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通报》2014,59(3):318-318
<正>2013年12月19日,Nature杂志评选的2013年度十大科学人物揭晓[1],我国科学家陈化兰作为其中唯一的中国科学家当选.这是Nature杂志自2011年起第3次举办的人物评选,今年遴选的是2013年度有重大影响的科学人物.陈化兰研究员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农业部动物流感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主任,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禽流感参考实验室主任等职务,是中国第一位OIE专家.多年来致力于动物流感,特别是禽流感的流行病学、诊断技术、新型疫苗研制、分子演变及分子致病机制等方面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研制的系列禽流感疫苗已经在多个国家的禽流感防控活动中累计应用1000多亿份.  相似文献   

2.
正2015年12月17日,著名科技期刊Nature杂志评选出了2015年度十大人物.这10位入选的科学家分别来自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研究领域涵盖了天文学、化学、物理学、心理学、地理学、生物等多个学科,他们在纳米材料的开发与应用、气候变化、基因编辑技术等方面的杰出工作对他们所在的科学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这份榜单中,我国中山大学的青年科学家黄军就副教授的名字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强烈关注.今年35岁  相似文献   

3.
正[本刊讯]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仇志军副教授与刘冉教授领导的科研团队在揭示有机薄膜晶体管(OTFT)性能稳定性机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提出了水氧电化学反应与有机薄膜载流子相互作用的统一理论模型.这一成果有望加速柔性电子领域的大规模应用。相关论文发表在2014年1月27日出版的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与传统电子器件相比,柔性电子  相似文献   

4.
正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徐文涛团队与美韩两国科学家合作,研发出了世界上首条柔性人造触觉神经,让更智能的人造皮肤离现实又近了一步。这一研究成果在国际刊物《科学》上全文发表。据介绍,这种人造神经能够很好地模拟人类皮肤触觉功能,能够与生物体神经信号兼容,开创性地制造出了柔性人造感知神经,并实现了人  相似文献   

5.
<正>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纳米科学研究所郭万林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突破性地发现了一种常压下的全新动电现象——拽势(drawing potential),该研究以"Generating electricity by moving a droplet of ionic liquid along grapheme"为题发表在Nature Nanotechnology 2014年第5期.同时,该研究团队于2014年5月6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的"Waving potential in graphene"一文中提出了利用石墨烯和  相似文献   

6.
<正>根据环境实时变化的"人造伪装"一直很难实现。日前,韩国科学家团队研制出了一款以变色龙为灵感的软体机器人,该机器人能根据背景实时变色。这项研究标志着可穿戴伪装技术的巨大飞跃,同时对下一代技术具有启示意义。该研究团队使用了一种开发人造变色龙的新策略,他们将热致变色液晶层与纵向堆叠、有图案的银纳米线网络进行集成,再结合颜色传感器和反馈控制系统,制造出了"人造变色龙皮肤"。研究人员将其应用于一个软体机器人上。演示表明,该机器人能探测局部背景颜色,并根据周围环境进行实时变色。  相似文献   

7.
<正>2015年4月6日,Nature在线发表了美国斯坦福大学戴宏杰教授团队关于铝离子电池的论文"An ultrafast rechargeable aluminium-ion battery"[1],一时间引起了人们对这种新型电池的广泛关注.目前,该团队的研究成果已经在美国获得了多项专利保护,并有多家国际知名企业致力于买断这些专利.尽管该团队目前制备的只是铝离子电池的雏形,但其廉价的原材料以及优异的循环性能使得人们确信,在不久的将来铝离子电池将会成为新能源领域的新宠.  相似文献   

8.
●在美国国家科学院150周年大会庆典(4月28日,星期三)上,18位科学家因在物理学、生物学和社会科学等广泛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杰出科学成就,被颁发了2013年度美国国家科学院(NAS)的有关奖项。西奥多·贝特勒(Theodore Betley),哈佛大学化学与生物化学系托马斯D.卡波特副教授,是本年度催化剂领域的NAS研究项目奖得主。贝  相似文献   

9.
正当量子围栏和原子力显微镜(AFM)探针尖头的原子形成键时,微观和介观尺度相遇。德国科学家发现,量子围栏(可用作人造原子的合成圆圈形纳米结构)能与位于原子力显微镜探针尖上的原子形成非常弱的化学键。德国雷根斯堡大学物理系教授、领导此项研究的弗朗茨·吉西布尔(Franz Giessibl)表示:"这是我们第一次通过实验验证由这种人造原子形成的化学键。"与天然原子一样,人造原子具有固定数量的离散电子态电子。1993年,一个美国科研团队第一次向世界展示他们的量子围栏——由放置于铜表面的48个铁原子组成的圆圈。  相似文献   

10.
<正>近期,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孙洪波教授和张永来副教授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一种利用光学手段制备石墨烯智能薄膜,进而开发石墨烯智能响应机器人的新方法.他们利用紫外光可控还原石墨烯氧化物薄膜,得到了氧化程度不同的石墨烯双层结构,该石墨烯薄膜对环境湿度具有敏感的响应特性.利用这一新技术,团队研究成员提出利用紫外光单侧大面积图案化制备石墨烯智能薄膜的新方法,实现了湿度驱动的石墨烯智能仿生机器人.该  相似文献   

11.
苏联科学院主席团鉴于苏联科学院院士 M.A.萨多夫斯基(МихаилАлесандровичСадовский)在地球物理学和地质学领域取得杰出的成绩,墨西哥天文学家Г.阿罗(ГильермоАро)教授在天体物理学领域作出卓越的贡献,授给这两位科学家1985年度М·В·罗蒙诺索夫金质奖章。М·В·罗蒙诺索夫金质奖章是苏联科学院的最高奖赏。苏联科学院主席团每年评选两位在自然科学领域作出伟大贡献的科学家——一位苏联的、一位外国的。  相似文献   

12.
正日前,中山大学生物学家黄军就博士(Dr.Huang Junjiu)成为了Nature 2015年度十大人物之一,称他为胚胎编辑(Embryo Editor)~([1]).获选源于2015年4月份ProteinCell(以下简称PC)发表黄军就博士课题组对人类胚胎进行基因编辑的论文~([2]).该论文发表后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对于此类研究的讨论.进行基因编辑的工具CRISPR-Cas9同时被列为Science 2015年度技术突破~([3]).  相似文献   

13.
<正>《科学通报》本期出版了题为"起航三维基因组学研究"的综述文章,将这个国际上前沿领域的研究进展介绍给国内的读者.为了能够更多地了解该研究领域的相关情况,本刊对该文的主要作者——华中农业大学"千人计划"专家阮一骏教授进行了访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自2003年起开始实施"人类基因组百科全书计划"(ENCODE),阮一骏教授在新加坡基因组研究院带领的研究团队参与了此项工作.他们于2007~2009  相似文献   

14.
在中外的神话传说中都有神仙造人的传说.现在,科学家企图在实验室里用人类自身的结构和现有的材料制造出与人类接近的机器人,科学家把这种类型的机器人叫做"类人机器人".类人机器人不但具有高度发达的智慧,而且外形和生理机能也和人类比较接近.为了使得类人机器人看上去有人类协调的动作,科学家不但给"他们"装上像人类一样的关节,还得给"他们"安上人造肌肉和皮肤.目前,人造肌肉的研究逐渐成为新一代机器人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5.
2010年5月20日,美国《科学》杂志刊登了一篇惊动美国政府的文章。克雷格·文特尔研究所数十名科学家历时十余年,花费4000万美元,终于成功地制造出世界上第一个能自我复制的人造生命,之后该成果在《科学》上发表。美国科学家克雷格·文特尔博士宣布世界首例人造生命——完全由人造基因控制的单细胞细菌诞生,并将它命名为"辛西娅"。  相似文献   

16.
瑞典皇家科学院2010年10月5日宣布,将该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两位俄裔科学家海姆(A.Geim)和诺沃肖洛夫(K.Novoselov),以表彰他们在石墨烯(graphene)研究领域的"开创性实验".今年51岁的海姆和36岁的诺沃肖洛夫都出生于俄罗斯,一同在俄罗斯开始物理学研究生涯,现同为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教授,且还是师生和多年的研究搭档.  相似文献   

17.
曹龙 《科学通报》2019,64(23):2386-2389
<正>2018年12月12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刊登了"2018年度十大科学长篇专题报道:这一年最难忘的科学故事"(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8-07748-5).Nature评选出2018年度最受欢迎的十大科学长篇专题报道:从首个遮挡太阳的实验,到传统中医的兴起,再到拯救消失的野生动物.其中,"遮挡太阳实验(sun-dimming  相似文献   

18.
王博  张江  王晓锋  韩占文 《自然杂志》2011,33(6):328-333
201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在天体物理研究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美国科学家索尔·波尔马特、拥有美国和澳大利亚双重国籍的科学家布赖恩·施密特以及美国科学家亚当·里斯。他们通过Ia型超新星测距发现宇宙的膨胀是加速的,从而揭示了暗能量的存在。笔者将对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Ia型超新星与宇宙加速膨胀、暗能量以及Ia型超新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做全面的介绍,并介绍中国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文章的最后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正>27岁,入选美国《科学》杂志"年度全球十大科技进展";29岁,参与的研究成果被《自然》评为"百年物理学21篇经典论文";31岁,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41岁,成为中国当时最年轻的院士;45岁,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他,就是潘建伟,"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首席科学家,也是"中国的量子之父"。  相似文献   

20.
谷超豪、孙家栋两位院士获得了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谷超豪,我国著名数学家,中科院院士,国家基础研究重大项目“非线性科学”首席科学家,现任复旦大学教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