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琪 《攀枝花学院学报》2003,20(5):39-40,45
语言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人类社会文化的变迁就意味着语言的变迁。语言受制于人类的整个社会文化,也反应用于社会文化,一方面语言是维持社会的纽带,保存文化的载体,另一方面语言又反映和影响社会文化变迁。语言中用以表达概念的词汇系统的变迁更能看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变迁,文化的变化必然会带来词汇的词义、词汇的成分和构词法三个方面的变化,本文主要从词义变化的文化背景和词义理解的文化背景来考察文化对词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陈婷 《科技信息》2011,(16):182-182
词汇是语言的最基本的建筑材料,没有词汇,语言这座承载着人类历史与文明的大厦就无从建起。"词汇是构成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人类的思维活动是借助词汇进行的,人类的思想交流也是通过由词构成句子来实现的。没有词汇,任何语言都是不可想象的。"(杭宝桐,1993)可见,在语言教学中,词汇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英语语调是说话人组织话语意义的一种手段,是达到交际目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语调可以传递不同的信息和话语含义,它是说话者用来表达自己情感和意图的重要手段。语调的变化并不影响也不改变词汇本身的意义,但语调错误会造成误解,影响语言交际。因此掌握正确的语调、了解语调的语用功能对于有效交际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4.
语言与社会互相依存,是反映社会的镜子。语言中的性别差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它是社会语言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各种文化共有的现象。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论述了英语中性别差异在语音语调、词汇和句法方面的具体表现,并试图对这些差异现象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5.
人类文化因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得以传承。语言既是人类社会交流的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映像。没有离开语言的文化,也没有离开文化的语言。以色彩为例,不同文化对具有相似物理性质的色彩有着近似或迥异的理解方式;不同的语言系统赋予了色彩词汇相近或不同的文化内涵。英、汉两个民族分居于地球的两侧,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政治经济体系,受到截然不同的宗教信仰地熏陶。因此,两个民族的语言系统对色彩词汇的理解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文章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红色色彩词汇的对比分析,说明红色色彩在两种文化中的文化涵义对应关系,并指出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语言的文化因素,削弱文化差异的消极影响,进而保证跨文化交际的有效进行。  相似文献   

6.
刘娜 《科技信息》2008,(3):111-112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法,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是认知和语言的纽带.把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应用在词汇教学中可加深学生对词汇的理解,提高其记忆效率.本文通过对隐喻认知理论的简要论述,介绍隐喻应用于词汇教学的理论基础,并提出几点教学启示.  相似文献   

7.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式,还是一种思维模式。通过隐喻认知把词汇分属不同域的主体有机地联系起来,丰富了词汇的内涵,从而对文章进行准确的理解。同时,隐喻还与文化内涵联系紧密,文化内涵不同,词汇的隐喻义既有相似的认知,又有认知的差异性,因此,语言习得者有必要进行跨文化内涵的学习,正确地理解与应用词汇的隐喻义。  相似文献   

8.
英语语调的副语言特征与话语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蔚萍 《长春大学学报》2010,20(1):115-118,121
人类交际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英语语调是一种副语言形式,不同的语调传递不同的信息和话语意义,表达不同的态度或情感,它具有特殊的交际功能与价值。本文主要探讨英语语调的副语言特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语调的话语功能,推断话语的真正含义。  相似文献   

9.
熊罗莉 《科技信息》2010,(12):I0155-I0156
语调是话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调分析是话语分析的一个层次,在话语分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英语的语调,直接影响说话人所表示的意思。因此,句子使用不同的语调,便具有不同的含义。语调的变化并不影响也不改变词汇本身的意义,但语调错误会造成误解,影响语言交际。英语属于语调语言,因此掌握正确的语调、了解语调的功能对于有效交际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10.
陈春初 《科技信息》2012,(4):201-201,203
波兰语义学派的自然语义元语言理论利用一套普遍存在于人类语言中的"语义基元",对跨文化对象语言进行语义描写、分析,以达到概念"还原释义"的目的。这种理论可以被看作一种文化理解的语言学方法。首先,本文介绍了文化理解、翻译质量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其次,介绍了自然语义元语言关于语言与文化的观点,即任何语言或多或少都带有文化特异性;词汇差异反映不同语言社区的文化差异。最后,文章提出通过提升文化理解层次来缩小由于缺乏理解甚至误解所产生的障碍和距离,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处理文化冲突问题。  相似文献   

11.
隐喻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外一种事物的方式。隐喻是人类认知的工具,它植根于人类的语言,思维和文化中,也是语言理解和语言习得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分析了英汉语言中动物名称隐喻所具有的特点,产生的原因及它们之间的异同。不仅有助于克服英汉语之间的交流障碍,还可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2.
词汇与语言之间的关系既普通、又重要.说其普通,原因在于所有人类语言经历解构、拆分、精简之后,最终都会落脚于词汇层面,可以说词汇是语言的原子级别构成要素,也是一种语言文化在微观尺度上最小的构成单位.说其重要,原因在于词汇是深度掌握及有效利用一门语言的基础,任何一门语言学习逻辑的起点,几乎都是从识别词汇、背读词汇、书写词汇...  相似文献   

13.
宋文玲 《科技信息》2010,(4):152-153
该实证研究就高校大学英语学习者的低效英语学习状况展开研究,采用将语法信息融入词汇教学的方法来改善这一低效状况。这一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是减轻工作记忆的负担。工作记忆在语言理解与产出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的空间极为有限,于是如何减轻工作记忆负担便成为提高语言理解与产出水平的基石。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作者证明了将语法信息融入词汇教学的这一教学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学习者的英语综合水平。  相似文献   

14.
语调是一种复杂的语音现象,是语音的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的腔调。语调是在长期的、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形成的,不同语言语调的构成特征不完全相同,同一语言,共同语和方言分支之间也存在着一些或明显或细微的语调差异。就汉语而言,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不仅表现在音质成分的声、韵上,也表现在非音质成分的语调上,而且这种差异比音质差异更隐蔽,更难以掌握。我们所谈的语调偏误,是指方言语调对普通话语调的偏离。作为西南官话中一支的常德方言,其语调偏误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15.
周莉 《科技信息》2011,(30):184-185
词汇是组成语言最主要和最基本的单位之一,也是语言中最活跃的成分,且是文化负载量最大的部分。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因此在外语词汇的学习与教学过程中,从跨文化的角度讲解不同文化背景下词汇内涵与语用意义的差异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将从跨文化的角度来分析与理解二语词汇的习得与教学。  相似文献   

16.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积淀而成的具有区域性特色的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贴近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通过翻译为媒介对外进行国际传播、加深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的生动素材。翻译作为跨文化传播活动,词汇翻译、语用翻译和文化翻译三个维度统筹兼顾,语言转换与文化传播实为一体。语言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通过翻译策略准确传达信息的同时,也要重视节日活动内涵和意义的发掘与整理。  相似文献   

17.
张仰媚 《菏泽学院学报》2011,33(4):71-73,89
隐喻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也是人类认识世界和语言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隐喻是词汇教学中使抽象概念具体化的一种手段。从隐喻入手学习词汇符合认知规律,可以突破传统学习词汇的瓶颈,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词汇。  相似文献   

18.
金卓 《科技信息》2012,(10):157-157
在英语教学中,构建图式、提高认知能力能够促进语言习得,但这些方法现阶段更多地停留在理论层面,操作性不强。Word-map是基于上述理论的一种词汇教学方法。通过学习该方法,可锻炼发散思维,全面正确地理解和记忆词汇,同时巩固已学词汇,从而提高英语水平。  相似文献   

19.
不论哪种语言都存在大量的歧义现象,英语也不例外。研究歧义现象不仅对语言的理解、写作、翻译等有着实际的意义,对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近几十年来国外在语法理论研究上的新进展也有不少是从歧义现象入手取得一些突破的。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而不是人们主观创造出来的,因此语句和语义之间没有一种必然的一一对应关系。往往不同的词句可以表达同一思想,而同一词句却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造成这种歧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词汇歧义和语法歧义。造成词汇歧义的  相似文献   

20.
跨文化语用语言学研究的是不同语言文化中或相似的语言形式的语用功能的异同,以及人们在理解这些 语言形式和使用这些语言形式实施言语行为的异同。这包括语言形式的各个层面:语音、词汇、语法、修辞、语篇等 等。同一言语行为可以用多种语言形式来实施,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语言形式可以相互替换,在一种语言中用来 表达某一言语行为的最常用的言语行为策略在另一种语言中并非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