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媛  黄璐琦 《科学通报》2024,(Z1):499-509
为推动和加快中药材品种培育和种业发展,亟需加强中药材种质创新的研究和实践,建立具有中药特色的种质创新途径.育种核心种质的选择与合理组配是决定育种成效的关键,合理利用外来品种、地方品种或野生近缘种进行种质扩增、改良与创新,在中药材品种培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中药材种质资源利用、优良基因发掘和育种效率,并为加快中药材新品种的定向培育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中药材种质资源收集鉴定是一项公益性的基础工作,本文系统论述中药材品种培育现状和面临的挑战,中药材种质创新的主要内容、基于基因组学的关键技术、种质创新基础平台建设策略等;基于中药种质资源杂合度高、与主要农作物育种具有差异性、中药材新品种选育目标应兼顾产量和质量等特点,展望了有序进行中药材育种核心种质及其品种定向培育研究的前景,提出具“内稳态”特征的中药材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是现阶段主要任务之一,以期为中药材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进一步推动中药材种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面对不断增长的社会对食物结构的需求以及对生态文明的渴求,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和"三牧"问题,传统耕地农业已无以为继,草牧业必将逐渐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主流,引领我国农业走出困境.近年来,虽然我国草牧业呈现生机勃勃的发展势头,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产业生命周期来看,我国草牧业总体上处于产业形成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依托科技创新驱动、人才建设及社会需求和国家政策的支持,草牧业发展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并将快速转型发展.未来,我国草牧业产业发展应重点加快优质饲草生产体系建设、良种繁育推广、天然草原生态保护、不同区域发展模式探索及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实现产业提质增效,有效提升产业效益和产业化水平,探索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口粮消费减少,肉蛋奶等动物性食品消费增加,伴随而来的是饲料需求的急剧增加.然而,我国种植结构并没有进行相应调整,导致大量粮食被用作饲料.我国4×10~8 hm~2草地本应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方面发挥巨大作用,但由于我国草业长期以来粗放的生产方式和国家对草地畜牧业投入不足,导致生产经营规模小、草地退化严重、生产力水平低下,草产品产量远不能满足畜牧业发展的市场需求.分析表明,发展人工草地是大幅提升我国草地生产功能的有效途径,集约化的人工草地可以使优质饲草产量提高10倍以上.为此,本项目组提出"用小保大"的"草牧业"发展模式,即利用小面积的优质土地(不多于区域面积10%的土地)建立集约化人工草地,大幅提高优质饲草产量;而对大部分天然草地(大于90%的土地)进行保护、恢复与合理利用,提升其生态功能.为践行"草牧业"发展模式,本项目组提出在草原牧区建设"生态草牧业试验区"的构想,即在较大的区域内,进行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诸要素的科学配置和调控,形成以人工草地和现代化畜牧业为主,特色生物产业和文化产业为补充的多元产业结构,并大幅提升草地的生态功能.本文还在梳理我国草原牧区发展瓶颈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牧草良种选育、人工草地种植、牧草高效收获、水分有效利用、天然草地保护与适度利用、草地生产和生态功能合理配置、以及牧区系统发展等我国牧区发展应遵循的7个原理.  相似文献   

4.
加快生态草牧业建设以提升草原生态承载力、促进草畜动态平衡,是实现农牧场畜牧业增产和牧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以呼伦贝尔农垦集团24个农牧场为研究区,基于MODIS,Landsat TM/OLI和高分2号等遥感数据和农牧场草牧业年度报表数据,应用遥感解译和草地净初级生产力遥感估算模型,获取了农垦集团24个农牧场草地分布现状和退化状况,测算了各农牧场草地净初级生产力,评价了草地生态承载力和超载状况,进而提出了农牧场生态草牧业建设的粮经饲配置模式.结果表明:呼伦贝尔农垦集团24个农牧场中草地总面积的66.16%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主要表现为草地植被生产力和盖度下降,由草原开垦等导致草地破碎化面积约占草地总面积的1.55%.遥感估算的呼伦贝尔农垦集团24个农牧场平年产草总量约为34.07万t,欠年(2001年)产草总量为27.43万t,丰年(2013年)产草总量为48.89万t.2015年农垦集团24个农牧场实际载畜量为164.19万个羊单位,理论载畜量为86.83万个羊单位,在不考虑青贮草和外购饲草料的情况下,超载率为89%,饲草缺口42.35万t.农垦集团24个农牧场现有耕地面积为3.95×103 km2,基于生态草牧业建设的理念,将其中10%的耕地开展人工草地种植,理论上相当于5.86×103 km2天然草地的产草量,完全可满足整个农垦集团牲畜饲草料需求.推行"粮、经、饲‘三元结构’、草田轮作"的生产模式,适度利用现有耕地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提高草地产量、有助于维护草畜平衡,遏制草地退化趋势,提高草原牧区草牧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能力.  相似文献   

5.
论草牧业的理论体系及其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牧业"是在传统畜牧业和草业基础上提升的新型生态草畜产业,包含饲草料生产、加工以及畜禽养殖(含加工)三个生产过程,其精髓在于"草-畜结合""草-畜协调""草-畜互为依存、不可分割".草牧业试图解决长期困扰我国饲草料生产和畜牧业发展中的草畜矛盾、草畜"两张皮"的问题,强调饲草料(广义的牧草、饲草,包括饲用作物和饲用木本植物)在畜牧业发展中的基础和决定作用;与传统畜牧业相比,它具有明显的科学性、生态性和先进性.本文在简述草牧业内涵及其意义的基础上,论述了我国草牧业发展中存在的关键科技问题及其解决的途径;提出了发展草牧业应遵循的8个基本原理,即草畜良种选育原理、人工草地建植原理、天然草地保护恢复与适度利用原理、草地的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合理配置原理、饲草高效收获与加工原理、畜禽高效饲喂原理、水分有效利用原理以及区域系统发展原理,它们构成了草牧业发展的科学基础.为了践行"草牧业"理念,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开展了草牧业试验示范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我国北方草地6种乡土植物抗逆机理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和利用我国丰富的乡土草资源,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本文概述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um)、白沙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微孔草(Microula sikkimensis)、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和羊草(Leymus chinensis)等我国6种乡土植物抗逆机制的研究及其应用.主要结果和发现如下:在明确霸王抗旱生理机制的基础上,克隆其抗旱基因,实现了在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和百脉根(Lotus corniculatus)遗传改良中的应用;白沙蒿和微孔草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以种子含量最高;通过醉马草-禾草内生真菌共生体多样性的研究,发现醉马草共生体所产生的生物碱是增强其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胁迫以及引致家畜中毒的主要原因;通过系统研究无芒隐子草生物学、生理学及分子生物学特性,成功地对其进行驯化选育、选育新品系,并建立了建植与种子生产技术;初步明确了羊草种子的休眠机制,提出了破除休眠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苜蓿种质资源的分布、育种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苜蓿作为最重要的豆科牧草,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牧草之一.由于其产草量高、营养丰富,且具有根瘤固氮等优点,被誉为"牧草之王".在我国,苜蓿不仅栽培历史悠久,经济价值高,而且种质资源丰富,据记载苜蓿属内植物种有46个.然而,我国苜蓿育种工作开展较晚,建国以后才有较快的发展.截至2015年,我国苜蓿登记品种共有80个.苜蓿不仅是重要的高蛋白饲草,同时又是水土保持植物,因此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与生态功能.发掘优异苜蓿种质资源,培养优良苜蓿品种不仅可以增加优质饲草产量,促进奶业等草食畜牧业健康发展,而且苜蓿根瘤肥田,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我国苜蓿种质资源育种及利用现状,重点综述了国内苜蓿种质资源的分布、类型、遗传育种及综合利用情况,以期为今后苜蓿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国北方草原退化现状与恢复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北方草原是我国传统的畜牧业基地和绿色生态屏障.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长期的不合理利用和全球气候变化,我国北方草原面临严峻的生态问题,生产和生态功能均显著降低.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草原退化的现状,然后综述了不同的恢复治理技术及其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我国北方草原的恢复与合理利用提出了建议.旨在为提升天然草地的生产和生态功能,促进草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解瑞立  万永芳  张彦  王道文 《科学通报》2000,45(17):1867-1873
山羊草属(Aegilops)是小麦属(Triticum)的近缘属之一, 山羊草属物种的种子中含有与普通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 glutenin subunit)结构相似的贮藏蛋白, 通称为山羊草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 利用SDS-PAGE分析了4种多倍体山羊草物种所含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的组成, 之后又通过比较各种PCR扩增方法, 以偏凸山羊草(Ae. ventricosa)为材料建立了从多倍体山羊草物种基因组中扩增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编码基因的有效方法. 目前已从偏凸山羊草中克隆了两个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的编码基因, 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这两个基因分别编码1个x型和1个y型亚基.  相似文献   

10.
我国大中型草牧场目前普遍存在三方面的问题:管理粗放,无法科学合理地进行农牧业生产安排;缺乏市场信息指导生产计划,不能适应市场实际需求;市场信息不对称、高品质产品卖不出高价格、无法定向定量生产和销售.本文以呼伦贝尔农垦集团现代草牧业生产过程为案例,设计了基于物联网的现代草牧业精准生产管理指挥决策系统解决方案.该方案由大数据云计算平台、草牧业生产管理决策信息系统、草牧业精准作业技术与装备系统、电子商务和全程追溯系统四部分组成.从优化草牧业种植结构,实施"减施增效"施肥方案,确定产品销售品种与区域,协调调度人员、设备、物资、农机等生产要素等方面指导草牧业生产全过程,从而全面提升呼伦贝尔农垦集团信息化水平,最终助力现代草牧业生产模式转型升级.该管理决策系统对全国草牧业的生产管理均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补偿性生长是草地植物对动物采食的一种适应策略,合理的放牧强度能够促进植物的补偿性生长,有利于草地生产力和稳定性的维持,而长期过度放牧则导致草地退化.因此,确定合理的放牧强度是科学配置草地生产-生态功能实现草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基于各类放牧实验已发表的118篇研究文献,将放牧家畜的采食率(地上生物量移除量,%)作为放牧强度的测度指标,对我国北方5种主要草地类型的植物补偿生长特征及其合理放牧强度进行了整合分析,并结合气候、土壤及植物群落地下生物量和多样性等数据,厘清了影响植物补偿生长的关键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结果表明,我国北方草地植物总体处于欠补偿生长状态,且植物地上部分的补偿性生长主要以牺牲其地下生物量为代价.其中,高寒草甸、草甸草原和荒漠草原植物群落均表现为欠补偿生长,高寒草原和典型草原植物群落表现为等补偿生长.在区域尺度上,补偿性生长的绝对值随年降水量和植物物种丰富度的增加而增加.满足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实现等补偿或超补偿,且对地下生物量不产生负效应,各类草地的合理利用强度为:高寒草甸50%、草甸草原48%、典型草原40%、高寒草原37%、荒漠草原31%.本研究对指导我国北方草地保...  相似文献   

12.
我国草原环境灾害的减灾和抗灾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照良 《自然杂志》2008,30(1):23-27
草原不但是重要的牧业资源,而且对水土保持、生态平衡、气候调节、防风固沙、环境保护等工作影响深远。草原是广大各族农牧民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承载着畜牧业生产的重大责任。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保护草原资源,做好草原环境灾害防灾工作意义十分重大。通过对我国草原的基本概况、环境灾害类型及灾害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造成草原灾害的类型主要有干旱灾害、大风灾害、生物灾害、“三化”灾害、大雪灾害、草场火灾等六类,灾害成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其中过垦和超载是引起草原环境灾害的最主要人为因素;针对草原环境灾害类型和灾害成因,提出了防灾对策。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畜牧业主要可以分为牧区畜牧业和农区畜牧业.无论是牧区还是农区畜牧业,饲草料供给缺乏是制约其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本文针对上述问题,结合草牧业理论,系统论述了牧区与农区、草与畜的高效配置的途径,探讨了解决牧区与农区饲草短缺的技术瓶颈,并着重指出了通过大力发展人工草地为家畜提供充足的优质牧草是大面积天然草地的恢复与保护的有效保障,提出了高效饲草料配比是草牧业科学养畜的关键、绿色畜产品是生态草牧业发展驱动力的理念.这些理念、技术和建议对推进草牧业理论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我国对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也引发我国饲草尤其是优质饲草供应不足的问题.饲用草产品加工是整个草牧业链条中连接草种植业和畜养殖业的桥梁,通过对饲草原料加工调制,可以改变原先饲草的体积和理化性质,便于饲草贮藏、运输和动物采食,减少资源浪费,保证饲草均衡供应.先进的饲用草产品加工技术还可进一步提升饲草品质,有力促进现代草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本文从饲用草产品加工特别是青贮加工技术的概念、加工技术的应用并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系统阐述饲用草产品加工技术的研究进展及未来研究方向,为饲用草产品加工的进一步升级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棉花种间杂交渐渗系创新效果评价及特异种质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收集了155份棉属种间杂交基因渐渗系, 试图评价棉花远缘杂交对陆地棉种质创新的效果, 筛选出具有较大利用价值的特异种质, 促进该类种质在棉花育种改良中广泛有效利用. 通过对主要农艺性状的鉴定, 结果表明, 不同野生种在陆地棉优质纤维、抗病、抗逆和抗虫种质改良上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利用SSR分子标记检测种间杂交渐渗系中的外源种遗传成分, 在15对SSR引物中发现了两类25个SSR特异位点, 海岛棉、亚洲棉、瑟伯氏棉等8个棉属外源种的外源遗传成分向陆地棉种质有不同程度的渗入. 制定了利用分子标记高效筛选具有外源基因特异种质的策略, 并筛选了18份优质纤维特异种质和4份耐枯黄萎病特异种质.  相似文献   

16.
高寒地区苜蓿人工草地建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寒地区占我国国土面积近1/3,也是我国天然草地的主要分布区和传统的畜牧业基地,由于不合理利用和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天然草地退化严重,草地的生产和生态功能低下,草畜矛盾突出.优质人工草地种植规模小和产业化水平低是我国草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大力发展优质苜蓿(Medicago sativa L.)人工草地是破解我国目前草牧业可持续发展瓶颈的重要途径和抓手.本文结合国内外苜蓿生产和市场现状,探讨了我国苜蓿种植和产业发展的不足与解决办法.同时,通过文献资料分析和高寒地区调研等,明确高寒地区发展苜蓿人工草地在促进当地环境友好型草牧业发展中的作用.针对我国优质抗寒苜蓿品种少、越冬技术不足等问题,归纳总结出高寒地区品种选择、选地与整地、播种技术、密度控制、根瘤菌(Rhizobium)接种、水肥管理和刈割等一整套技术与相应理论,为我国高寒地区优质苜蓿种植与生产提供技术支撑,更好地推进我国草牧业又快又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草原的困境及其转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天然草地是我国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占国土面积的41.67%,但其畜牧业生产力很低,产值仅为农业产值的5%,约为全国畜牧业产值的1/6.本文根据温性草原的起源和草地畜牧业的5个发展阶段构建了营养级金字塔,通过草原生态系统的不可持续性、草原环境的不可持续性和草原经济系统的不可持续性3个方面论证了当前中国草原面临的困境.因此,中国草原的生产方式亟需转型,由基本上源于一万年前新石器时期的传统、粗放、落后、低生产力和生态不友好的天然草地放牧的畜牧业生产方式,向以优质高产人工草地和草地农业为基础的现代化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型.建议:(ⅰ)在今后30~40年内建设约占天然草原1/10面积的优质高产的集约型人工草地4×10~7hm~2,以人工草地接替天然草地的生产功能并恢复天然草地的生态功能;(ⅱ)在草原带南缘的农牧交错带与农区普遍发展草地农业,即草田轮作制;(ⅲ)把草和畜牧业的元素融入农业系统中,以先进的草基农业系统改造我国传统的粮-经二元农业和原始的天然草地放牧业.在此基础上构建未来的草地金字塔结构,预示在上述生产方式的革命性调整之后,我国的草地畜牧业将进入一个由现代化的草基农业和"返璞归真"的天然草地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8.
封面说明     
正2015年,中国科学院组织20多个研究所,并联合院外优势力量,在呼伦贝尔开展生态草牧业示范区建设,在草牧业理论完善、关键技术研发和模式探索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理论方面,丰富和完善了草牧业理论体系,明确了草牧业的概念、内涵和发展应遵循的8个基本原理以及全国发展草牧业的三大类型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在技术研发方面,围绕种草、制草、养畜的草牧业核心产业,针对关键技术环节,在牧草育种、天然草地改良、人工草地种植、草产品开发、畜牧高效养殖、粪污处  相似文献   

19.
基于生态学原理的环境友好型生态草业,很少或基本不造成环境污染,并能维持较高的初级生产力,保持初级生产与次级生产的有机链接,同时考虑城市消费市场,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经济产出.通过产业调整,可以实现利用少量土地,保护大量天然草原,促进退化草原恢复,并提高牧民收入的目标.本文介绍了草原管理中的生态系统设计理念、特色生态草业及其构成;生态草业的经济与生态效益;并以内蒙古正蓝旗为例,设计了主要特色产业,即草业、肉奶禽业、生物产业、生态旅游业和草-牧-科-工-贸联营体,即"四业一体"生态草业.通过规划调整,使项目区牧业经济效益,在保护前提下,提高50%~70%,最终目的实现草原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增加中国食物供应能力.  相似文献   

20.
人工草地种植规模和生产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畜牧业发达程度的标志.本文阐述了人工草地在未来世界食物生产与维持食物安全中的作用,综述了世界人工草地发展现状,分析并讨论了我国人工草地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探讨了高效可持续人工草地建设的原理、关键科学问题、关键技术与发展范式.分析表明,目前世界人工草地发展更加依赖于丰富多样的牧草种质资源、先进的生产加工管理技术、高度专业化的生产经营管理、苜蓿带与饲养带高度耦合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扶持.在我国,人工草地高效发展主要受到水分有效性的极大限制,因此人工草地建设必须在可持续性原理的大框架下开展设计,建立"精细草业"的概念与理论体系,研发出高度人工设计和定向干预的人工草地调控技术,对草地生态系统进行适应性管理;我国人工草地发展需要高度重视人工草地区域布局、人工草地类型选择、人工草地与家畜饲养带耦合、草地与耕地功能置换等战略问题.目前我国人工草地发展技术基本成熟,草牧业发展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人工草地种植带与饲养带整合的大环境基本具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