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两宋赣文化辉煌灿烂,其成因也错缩复杂,本文试对两宋文化繁荣的原因作些宏观分析,并从科举制度与赣文化发展入手,从科举制度与两宋江西文化的大普及,学校教育的发达,文学,史学及学术思想的繁盛,政治中枢的人化几个方面论证科学制度对两宋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以及助于全面理解两宋赣文化繁荣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春秋》的诞生在中国史学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性意义——奠定了以后2000多年中国史学发展的基础。“春秋笔法”对中国史学、伦理政治直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产生了广泛、深远而持久的影响,用简约的文字表达作者的微言大义,用谨慎的用字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好恶褒贬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一大传统。但过分追求义理,使其在某些方面违背了史家记事真实的基本准则并被权势所利用,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从高度重视史学研究在以史鉴今资政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当代中国史学理论创新两个方面,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史学思想对当代中国史学理论发展的重要贡献,阐明当代史学研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史学思想做了概括,将它的要点归纳为以下五点:(一)坚持判断社会历史是非得失、兴衰成败的客观标准,把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二)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充分体现和尊重人民群众在创造人类历史、推动文明进步中的主体地位;(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两个历史决议为依据,科学总结历史经验,正确对待历史和历史人物;(四)科学阐明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基本历程,深刻总结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基本经验、基本规律,提高对"三个选择"必然性的认识;(五)全面认识祖国传统历史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作为国内外知名的学术大师,张岂之教授的学术思想以史学为核心,以学术史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史学作为研究方法,并在中国思想史、中国历史二者相互融通的基础之上,以华夏文明的发展为主线,将中华文化的演进阐释得淋漓尽致。此外,张岂之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以及"大学"、"文化"、"素质"三位一体"人文教育观"的倡扬,进一步将自身的学术思想落脚在了现实社会,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繁荣贡献着自身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为中国史学使命主要有三,即表现为学术性上,中国史学应发挥文化传承的使命;在功能性上,应发挥经世致用的使命;而从社会性上,则应是人文感召的使命。对史学方面存在的不足,本文从广度、深度及理论方面,史学方向上进行了分析,并对当前史学的一些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孙冰 《科技资讯》2007,(34):156-156
任何事物都按照一定的规律在探索中循序发展,文化如此,艺术亦如此.中国山水画构图的发展也遵循一定规律.本文通过对比两宋时期有代表性的中国山水画构图形式,研究其存在差异的原因,探索推动中国山水画构图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的建立,标志着现代口述史学的诞生。口述史学经过50年的发展,在西方各国逐渐壮大,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从当代口述史学发展的形势和成果来看,呈现出国外“快进”、“强势”,中国“慢进”、“弱势”的特点。当代国内外口述史学的差距在哪里,又将如何发展?文章对此作了分析,并提出了当代中国口述史学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欧洲近代史学作为一种舶来品,对于中国史学从传统走向现代,起到了至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欧洲近代史学东传的过程中,傅斯年穿针引线,对欧洲近代史学的引介不遗余力,贡献尤著。尤其是,他对巴克尔史学的借鉴、兰克治史理念的宣扬,以及德国"种族-文化"观念的运用,不仅成为其取得重要史学成就的学术渊源,而且为转型期的中国史学创辟了一条新路径。同时,欧洲近代史学经由傅斯年输入国内,开阔了中国学者的国际视野,为中国史学走向世界,取得国际学术话语权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两宋时期,佛教的普及和中国化对壁画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佛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借助壁画艺术渗透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间接地反映出两宋时期阶级社会生活的面貌、特征和思想观念,也在不同程度上代表着两宋时期的壁画装饰艺术的表现能力与制作的技术水平。中国壁画因佛教文化而丰富多彩,对中国壁画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从而刺激了壁画艺术走向一个又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英国史学文化的历史现状及特征既归因于国内社会政治、社会心理思潮及学术文化机制的影响,同时与英国传统史学理论及方法论的历史渊源也是分不开的。英国“新左派”史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其“史政结合,关注现世”的史学理路、价值取向及成就斐然的学术研究逐步塑造着英国史学文化的面貌。概括地讲.它借鉴欧洲大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优秀史学思想成果,通过理论引进、学术争鸣、拓展研究领域等方式对英国的史学研究和史学观念产生深远影响,开创了当代英国史学学术文化发展的新气象。  相似文献   

11.
伴随20世纪前期中国高等院校的发展、中国世界史课程的多样性与细化以及中国高等院校"史学系"的诞生,到20世纪20年代,以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中国西方史学课程正式开设。留美学人通过讲坛授课、翻译西方史著、编写教材等途径传播西方史学理论和方法,让西方史学成为中国史学的重要内容,使中国史学与世界接轨,对中国西方史学课程的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史学理论的发展和实践过程中,南宋的郑樵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他鲜明地提出了“会通”思想,这在中国史学理论的发展史上是独树一帜的。他对“会通”思想的阐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他在当时空谈义理、不重实学的社会风气和学术氛围中,大力提倡“求实”的学风,并将其付诸修史实践,是难能可贵的。而他强烈的创新意识,使中国史学研究的内容扩大到前所未有的地步,从而为史学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开拓从理论和实践上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社会学专业背景、多学科素养的影响、世界性眼光以及敏锐的社会洞察力等促成了瞿同祖法律社会史研究新范式的提出。此研究方法抓家族与阶级两大关键因素,并辅之以人类学、宗教学与文化学等多学科视野,揭示出中华法律文化"儒家化"的特质。法律社会史研究范式在中国法律史学史上的成功,为法律史学未来的转型提供了重要启发意义。诸如重视法律史学的现实意义、运用社会学研究方法以及坚持通史教育是法律史学转型所要坚持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夏曾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资产阶级改良派历史学家。他早年治今文经学,后来又系统地接触了当时西方资产阶级庸俗进化论学说,并把两者糅合起来,形成了“民智决定论”唯心主义文化史观。他用这个历史观进行中国历史研究,著有《中国古代史》,对当时和以后的一些资产阶级史学家有过很大影响,在中国近代史学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应及时地予以研究和总结。一、夏曾佑的史学渊源及其改良派特点鸦片战争是中国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开始。鸦片战争后。由于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  相似文献   

15.
魏源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的“界碑式”的人物。魏源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轨迹是由经学而史学,其成就不在经学而在史学,他以史学为经世之术,开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过渡之先河;魏源晚年专心于佛学,作为中国走向现代世界的先驱者,他的思想具有了现代意识的“异端”色彩。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中国史学有两变,一是由过去的旧史学变为"新史学"(含史料派史学),一是由"新史学"演进为真正马克思主义"新"史学。而唯物史观的传入则是中国现代史学临门一脚,开创了中国史学研究的新局面,诞生了全新而科学的史学理论、方法和丰硕的史学成果,催生了史观与史料并重的中国现代史学,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经过李大钊、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侯外庐等大批研究者的艰辛开拓,创造出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也形成了丰富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的思想,奠定了中国现代史学的根基和范式。  相似文献   

17.
内藤湖南作为近代著名的汉学家,对中国史学有着较为独特的认知。其著作《中国史学史》不仅对中国史学著作进行梳理和解析,而且也传达出对于中国史学发展脉络的探索。文章基于此探讨内藤湖南对中国史学的认知。首先在《中国史学史》本体论的基础上概观和剖析内藤的观点,其次对内藤湖南《中国史学史》的治学特色和独到的学术观点进行研究,可以看出内藤在探讨中国史学大势时是以“宋代近世说”为前提,并且是为其整个东洋史学说服务的。  相似文献   

18.
永州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承接了一批又一批的流寓之人,而两宋时期尤为突出,此间贬于永者达47人之多。这一现象反映了两宋"以文治特著"的社会政治状况,同时也造就了永州独特的地方文化。  相似文献   

19.
古琴,作为我国传统音乐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乐器,一千五百年来一直被士所推崇,二者互为作用共同形成了了异常深厚而又丰富的文化积淀,并成为融合中国古典哲学、文学、史学等传统文化的综合文化、震颤人心的心灵文化。  相似文献   

20.
在20世纪初期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以梁启超、王桐龄、吕思勉、林惠祥、宋文炳、李济等人为首的学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中国民族史研究,产生了许多成果,使中国民族史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获得了独立的学科地位,成为了有较为完备的学科体系、明确的研究对象和丰富的研究内容的学科,为20世纪后半期的中国民族史学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学术基础并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