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2.
测定天体的距离。是天学研究中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问题之一.几百年来。天学家为了解决这一必须解决的难题可谓费尽心计.除了人们熟知的三角测量方法以外。在正确认识天体物理性质的基础上。不断引入新的测距途径。如光度距离、速度距离、尺度距离、宇宙学距离等等。从而使天体距离测定的范围可达100亿光年以上.而在这一过程中。人类也逐渐深化了对宇宙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探索天体演化洞察宇宙奥秘──望远镜发展简史FredericCkaffee著朱雄摘译从1609年伽利略第一次把他的简陋的5厘米望远镜转向天空的那一时刻起,我们对宇宙以及我们本身在宇宙中所处位置的认识不可逆转地发生了改变。任何人,当他愿意考虑伽利略对月球...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宇宙生成学说的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中国古代宇宙生成学说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观念形成阶段:时间相应于先秦(前221-前206),人们普遍相信宇宙万物是逐渐生成演化而来的;理论繁荣阶段:时间相应于两汉(前206-公元220).先秦时期的“无中生有”说被《淮南子》的“无形生有形”所取代.由此导致了宇宙生成理论的全面发展;成熟阶段:在与宇宙结构理论相协调的过程中,宇宙生成学说进一步完善,到南宋时期(1127—1279)达到了它的顶峰. 相似文献
5.
6.
目前关于宇宙起源的主流学说是大爆炸宇宙论--可观测宇宙在一次大爆炸事件中诞生,至今经历了长达130多亿年的演化,期间形成了各种形式的天体和天体系统。因得到若干重要观测事实的支持,基于灾变式事件的大爆炸理论已获得学界的普遍认可。 相似文献
7.
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无线电技术,射电天文学在战后得以蓬勃发展。1963年,通过证认3 C射电源表,发现了类星体。类星体在各电磁波段都有辐射,因此有多种方法可以寻找类星体。作者利用无缝光谱方法,找到第一颗中国人的类星体,并首次使用美国的海耳5 m望远镜。 相似文献
8.
1963年,美籍荷兰天文学家施米特(Schmidt)揭开了类星体的面纱。作为宇宙中最神秘的天体,经过50多年的研究,关于类星体仍然有很多疑惑。天文学在1960年代的四大发现中,另外三大发现已获得5项诺贝尔奖,为何唯独类星体从没得到诺贝尔奖的青睐? 相似文献
9.
10.
全球射电望远镜使天文学家能够(看清)遥远的类星体和射电星系核的图象,发现我们的银河系里形成恒星和行星系统的致密区域. 相似文献
11.
12.
14.
恒星(如太阳)的内部结构及其物理属性、银河系中众多恒星周围气体的物理状态,以及所谓的活动星系核的运行等领域都属于现代天体物理学的范畴;而唐 相似文献
16.
17.
18.
在遥远的古代,人类就试图弄清恒星在空间的分布方式。以现代观测手段为基础的宇宙学理论已能解释宇宙的演变过程,所谓宇宙“大爆炸”模型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理论。该理论认为所有物质和能量曾集中在一十时一空点内,随后才膨胀成今天这个样子。大爆炸模型对于为什么其它星系正在远离我们提出了解释,该模型还预言整个宇宙充满了一个低温微波辐射, 相似文献
20.
活动星系核大家族中,除类星体之外,还有塞弗特星系和BL Lac天体等。据估计,河外星系中有将近一半的河外星系具有某种剧烈的活动。大家族的最主要成员是类星体。天文学家对类星体的表面特征做了详细的观测,包括它的亮度、大小和喷流结构。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只能绘出一张带有想象力的、并不十分确切的类星体结构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