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类星体之谜     
类星体是本世纪六十年代初发现的一种新类型天体。从发现时起,它就带有某种难以解释的神秘性。随着十多年来观测资料的积累和研究工作的开展,人们对它的探索虽说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然而迄今它的本质仍是一个未解之谜。新奇的光谱为了了解类星体的神秘之处,首先看一下,类星体究竟“新”在哪里?人类认识天体,早年是凭借目力“仰观天文”,后来是借助望远镜拍摄星象,总之是通过光学观测去认识的。而类星体则  相似文献   

2.
曹盛林 《科学通报》1980,25(20):937-937
要解开“类星体之谜”,研究类星体红移的性质一直是个关键问题。由于类星体的视星等与红移间的关系表现十分离散,因此以往关于类星体红移性质的研究中,大多数从对类星体的分类出发去寻找“标准烛光”,从而建立视星等与红移间的哈勃关系。  相似文献   

3.
标记为IRAS 13348+2438的星体,是被红外天文人造卫星发现的红外线源之一.它被加州理工学院、国家光学天文观测台和亚利桑那大学的一些天文学家确认为红外线类星体.这颗类星体发射的能量,90%以上是红外线.而原来发现的大约3,500颗类星体,发射的大部分能量处于紫外线、可见光或无线电波段.对这个类星体的形成提出的解释是,由于两个星系碰撞的结果,将大量的质量提供给了一个黑洞.这个黑洞位于这两个星系之一的中心.当物质汇入黑洞而释放出巨大的辐射能时,它并不容易成为可见的,因为它会被碰撞中释放出的星际尘埃所遮蔽.在另一方面,这些尘埃又  相似文献   

4.
卞毓麟 《科学通报》1981,26(3):159-159
一、引言文献[1]对946个类星体的红移和视星等作了统计分析。其要点为:以0.1为步长将类星体红移分为0.0—0.1,0.1—0.2,……3.5—3.6共36个间隔,算出各间隔内类星体视星等的数学期望值和方差σ_v,并据和z的关系讨论了宇宙学模型。本文以文献[1]为基础,对几种宇宙模型计算了各不同红移间隔内类星体绝对星等的平均值,并讨论了类星体光度的演化。  相似文献   

5.
星系的碰撞 有许多射电源看来与银河系内的大体无关。但是,如果微波来自其他星系,那么要使这些微波到达地球而仍能被我们探测到,这些星系输出的微波就必须远较我们银河系发出的多得多。尽管如此,人们仍认为这是完全可能的,并早在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从类星体发现到现在差不多有20年了,但是关于这种引人注目的天体的真正本质并未取得一致的意见,然而对于类星体是活动星系核的天体大家庭中的一员这点是没有异议的.除了类星体外,活动星系核的成员有:赛弗特星系、蝎虎座BL型天体、某些强的射电星系、N型星系和窄发射线型星系.这些星系  相似文献   

7.
在宇宙大爆炸后10亿年以内的高红移(红移大于6)类星体为我们研究早期宇宙提供了重要的探针,这也使得对高红移类星体的观测研究成为星系宇宙学前沿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本文对高红移类星体观测研究的重要性及其宇宙学意义,利用光学和近红外波段的观测发现早期宇宙中光度最高和中心黑洞质量最大的高红移类星体,以及利用亚毫米、毫米和射电波段观测对高红移类星体寄主星系所开展的研究等进行了较全面地总结,并对这一领域未来的研究前景与挑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类星体是天体物理重大疑谜之一,质量是其重要的物理参量。本文试从“爱因斯坦天文台”发射后第一批X射线类星体资料提出对类星体质量的一种估计。首批资料共42个,其中6个给出上限X光度。分析X射线与光学波段能谱指数α_(ox)与红  相似文献   

9.
Mark  Sincell  谢懿 《世界科学》2001,(6):22-23
与普通的观点相反 ,黑洞是个挑剔的食客。尽管这些重达数十亿太阳质量的巨兽每年可以吞食一个太阳质量的物质 ,但是它却为类星体提供动力而且会喷出等质量的物质  相似文献   

10.
在最近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发现类星体的射电谱指数a和绝对星等M之间存在某些有意义的联系. 同文献[1,2]的作法一样,我们把类星体的射电谱指数a分为低频、中频、高频三段:a_L(178~408MHz)、a_M(408~1415MHz)、a_H(1415~5000MHz).在宇宙学红移的假设下,应用已作银河消光修正A_v和红移修正K_v的视星等、红移近似关系式来计算绝对星等:  相似文献   

11.
双类星体发现已经一年多了.双类星体又叫孪生类星体,因为它们极其相象.它们的本质是什么?天文学家很感兴趣.一年多来,许多人对它们进行观测、探讨和研究,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报告. 1980年6月12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的通信栏里,发表了卢瑟福实验室的贡德哈莱克和伦敦大学学院的威尔逊的一篇论文《双类星体0957 561A、B的紫外光谱》,他们用卫星观测资料进一步证实双类星体的引力透镜模型. 一年前,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沃尔什等人报告说,他们用美国亚利桑那州基特峰国立天文台的2.1米光学望远镜,发现在大熊座有两个相距约6弧秒的类星体0957 561A、B,它们的红移值相近,约为z=1.405;光谱也差不多;亮度也很接近,红星等都是17等,蓝星等分别为16.7和17等.因而沃尔什等人认为,它们是同一类星体在引力透镜中的两个像.  相似文献   

12.
最近两次观察表明许多“普通”的星系,包括我们自的银河系都包含有超巨型黑洞.类星体的标准模型——其能量来自一个其他方面正常的星系中心的巨大黑洞——给出一个推论:可能包括银河在内的许多邻近的星系都是死亡了的类星体,其间仍蕴藏着亿万倍于太阳质量的黑洞.虽然要直接证实这个观点是很困难的,但最近的两次观察增强了它的真实性.首先,伯克利加州大学的菲列本哥和加州理工学院的萨琴特发现,邻近星系在它们的深处  相似文献   

13.
许梅 《科学》2005,57(1):48-48
据英国New Scientist,2004,183(2465):11报道,对类星体能源之形成,美国两位科学家提出了一个比现在流行的学说简单得多的设想。  相似文献   

14.
近十年来,一些大型射电天文望远镜相继建成,其中威力最大的是美国国家射电天文台(NRAO)建造的“甚大天线阵”(VLA),它设在美国西南部的新墨西哥州,这是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委托NRAO主持的一项长期科学发展计划,经历了十年时间,耗资近亿美元,这个大型尖端设备于1981年11月如期完工。正如这个射电望远镜的名字那样,“甚大阵”(very large array)的确是一个包含当代科学技术许多方面的大型科学设备。它由27面、每面25米直径的抛物面天线组成,按Y形排列在70公里的范  相似文献   

15.
建一 《科学之友》2002,(7):13-14
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发现了一些光谱很特别的有强烈射电辐射的射电源对应体,却弄不清是一种什么天体。1963年时,美籍荷兰天文学家施密特拍摄了编号3C273的光学对应体光谱,经过反复琢磨推敲,发现这些光谱线的相对排列顺序与氢原子的光谱颇为相似,不同的只是巨大的红移量,于是他大胆判断这些奇特的谱线就是氢元素的发射线。3C273光谱的0.158红移值意味着它距地球大约20亿光年,如此之远的天体,其亮度比任  相似文献   

16.
在1960年12月举行的美国天文学会年会上,著名天文学家阿仑·桑德奇(Allan R.Sandage)宣布发现了一个恒星状天体,它具有很强的射电辐射,且可证认为射电源3C48.然而,当时却没有人能识别其光谱中那些奇特的发射线.1963年,马丁·施米特(Maarten Schmidt}又发现一个性质与3C48十分相  相似文献   

17.
正1960年代,近代天文学开始起航,航队的旗舰,便是1963年发现的类星体。到今年,近代天文学已走过了整整五十年。所谓近代天文学,是以四大发现为标志的,这四大发现是类星体、脉冲星、星际分子和宇宙背景辐射。1963年,美籍荷兰裔天文学家施密特(M.Schmidt)揭开了类星体的面纱,宇宙中一种崭新的天体被发现。屈指算来,整整五十年。换句话说,近代天文学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  相似文献   

18.
何香涛 《自然杂志》2014,36(3):218-224
1963年,美籍荷兰天文学家施米特(Schmidt)揭开了类星体的面纱。作为宇宙中最神秘的天体,经过50多年的研究,关于类星体仍然有很多疑惑。天文学在1960年代的四大发现中,另外三大发现已获得5项诺贝尔奖,为何唯独类星体从没得到诺贝尔奖的青睐?  相似文献   

19.
何香涛 《自然杂志》2015,37(3):215-220
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无线电技术,射电天文学在战后得以蓬勃发展。1963年,通过证认3 C射电源表,发现了类星体。类星体在各电磁波段都有辐射,因此有多种方法可以寻找类星体。作者利用无缝光谱方法,找到第一颗中国人的类星体,并首次使用美国的海耳5 m望远镜。  相似文献   

20.
程富华 《科学通报》1988,33(2):111-111
研究类星体连续谱的特点,对于我们认识类星体的内部物理机制、建立模型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在研究低红移类星体的紫外光谱时曾指出:类星体中可能存在着谱的演化,即从统计平均来看,类星体早期的谱要比晚期的平坦,这说明类星体演化的早期比晚期有较多的紫外辐射。本文将对这种可能的谱的演化及其可能的物理机制作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