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贾宝玉的痴与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宝玉是古今第一大情人,也是天地间第一大痴人。他的痴是一种对美对生命的追求和眷恋,更多地表现在对大观园内女儿们的关怀上——即他看重的是人。在现实的生活中他经过了情惑、情悟的体验,最终是上了”情绝”——“悬崖撒手”、“归彼大荒”之路。贾宝玉从痴到悟,深刻地反映了18世纪那个时代的黑暗与腐朽。贾宝玉的悲剧结局是时代的必然,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相似文献   

2.
梅什金和贾宝玉是小说《白痴》和《红楼梦》的男主人公。他们在抛弃了旧的世俗生活观后,却不可避免地陷入错综复杂的矛盾洲涡中。无论他们如何努力,都无法为自己寂寞的灵魂找到理想的精神家园。从希望到幻灭,从努力到失败,贾宝玉和梅什金走过了一段艰难曲折的历程。他们最终的解脱是认清黑暗现实后无可奈何的选择,反映了在一个黑暗得不见一丝亮光的社会中的时代痛苦,启迪着后代人继续努力。  相似文献   

3.
旅英女作家虹影,通过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展示了作品中”六六”的”食饥饿””性饥饿”和”爱饥饿”,并以其独特的言说姿态展示了在饥饿困顿中永不被摧毁的灵魂,展示了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反抗.  相似文献   

4.
赵华 《潍坊学院学报》2003,3(1):117-118
陈晓明在1996年就有先知性的预言:“正如人们终究接受了先锋派的小说叙事一样,也正如人们以复杂的心态兴趣盎然地阅读王朔的小说一样,人们终究会对虹影的小说刮目相看。”。在菲勒斯强权机制下,多年来虹影不适时宜地用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文学的角度去认识知识经济,从经济学角度去认识《红楼梦》的仕途经济,并在“红学经济”的基础上对二者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6.
“三复情节”是杜贵晨先生研究中国古代小说叙事艺术提出的理论概念 ,“三复情节”在《红楼梦》中有多方面新鲜别致的运用 ,不仅发展了传统“三复情节”的叙事技巧 ,更增强了《红楼梦》的艺术魅力。《红楼梦》“三复情节”的研究进一步说明 ,“三复情节”是“以全民族的眼睛去观察”而得出的关于中国古代小说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当代理论  相似文献   

7.
8.
《红楼梦》深受楚文化影响。黛玉形象的构思及其神貌风韵,均采自《山鬼》、《湘君》、《湘夫人》。她身上又依稀可见屈原的影子:自恋情结浓重,孤芳自赏又顾影自怜;不为俗屈、高洁自守。宝玉的女儿崇拜与屈辞中女性中心现有渊源关系,其坚定的叛逆性又与屈原九死不悔的坚韧相似。宝玉身上还有庄子影子,其天然本色论、“情不情”分别是庄子自然论、齐物论的显示。其梦游太虚境受《神女赋》启发。曹雪芹自身遭遇、以悲为美的审美趣味、小说题材及人物命运悲剧性,使他和楚文化尚悲的情感特征产生共鸣,从而把楚文化作为构建《红楼梦》的文化基石之一。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中的“色空观”不能仅仅看成是一种思想、一种情绪,更不应仅仅用研究思想的方法研究之,它同时还应是审美的。以审美视界观照之,则“情”“空”既是结构性的,又是解构性的,它存在三个层次的意义,并实现着小说以假写真、借奇赋笔、真假互见、奇而不幻的艺术旨趣。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美学由“心性论”而与传统美学血缘相关,同时也由“心性论”与西方美学相关联。无论是中国现代美学史上的功利主义还是超功利主义,在“心性论”这一点上是会通的,“心性论”是中国现代美学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11.
从《红楼梦》中对甄士隐与柳湘莲入道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宝玉未来的必然之路。他们的出尘离世看似斩断情缘,无情无欲,实则情怀满腹,无法忘怀。作者通过巧妙的暗示,使三人的命运相互纠葛,却又若即若离。两人是书中重要的配角,是贾宝玉的影子;他们的出家入道是宝玉出世结局的序曲。  相似文献   

12.
分析中国古代特别是中国传统医学中关于"神"即人"魂"的学说.作者论证,中国人所认为的人"魂"与欧洲的传统有很大的不同,是以物质性作为其特征的,或者说"魂"并不是一个非物质的东西.  相似文献   

13.
司马光在《温公家范》中极力维护传统儒家的家庭伦理思想。他认为为人父母要严格教育子女,营造有利于子女健康发展的家庭环境,为人子女要以孝为根本出发点,对父母尽赡养义务;兄弟相处要做到兄友弟悌,维持家庭和睦,体现了司马光重视家庭伦理教育、以礼治家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几年前,韩国介绍了中国电影界的新星贾樟柯及其作品《小武》.当时笔者并不适应贾樟柯的新锐创作手法,观看时感觉冗长难耐.  相似文献   

15.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以黛玉初进贾府的一天活动为线索,为我们清楚地展示了全书的典型环境,其生动传神的辞令艺术让人获得无尽的审美感受,充分体现了小说艺术美的生动内涵。  相似文献   

16.
在上古汉语中,表示丈夫的通称为“夫”;相对而言,同义的“良人”和“家”则是两个较为古老的、含有文化意义的亲属称谓。探索其文化理据有助于了解古代的社会生活、社会制度及婚姻制度。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苏珊·朗格(Susan.k.Langer)符号学的理论为基础对羌姆舞蹈作了如下分析:舞蹈仪式对于虚幻空间的营造和引导,并使参与者通过精神幻悟的体验而达到宗教意念的实现;作为意念的物化形式,羌姆舞蹈实现了情感的表达,也实现了对宗教崇拜和信仰所产生的虚幻心理的视觉补偿;“羌姆”舞蹈动作形态的展示作为人们信仰的物化验证和模拟再现的精神体验,实现了象征情感的现实转化;“羌姆”舞蹈作为宗教信仰约定的显现,在新时代下对其仪式的发展和传承的现代思考。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图书馆管理机制改革的瓶颈及原因,指出企业管理经验是图书馆管理机制改革的源泉,"企业家精神"是图书馆管理机制改革的"灵魂"。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欧阳山校改五卷本长篇小说<三家巷>进行全面评述.  相似文献   

20.
虽经8年时波的冲击,《废都》余热尚存,尤其是其主题内涵的难题,一直是争论的焦点,通过分析《废都》主人公庄之蝶身上所凝结的作家的心理情结和作家对世态人心的思考,力求对《废都》的主题内涵有一个更新更深的解读,对作品内涵与作家创作心迹的关系有一个规律性的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