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科学》杂志的发展史进行回顾,研究其办刊的过程、编辑出版情况及其对中国社会、科技等方面发展的贡献,以及与其主办者中国科学社的关系。方法采用文献分析法和考证法。结果《科学》杂志的编辑出版受到了国内外学术泰斗、名人政要的关注,虽然经历了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但在其主办者中国科学社的努力下,一直持续到1959年。《科学》的办刊理念、管理机制、编辑出版的方式等都有自己的特色。结论《科学》杂志的编辑出版,在中国出版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它不仅传播科学知识,影响了国人的科学观念,还开创了最具现代意义的中国科学期刊模式;它还通过其示范作用,把西方科技社团的办会方式和与之依存的科学期刊办刊方式介绍给中国学会工作者和科学期刊工作者,并且将科学期刊的社会功能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2.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在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00年的期刊评价与调整中被列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扩展库的来源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共同资助下建成的一个大型综合性的多功能期刊引文数据库。它以国内出版的数、理、化、天、地、生、医药卫生、工程技术等领域的核心期刊和优秀  相似文献   

3.
五四时期,梁漱溟站在东西方文化多元并存的角度,重新审视民主、科学观念在中国的可行性。他一方面抵制激进西化派对西方文化肤浅的生搬硬套,另一方面也反对复古派们对传统文化盲目的鼓与呼。在冷静思考之后,梁漱溟既观察到了民主、科学的普遍性,又注意到了其中的特殊意义,从而主张在东西方文化共同存在的前提下,提倡改造中国人的人生态度,同时接纳吸收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与科学思想,让中国走上民主与科学之路。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体育系统科学及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梳理,深度挖掘两者的思想契合点,提出了以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为文化基点下的体育系统科学的再发展,旨在为体育系统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可行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5.
19世纪下半叶是中国从传统科学向近代科学转变的重要时期.同时在这一时期,一些中国古代与地学相关的著作以翻译、专门介绍、及作为在理论论证时的引用文献等方式介绍到西方.该文对此作了初步的归纳,并对19世纪下半叶地学双向传播的特点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戊戌前后,在社会生产的推动和“科学救国”思潮的激荡下,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其他志士仁人发动了一场旨在给中国引进并建立近代科学的群众性活动,作者称其为“戊戌新科学运动”。这场运动起始于1895年的公车上书,结束于1903年资产阶级革命的蜂起。在此期间,资产阶级维新派通过立学会、创报刊、译新书和编书目等活动,较为完整地把西方近代科学的优秀成果引入了中国并使之广泛传播开来,其中既有近代科学家在天文学、物理  相似文献   

7.
民主、科学与社会主义三者的定义与关系 ,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与建设的进程 ,已逐渐明确并被人们所接受。从民主、科学在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和最终定义 ,可以看出是经历了漫长曲折发展过程的。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 ,民主与科学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 ,与本国实际结合起来才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相似文献   

8.
对原始创新的推崇以及对科研学术乱象的深刻担忧,正在激起全社会对"重塑当代科学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科学文化"的强烈诉求。未来,中国科学文化从"科学共同体"的"圈子文化"走向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文化"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全球发达国家的科学文化建设经验回答了中国建设具有自我特色的科学文化的必要性,并提供了参照。中国科学文化建设对于支持创新型国家战略实施,促进民族文化自信,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提出建设中国科学文化需要在科技体制与文化体制双重改革下进行主动培育。  相似文献   

9.
在此次非常坦诚的谈话中,朱学良研究员从自己的成长历程出发,回顾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科大生物系师生一些令人难忘的往事,介绍了他们在没经验、缺经费、缺设备、缺试剂的环境下,奋发进取,创造条件开展生命科学前沿研究的精神风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学工作者筚路蓝缕,发展科学的过程,并对限制中国科学进一步成长的瓶颈作了深入反思。  相似文献   

10.
丁海燕 《科技信息》2010,(26):I0051-I0051
新形式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早期是中国近现代农业科学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军阀混战、中央政府无力扶持科学教育的困顿历史条件下,留美科学家群体通过与地方势力的合作与相互促进,一方面建设东南大学农科并取得卓著成就,为中国农业科学、生物科学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农学研究强调实用性以应对地方需求,服务东南地区,推动了地方农业和工业的发展。这段历史展现了社会力量推动形成的科学的若干特征,表明了在动荡的军阀时代,中国科学并没有因为中央政权的缺位而停滞,而是与社会力量合作互动,在实现自身发展、完成近代化与体制化的同时满足地方上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分析近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相关数据发现,“与人交谈”方式是中国农村居民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影响农村居民科学素质提升的重要因素。“与人交谈”是人际传播的重要内容,人际传播在中国农村科普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决定了中国农村科普方式。分析了当前“与人交谈”方式影响下,中国农村在提升农民实用科学素质方面以“意见领袖”、“共同体”等为纽带的农村科普方式,提出应充分利用农村“与人交谈”方式,转变思维方式,通过扶持发展农村“草根科普力量”等进一步全面提升中国农民科学素质。  相似文献   

13.
《宁夏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在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2 0 0 0年的期刊评价与调整中被列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扩展库的来源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共同资助下建成的一个大型综合性的多功能期刊引文数据库 .它以国内出版的数、理、化、天、地、生、医药卫生、工程技术等领域的核心期刊和优秀期刊作为来源期刊 .它的建立弥补了美国SCI收录中国期刊少的缺憾 ,可为科技人员查询论著被引用情况提供有效途径 ,为我国科研管理、期刊评价、科学计量学和文献计量学研究提供客观的基础性的定量数据 .中国…  相似文献   

14.
民主、科学与社会主义三者的定义与关系,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与建设的进程,已逐渐明确并被人们所接受.从民主、科学在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和最终定义,可以看出是经历了漫长曲折发展过程的.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民主与科学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与本国实际结合起来才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相似文献   

15.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已被列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扩展库的来源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共同资助下建成的一个大型综合性的多功能期刊引文数据库。它以国内出版的数、理、化、天、地、生、医药卫生、工程技术等领域的核心期刊和优秀  相似文献   

16.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已被列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扩展库的来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共同资助下建成的一个大型综合性的多功能期刊引文数据库.它以国内出版的数、理、化、天、地、生、医药卫生、工程技术等领域的核心期刊和优秀期刊作为来源期刊.它的建立弥补了美国SCI收录中国期刊少的缺憾,可为科技人员查询论著被引用情况提供有效途径,为我国科研管理、期刊评价、科学计量学和文献计量学研究提供客观的基础性的定量数据.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在来源期刊的选择上强调了期刊的学术性,有一…  相似文献   

17.
以中国当前社会发展状态和信息技术促进下知识经济所引导的产业升级为背景而诞生的伟大"中国梦",其具体实现过程离不开先进的文化产业和科学理论的逐步提升。图书馆作为知识和信息体系的承载者,具有对知识和信息的基本处理、传递、更新等功能,其在当前信息技术和科学理论的共融下改革的成果将直接影响"中国梦"实现的速度和程度。因此,该文在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背景下,对图书馆特色建设和其肩负的责任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宁夏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已被列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扩展库的来源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共同资助下建成的一个大型综合性的多功能期刊引文数据库 .它以国内出版的数、理、化、天、地、生、医药卫生、工程技术等领域的核心期刊和优秀期刊作为来源期刊 .它的建立弥补了美国SCI收录中国期刊少的缺憾 ,可为科技人员查询论著被引用情况提供有效途径 ,为我国科研管理、期刊评价、科学计量学和文献计量学研究提供客观的基础性的定量数据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在来源期刊的选择上强调了期刊的学…  相似文献   

19.
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形成有其特定的近代西方科学文化背景。不论何时,在具体科学的研究中都不能否认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作用及其合理性,在辩证思维方式根深蒂固的中国文化背景下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20.
 中国早期地学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既吸收了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思想,又在本国广袤的土地上有许多划时代的发现。自1913年中央地质调查所成立起,地学先辈们便在时代动荡、交通不便、物资匮乏的条件下,为了科学探索和救国自强,开始风餐露宿、跋山涉水,东到江浙沿海,西至西藏新疆,开创中国早期地学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