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正确认识艺术形式及其特性,对于深入理解文艺的本质,正确发挥文艺的功能至为重要。20世纪的西方形式主义文论,对此进行了持续的探寻,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和具体的批评模式。本文对其作简要分析和评述,发掘出其在形式与内容的界定及其相互关系方面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西战团是一支以宣传抗战为宗旨的综合性文艺团体。该团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开展了一系列文艺宣传活动,其注重文艺宣传的形式、文艺宣传的内容和艺术特色、文艺宣传的效果等,对抗战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文艺的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党的三代领导人的文艺思想中,指导延安文艺、新中国文艺、新时期文艺及文艺制度的建设和发展。文艺的科学发展观体现为文艺的社会发展观、文艺的科学辩证发展观、文艺的创新发展观和文艺的可持续性发展观。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措施、法规及其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文艺制度、体制、建制、机制的实施,保障了文艺的健康顺利发展,形成了社会主义文艺及文艺制度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4.
远在柏拉图之前,古希腊哲人和文艺创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对文艺形式做了探讨和表述,虽然不成体系,限于只言片语,但却开创了从形式方面探索文艺规律的传统,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的文学(艺)形式观,乃至当今西方形式主义文论皆有启发和影响。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时代的变迁,音乐的形式在不断发生变化。流行音乐等的出现使得古典音乐的地位日渐衰退,然而古典音乐在电视文艺中发挥着其他音乐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从我国综艺节目中的古典音乐应用实际的例子出发,阐述古典音乐在电视文艺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元宇宙文艺以跨媒介多载体形式实现从语言文字符号到虚拟影像到数字孪生媒介的跨越,其艺术构成要素与游戏性的叙事逻辑使之区别于一般艺术的虚拟想象。元宇宙文艺实现对现实时空的深度拓展与重构,指向对后人类时代的数字化生存与技术人文价值的思考。元宇宙文艺应带来新的美学变革和理论扩容。  相似文献   

7.
在“文艺社会学”与“艺术形态学”的启发下,以形态学的观点和方法,对文艺形态在文艺社会学研究中的中介性质及其可能作初步探析,并尝试对文艺形态的内涵和外延作出新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第一次文艺论争,发生在春秋末期,经过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延续至西汉前期。这次持续四百余年的大论争,主要是围绕着音乐问题展开的。最早的音乐、诗歌、舞蹈和舞剧,密切联系在一起,后来经过一个长期的历史阶段和复杂的演化过程,它们才各自取得独立发展的地位。在先秦时代,还很难把音乐理论与文学理论完全分开,所以,这次论争实际上广泛地讨论了文艺的起源、文艺的特点、文艺的内容和形式、文艺的社会作用及其与  相似文献   

9.
中国当代文艺批评界在不同程度上混淆了作为指南的文艺理论与作为公式的文艺理论的区别,因而不能正确把握文艺理论与文艺批评的辩证关系。中国当代文艺批评界磨砺文艺批评的锋芒必须具有高度的理论自觉。这种理论自觉不仅是对中国当代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而且是对人类当代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并在超越地域和时代局限的基础上推动中国当代文艺的发展,倡导中国当代历史发展采取较人道的形式并积极肯定那些敢于批判不合理的现存秩序的作家艺术家及其文艺创作,推动中国当代文艺的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0.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文艺支持着“现代国家大厦”体制的建立,为实现集中群众意志、要求民主共和、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等历史任务服务。因此大革命文艺延续了绝对主义国家的新古典主义文艺形式,出现了革命戏剧、口号文学等文艺样式,但在精神内核上实现了启蒙理性对道德理性的取代、从贵族精神向平民精神的转向。  相似文献   

11.
陇东革命歌谣是中国革命歌谣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几年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中,陇东民众创作出了一大批经典之作。陇东革命歌谣实现了民间形式与革命主题的完美统一,实现了文艺的大众化,实现了在革命与传统、主流与民间、雅与俗之间的无缝对接,成为根据地成长起来的一种成功的文艺形式与革命文化。  相似文献   

12.
性俚俗是体现人自身生产的一种民俗文化,性俚俗的文艺表现与艺术审美则是这种文化复杂性与丰富性的显现与升华。但目前有关的研究较为缺乏,以致成为禁区。因此主要结合中国的文艺创作和审美的实际,论证三项内容:性与审美的关系,性俚俗与美感的关系,性俚俗与文艺表现、文艺审美的关系。较深入地探讨性俚俗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呈现方式,特别是当下文艺的表现和审美形式。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文艺观有一个在实践中发展形成的过程。其发展成熟的文艺本体观,不仅从多方面揭示了文艺的本质、特征和特殊功用,而且体现了一种完整、切实、深刻的特点,具有科学的辩证精神。鲁迅的文艺本体观,不仅对其创作实践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也是鲁迅留给我国文艺事业一份宝贵的遗产,特别值得我们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民俗风情对文艺创作有着根本性的制约作用,文艺民俗学因之而成为文艺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民俗”在民间创造和传承过程中具有集体性、传承性、神秘感及地域时代差异。民俗与文艺的结合与互动,缘于人类把握世界和表达自我的共同需要,是一种植根于民族文化深层的普遍性文艺现象。民俗从内容描写上的渗入与补充、形式构成上的影响与借鉴两个方面对文艺创作产生影响,体现出自身的多重艺术价值。强化文艺的民俗倾向,是民族文学走向世界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我国早期的文艺思想是一个很少触及的领域。文章从考古发现、古籍记载、文字起源、早期文学作品几方面分析,阐述了我国文艺思想产生初期的三个阶段及其重要特点:文艺与获得生活资料的功用目的相结合;文艺与达到宗教迷信的功用目的相结合;文艺和突出社会政治方面的功用目的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梁实秋文艺思想的核心是人性,其既是普遍的,又是二元对立的。文艺的本质就是对这人性的“模仿”,但不是机械的写实,而是创造的想象。文艺的价值则在于以道德伦理陶冶性格。并因此既反对超脱的纯艺术论,又反对阶级斗争的工具论。在文艺创作上则强调“节制”、“内倾”,“表现之合度”和“有纪律的形式”。主张文艺批评首先是一种判断,其尺度必须是常态的纯正的人性。梁实秋的文艺思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种独具特色的文艺思想。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历史、哲学和心理学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文艺朴素美,认为朴素美不仅仅是语言形式问题,而是一种健康的美感和审美趣味,乃至成为一种进步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8.
现代传媒在崇尚科学的背景下获得了迅猛发展,它以代表新科学成就的面孔,影响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甚至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传统文学艺术也因此从内容到形式都在随着传媒的不断变革而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科技作为意识形态正悄悄地改写着传统的文艺模式和审美习惯。现代媒介不仅在改变文学艺术存在的本质,而且在改变文学艺术生产方式的同时,还改变了文艺生存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皖北文艺干校是地方音乐教育发展的初期形式,以文艺工作的实际需求为教学目标,注重技能培养,突出综合素质。它为专业音乐教育的学科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中所进行的教学模式探索仍值得当下多元音乐教育所借鉴,历史也应记住其曾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哲学与文艺的对抗是一个古老的论争,然而在20世纪,哲学与文艺走向了新的融合。其历史原因在于哲学自身的式微与来自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挑战。但其更深刻的原因还在于哲学话语与文艺话语本原上的同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