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薇薇 《科技潮》2003,(12):42-43
通古斯大爆炸引起了人们对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质疑难道宇宙中的物体并不是像牛顿所说的那样相互吸引,而是互相排斥?莫非世界的构造是另外一个模式?但是任何物体,只要没有支撑,它一定会掉到地球上来(比如苹果掉到牛顿的头上)。如果不是地球的引力,那又是什么力让它往下掉呢?  相似文献   

2.
《少儿科技》2010,(4):6-6
<正>大概世界上最有名的苹果便是砸在牛顿头上的那个苹果了。牛顿被一个从树上掉落的苹果砸中脑袋,受到启发,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这个故事流传已久,我们也早已相信。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相似文献   

3.
传说牛顿在苹果树下思考问题时,突然一只苹果掉下来,触动了这位物理大师的灵机。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从此以后,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1万有引力无所不及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大至日月星辰,小到微粒、分子、原子、电子、介子等,这些物质之间都受到万有引力的作用,地球上的重力现象,实质是牛顿万有引力在地球周围的具体表现。从理论上讲,在地面上任何一点所感受到的引力,实质上是全部宇宙空间质量的万有引力的总和。因此,万有引力具有无所不及处处皆有的特征。一般说来,物质微粒或两个通常的物体…  相似文献   

4.
《前沿科学》2015,(2):88-89
1666年,历史上最著名的那个苹果正好砸中牛顿的脑门,启发了牛顿的灵感,悟出了万有引力定律,从而统一描述了地球上的引力现象和月亮围绕地球转动这样的天体运动规律。整整250年后,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用弯曲时空观给予引力更加准确和美丽的描述。自从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以来,关于引力  相似文献   

5.
下落的苹果让你联想到了什么?不能坐在苹果熟了的树下,还是地心引力?呵呵,你太拘谨了!我西瓜博士的超级偶像——牛顿爵士胆大如西瓜,揣着胡萝卜就敢上战场——当然是想象力的战场。把这个苹果瞬间推广到全宇宙:是不是所有物体都有引力呢?答案是肯定的,地球人现在都知道了,万有引力嘛!哈哈,发现了吧?伟大的科学研究不仅需要严谨的逻辑和丰富的  相似文献   

6.
自然界中存在着四种基本力(相互作用),即万有引力、电磁力、弱力和强相互作用力。地球对物体的引力,是我们屡见不鲜的现象。因此,人类对万有引力的规律的认识是比较早的,三百年前已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但引力理论的发展不如其他三种力那样深入和迅速。关于引力的本质问题,仍是物理学理论中的一个难题。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牛顿(I. Newton, 1642~1727)和爱因斯坦(A. Einstein, 1879~1955)专门深入研究了万有引力,建立了相应的理论。本文以引力论的发展历史为线索,概述牛顿引力论和爱因斯坦引力论的形成过程及其意义,及近20多年来进行引力实验和探索新的引力理论的简况。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与苹果从树上掉落有关。据他本人叙述,他当时是在埃尔斯索普庄园的家里靠着窗台坐着,看见一个苹果从树上垂直掉下来,于是联想到引力的普适性。一个更为夸张的说法是,当时牛顿正端坐在一棵苹果树下苦思冥想,突然一个苹果落下,正好砸中了他的头,  相似文献   

8.
十八世纪初,人类对三种相互作用迷惑不解:(1)重力任何抛出的物体都将作自由落体运动,落向地面而不是其他方向;(2)月亮的圆周运动月亮在上帝的第一推动下,沿公转轨道运动将产生一种离心力,这就需要与之相平衡的向心力;(3)天体平衡天体之间为什么相互平衡?为什么既不靠拢而碰撞,又不排斥而远离?据说,有一次牛顿坐在一棵树下,思索着为何月球以地球为中心作圆周运动,这时,一只苹果掉在他的头上,在这一瞬间,一种灵感便闪电般出现了:月球受到的力与苹果受到的力会不会一样呢?由此便产生了万有引力定律。但是,这个定律合理吗?我们先探讨一下重力的…  相似文献   

9.
提起现代科学的发展,人们自然会想到牛顿。1687年,牛顿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巧妙地用万有引力定律把天上世界的斗换星移,日月运转与苹果落地选样的人间小事联系了起来,又明确地用数学的形式指出了引力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愿因,从而把  相似文献   

10.
物体的重量定义为“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而使它受到的力。”重量也叫重力,方向竖直向下,它是使物体产生重力加速度的原因。这就表明:重力是引力性质的。但重力并不是地球引力的全郎,而是引力的一个分力;就方向而言,引力指向地心,重力指向则与地心稍有偏离。一、地球对物体的引力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两个质点间的引力为:f=G((m_1m_2)/(r~2))。地球上的物体不很大时,可  相似文献   

11.
引力普适性引力物理学是物理学各个分支中历史最长的一个。从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算起,已经有301年的历史了。实际上,在牛顿之前,为了解释行星为什么绕着太阳旋转,早已有人提出太阳对行星有吸引力。牛顿的贡献首先在于认识到引力具有普适性,或万有性,即:任何物体无例外地都参与引力相互作用。牛顿意识到引力万有性,是在1684年底。该年11月,在《原理》的前身《论运动》的初稿中,牛顿还只考虑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并没有考虑任何其他物体的引力。即认为,只有太阳有引力,  相似文献   

12.
正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着太阳公转,但是,为什么我们一点儿也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呢?A.因为地球有很强的引力,而我们的眼睛失去了可以对比的参照物。B.因为太阳有吸住地球的引力C.因为地球与太阳及月亮存在引力D.因为地球对月亮有吸引力有一天,永浩的爸爸喝醉了酒回到家中。"啊,永浩,我的好儿子!不知道是地——地球在转,还是爸,爸爸在转。地球在转吗?"爸爸跌跌撞撞地躺下,不一会儿就打着呼噜睡着了。  相似文献   

13.
「一N牛顿:哇,谨型好靓的苹果哦牛顿:我要吃牛顿:我跳2 拟6——一牛顿:哎哟午顿:我再跳!我再摘牛顿:为什么受伤的总是Z牛顿:混帐地球,皇不是你在吸日]先 于卜升别k不三O苹果:它不只是在吸弓W 坏存0乃引甜!牛顿:我发现了万有引力谁是万有引力的真正发现者@张剑岚  相似文献   

14.
《青年科学》2013,(7):46-47
如果懂得星相学的历史,就会知道,星相学中的星座并非天空中所看见的星座,而是太阳围绕地球转动(我们所见的只是地球围绕着太阳转)的黄道带上划分的十二个区间。无论太阳系如何转动,黄道带并不变。  相似文献   

15.
Q&A     
《科学世界》2013,(1):92-93
Q:地球自转或围绕太阳公转,看上去类似永动机,那这种动能能否加以利用?(读者彭欣)A:按照牛顿定律,如果地球和太阳都是刚体,而且在不受外力影响的前提下,可以看做是一个永动机。但实际上,地球和太阳构成的系统是有外力作用的,比如陨石撞击、其他星体的引力等。即便没有这些干扰,就地球和太阳本身而言,也仍然会受到力的作用:地球和太阳都不是刚体,地球自转和公转时都会受到潮汐力的作用,系统  相似文献   

16.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测定英国科学家牛顿大约在300年以前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个定律是用数学关系来描绘引力是如何根据两个物体的距离以及它们的质量而定的.一开始研究人员们就在寻求这一引力的偏差,但都没有凑效.相反,这些努力大大增加了实验与理论相符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17.
我们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会去拾起苹果;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静静地坐在一边思考,最后他发现了地球万有引力定律……从这一事实中我们不难感受到学会思考、发展思维对一个人成才的重要性。要让孩子更聪明,我们就应从小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因为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皮亚杰描述的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度时期,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一般依据具体的形象及亲身的操作。  相似文献   

18.
我们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会去拾起苹果;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静静地坐在一边思考,最后他发现了地球万有引力定律…… 从这一事实中我们不难感受到学会思考、发展思维对一个人成才的重要性.要让孩子更聪明,我们就应从小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因为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皮亚杰描述的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度时期,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一般依据具体的形象及亲身的操作.  相似文献   

19.
 从牛顿万有引力公式到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人们对引力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随着今天引力波的发现,让我们回顾一下在这一个世纪里人们对引力发展的认识过程[1]。  相似文献   

20.
卡文迪许扭矩实验牛顿的另一伟大贡献是他的万有引力定律,但是万有引力到底有多大? 18世纪末,英国科学家享利·卡文迪许决定要找出这个引力。他将两边系有小金属球的6英尺木棒用金属钱悬吊起来,这个木棒就像哑铃一样。再将两个350磅重的铅球放在相当近的地方。以产生足够的引力让哑铃转动,并扭动金属线。然后用自制的仪器测量出微小的转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