识,并对其做出正确评价。而且,当时各种思潮风起云涌,新宗教意识探索与神秘主义、颓废主义的迷雾混合在一起;吉皮乌斯就有“极端颓废主义”的名声。在当时对颓废派的一片责骂声中,更是少有人去触碰这朵“罂粟花”。然而,别尔嘉耶夫以其独到的视角,深刻的哲学思辨,甄辩了颓废主义的外在现象与内在本质,从而揭示了季·尼·吉皮乌斯现象及其价值,为我们认识这位女性、作家、诗人打开了一条通道。  相似文献   

3.
同样作为西方唯美-颓废主义思潮在五四文坛传播的产物,《银杏之果》与《沉沦》在同为“自杀”的故事情节中,表现出走相径庭的艺术趣味和人生追求:《银杏之果》明显体现了注重精神情趣的沃尔特·佩特的“刹那主义”的影响,而《沉沦》则在对“外在压迫”和“悲痛感”的强调中走向“颓废”的反抗,凸显出20世纪20年代知识分子中存在的两种不同的艺术观与人生观。  相似文献   

4.
俄罗斯现代主义文学曾被斥为“颓废”主义文学,高尔基与它的关系是相互对立又互相影响  相似文献   

5.
尼采审美主义源于对叔本华哲学和古希腊哲学的独特体悟,其特点在于,从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中寻求生命救赎之途,尼采认为,由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衍生的悲剧艺术,在悲剧的现实面前建立了一个艺术的中间世界,从而缓解了人类的心理重荷,并为生命提供了经历,战胜痛苦的可能,尼采的审美主义是一把双刃剑,既体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又有其唯心一质及空幻色彩。  相似文献   

6.
商业哲学中有句经典的箴言:客户就是上帝。不记得这句话起源于何处,但它确实是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下诞生的商业理念,它体现的正是以客户为导向的服务意识,倡导的是一种“服务至上”的商业精神。其实,对这句话的尊崇我亦无可厚非,并且作为一家有着十年发展历史,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精髓的管理咨询机构,我们相信也只有秉承这样的商业准则,才能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我们深信只有负起责任才能赢得客户的尊重。但特殊也就特殊在咨询产业是一种智力产业,他主要是通过顾问的智慧和专业技能为客户解决问题,为此咨询不单纯是一种简单的服务,其实更多成分应该是一种合作,一种战略意义上的合作。这样的合作可能会让一个颓废  相似文献   

7.
尼采与杜威都对导致本质主义的思辨方法采取否定的态度,力图加以克服。尼采认为哲学的文学化是哲学摆脱本质主义的出路,在杜威看来,应该是科学方法而不是哲学的文学化能够使哲学摆脱本质主义。虽然二者的观点互不一致,但是却表明哲学摆脱本质主义的途径在于恢复本质与人的生存固有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文学创作由朦胧诗、寻根文学到先锋小说,形式技巧的变革越来越显得突出,但始终没有上升到本体论的地位。而一部分新生代、新人类作家,受后现代理论蛊惑,使文体革命逐步走向唯形式主义乃至反形式主义的死胡同,作品弥漫着颓废主义的精神气息。由此,文坛呼唤新的理性精神也就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质主义的源头不是亚里士多德的本质论而是科学主义分析哲学。本质主义的"科学性"是新实证主义的"科学性",而不是立足于现实和历史的科学精神。反本质主义不是源自维特根斯坦的后期思想,而是后现代主义以"反知性"否定传统形而上学之非理性主义思潮。批判理性的立场既以科学主义的本质主义为不取,又不苟同于非理性主义的反本质主义,以超越后现代主义。  相似文献   

10.
哲学课的教学方法几十年没有太大的变化。其体系框架和理论内容十分固定和模式化,以至哲学的精神特征不足以彰显。当代的哲学教育应用哲学的态度理解哲学。哲学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和独特价值,哲学是人类不可拒绝的思之大道。现代化的社会需要有现代化的哲学。造就现代化的哲学,需要哲学本身具备现代意识,现代意识是我们在哲学教学中努力为之的,其中最重要的有:面向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惟其如此,哲学才能具有时代特色,才会激发人们探究世界奥秘的激情。  相似文献   

11.
传统是一种蕴涵着几千年中国美学、中国哲学、中国文艺思想精髓以及民族审美习性的精神。中国画传统的表层内容是历代艺术大师的笔墨技法,深层内容则是历代大师的思想品格所蕴涵的文化精神。师承中国画传统,我们不仅要钻研传统技法,还要补习传统文化,更要接续文化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认识传统,继承传统,发扬传统。  相似文献   

12.
哲学·意义世界的勘明高瑞泉 (1 )马一浮思想中的“复性”及其现代意义陈 锐 (1 )关于中国哲学研究的几个问题杨国荣 (2 )中国哲学的特色与浙学精神吴 光 (2 )阅读与研究中国哲学原著的方法朱晓鹏 (2 )浙江思想家与非主流文化陈 锐 (2 )明清之际浙江宗教思潮及其研究陈永革 (2 )浙学精神与近现代政治思想史杨际开 (2 )王国维紧张人生解读王向清 ,周黄琴 (2 )当代良知论蒙培元 (3)哲学观杂谈朱德生 (3)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毛崇杰 (3)西方正义观念的历史演变及其启示沈晓阳 (3)从拉兹洛的“意识革命”看故宫秘籍的出版———《故宫珍本丛…  相似文献   

13.
传统是一种蕴涵着几千年中国美学、中国哲学、中国文艺思想精髓以及民族审美习性的精神.中国画传统的表层内容是历代艺术大师的笔墨技法,深层内容则是历代大师的思想品格所蕴涵的文化精神.师承中国画传统,我们不仅要钻研传统技法,还要补习传统文化,更要接续文化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认识传统,继承传统,发扬传统.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从遁世精神、“民本”思想、重利主义、儒道法兼用思想、斗争哲学、开放精神等方面分析了非主流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对当代中国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个人主义与社群主义是当今西方政治哲学主流的两大门派,在哲学方法论上表现为二者的对立,集中在哲学主体性问题上表现为对个人与社群关系的不同侧重,个人主义强调以个人为中心基础上处理个人与社群的关系,而社群主义则强调以社群为中心基础上处理个人与社群的关系。面对新时代市场视域下基于个人主义与社群主义关系的哲学思考,有助于在新时代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群的关系提供新思路,对于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个人与社群的良性互动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维特根斯坦是现代西方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家,他前期创立了逻辑原子主义,后期又批判了前期哲学,提出了与之相对立的“语言游戏”理论,并且,它的前后期哲学还分别导致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哲学派别。受维特根斯坦哲学的启迪,我们可以对哲学的观念进行一次再思考,也对现代西方哲学做一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7.
作为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张东荪以其宽广的视域、深厚的关怀在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的思想成就。具体包括:中西哲学比较是深切了解中国文化的特质,从而保存和发展中国文化的必要前提;从知识社会学的立场出发提出"多元交互主义"知识论思想,为中西哲学比较之可能奠定了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观照中西哲学,在一定程度上抓住了中西哲学的根本特点或精神;所有这一切都与作为承担中西哲学比较之主体的哲学家的生命状态的展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作为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张东荪以其宽广的视域、深厚的关怀在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的思想成就。具体包括:中西哲学比较是深切了解中国文化的特质,从而保存和发展中国文化的必要前提;从知识社会学的立场出发提出"多元交互主义"知识论思想,为中西哲学比较之可能奠定了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观照中西哲学,在一定程度上抓住了中西哲学的根本特点或精神;所有这一切都与作为承担中西哲学比较之主体的哲学家的生命状态的展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潍坊学院学报》2016,(3):72-77
作为实用主义者的杜威,在批判和改造传统哲学的过程中具有相当的彻底性。在这个过程中,情境主义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杜威在情境的基础上对传统哲学提出质疑;其次,杜威通过情境主义的方法对哲学进行重构;最后,杜威的情境主义是一种弱化的实在论。  相似文献   

20.
论生态美学的主体间性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生态美学需要有一个哲学基础。启蒙运动以来,确立了主体性哲学的主导地位。但主体性建立在主客对立和主体对客体的征服的基础上,因此,主体性哲学是反生态主义的,主体性美学包括实践美学不能成为一种生态美学。现代美学已经完成了由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型,只有主体间性才能成为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主体间性哲学把人与世界的关系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规定为主体与主体的关系,通过二者的交往、对话、沟通、融合而达到审美的境界。不仅现代西方美学包括生态美学是主体间性的,而且中国古代美学也是主体间性的,因而也具有生态美学的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