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9 毫秒
1.
贵州省六枝梭嘎生态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有本土特色的生态博物馆。生态博物馆是将文化遗产原状保护和保存在其所属社区及环境中,它包括文化遗产、自然景观、建筑、可移动实物、传统风俗等具有特定价值和意义的文化内涵。生态博物馆作为一种二作模式,使某些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得以保存。  相似文献   

2.
永定土楼生态博物馆建设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博物馆是对社区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的一种博物馆新形式,也是目前世界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值得借鉴的模式之一。通过总结生态博物馆的概念、理念,从缓和景区管理冲突的需求,改善土楼生态环境的有效方式,弘扬客家文化的需要,构建和谐社区的要求等方面分析永定土楼建设生态博物馆的必要性。同时,从申遗的契机,居民生活的改善,天人合一的外部环境,动态的内部空间,独特的和原生态客家文化等方面论证了建设永定土楼生态博物馆的可行性,将生态博物馆理念运用到永定土楼的旅游开发当中,提出了生态博物馆的开发思路和重点,旨在探索我国非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生态博物馆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乌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财富,也是乌江流域发展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主要包括民族语言,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工艺、曲艺、服饰和习俗等。乌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存在着散、旧、失等问题。乌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可采取数字化馆藏、社区博物馆、生态博物馆、节庆旅游等模式。  相似文献   

4.
作者以亲身参与苗族村寨建设生态博物馆的体验出发,认为生态博物馆的建设为客家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提供了一个新的可以借鉴的方向。本文首先分析了客家文化遗产生存困境,着重介绍了生态为博物馆的基本概念、原则与理念等,进而分析了建立客家生态博物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同时提出要调动文化遗产专家、各级政府,遗产地居民的积极性,并处理好生态博物馆社区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作者认为在客家地区推广建设生态博物馆既有利于客家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又有利于丰富生态博物馆理论。  相似文献   

5.
在海东山地城市建设成为社会热点的背景下,通过实地调研及文献研究,认为海东山地城市建设要有别于海西,提出建设城市生态文化体系、促进山地城市的生态转型;正确运用外来名人文化、宣传及保护乡土民族文化;面山处挖掘白族山地文化、滨海处凸显渔民亲水文化;加强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快古村落的保护,推广"一村一品"项目或建立乡村生态博物馆;打造民族性山地建筑文化品牌等海东山地城市民族文化建设的策略,为政府相关部门作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新博物馆学理念的重心在于关怀社群和社区的需求。凤凰山江苗族家庭博物馆秉承为苗族社区服务的理念,在苗族社区文化建设、经济建设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苗族博物馆立足苗族社区,吮吸着丰厚的苗族社区文化养料;积极整合苗族社区文化资源,保护了苗族文化遗产,提高了苗族民众的文化保护自觉性;有效利用苗族博物馆与苗族社区文化资源,不断地推进苗族社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苗族博物馆与苗族社区融为一体,在为苗族社区发展的服务中,实现其自身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7.
"生态博物馆"一词1971年诞生于法国,数年后法国开始了生态博物馆时代。至今生态博物馆逐渐遍布世界五大洲多个国家,上世纪90年代引进到我国。中国式生态博物馆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博物馆,全新的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机制和方式,推进生态博物馆健康、持久、良性发展,应在政策、管理、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8.
黎森 《科技信息》2012,(18):216-217
生态博物馆理论源自法国的遗产保护运动,是一种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保存的特殊形式。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把生态博物馆的思想引入实践,将其作为一种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开发的新型模式。本文阐述了生态博物馆的起源、概念及基本理念;并结合其在中国的应用实践,分析了生态博物馆理念与我国特有国情条件的碰撞及其与我国发展理念的融合。  相似文献   

9.
生态博物馆和生态旅游都强调文化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双赢",强调社区的参与和利益。按照生态旅游的理念进行生态博物馆旅游开发,能建立旅游与文化生态互动的良性发展的机制,实现生态博物馆保护与发展的"双赢"。  相似文献   

10.
座落在杭州西子湖畔的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是保存、传播和研究我国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专业性博物馆。多年来,该馆研究人员和广大职工,对博物馆的有形和无形中药文化遗产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和发掘,在实践的基础上,以新的视角和新的观念将博物馆与文化遗产有机地结合,从而丰富、发展了博物馆功能的内涵。有形文化遗产保护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有形文化遗产包括:古建筑群、馆藏药物标本、制药技术与工具以及名人字画楹联等。这些有形的实物构成中医药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不乏大量的人文理念贯穿其中。对这些有形遗产的研究、发掘和保护…  相似文献   

11.
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问题,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意义、责任和建设问题,用个案的形式讨论博物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证性问题,是国内外学界运用博物馆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念的三个重要方面。尼洋阁藏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贯彻了国家非遗保护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保护原则,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是首次将博物馆成功用于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取得圆满成功的范例,开拓出了一条文化援藏的新途径,为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树立了全新的榜样。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当今的民族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发展工作予以分析,强调了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兰卡普在服装中的应用为例,从材料、款式、图案、色彩、工艺等方面详述了如何将民族文化技艺与服装产业融合,促进产业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大机器生产逐步取代了众多非物质文化传统工艺,芜湖铁画作为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同样也面临着衰落的困境,而芜湖铁画博物馆作为继承保护铁画的一种有效途径,在其特定的文化空间视域下,对铁画保护产生较为重要的作用。但根据现有的博物馆化保护措施来看,其中还存在着数据资料不完善、宣传方式不新颖、发展渠道不多元、参观体验不完整、保护范围不全面等问题。从长远角度来看,若要推进博物馆化的进一步发展,可以通过建立虚拟数据库与数字博物馆、创新宣传方式、多产业联合发展、开发文创产品、积极参与社区合作等方式促进铁画博物馆更加系统化地进行铁画保护。  相似文献   

14.
文化生态村借鉴欧洲生态博物馆的理念,但又有所超越。它不是一座人工建设的文化展馆,而是以现实社会中具有深厚文化沉淀和浓郁文化色彩以及良好生态环境的典型社区或乡村为对象的文化生态保护展示区。正是出于对这种理念的追求,为了在云南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村,他多方奔走寻求资金支持,后获得福特基金会资助,在云南选择了6个民族村寨作为试点。他身体力行,将人类学知识付诸社会实践的创造性尝试。经过8年的建设,摸索出了一套村民自主、学者指导、政府领导的模式,出版了《云南民族文化生态村试点报告》,吸引了不少学者到试点村寨进行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正【主持人语】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借助信息技术,文化遗产能够更便捷地走进人们的生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韵味。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是信息科技在文化遗产领域的交叉应用,涉及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图像处理等技术前沿。  相似文献   

16.
彩带的制作方法以及彩带上符号纹样的象征意义已经逐渐失传。对畲族彩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刻不容缓,可以通过与有关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建立田野调查基地,建立民俗文化博物馆等形式保护畲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民族文化进课堂,保存现存于世的彩带,培养彩带制作的传承人,将彩带上的传统元素应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等方法,传承文化遗产;以彩带研究为媒介,促进闽台五缘关系的认同。  相似文献   

17.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法,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分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一种"活态人文遗产",但是,在现代社会它的时空限制、自娱自乐性、浓重的艺术韵味、神灵在娱乐中的到场等特点都不同程度地遭到瓦解,因此,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应依据<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所提出的方针原则,结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8.
将文化遗产划分为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全新的视角,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地域性、群众性、教育性、脆弱性等特点.在现代社会转型时期,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件重要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在具体保护中创造地采取新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为了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广西民族博物馆着力于“文化记忆”工作,即培养影像纪录的专业人员、推动乡村影像活动、与高校实行长期合作,以及拓展纪录片的传播平台,这些举措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为博物馆如何传承民族文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对近十年来国内有关西部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从西部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与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式保护,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图书馆、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他保护方式等六个方面,对近十年来西部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成果做了系统的梳理,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趋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些理论与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