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端粒,端粒酶与细胞衰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细胞衰老是指正常细胞的有限增殖性,放多因素影响或控制着细胞衰老的发生,发展。端粒是染色体的末端,具有保护端粒DNA的功能,随着DNA不断复制和细胞分裂,端粒长度会逐渐缩短,而细胞衰老的过程也就开始,端粒酶活性和端粒长度呈正相关,间接地影响了细胞的衰老过程。  相似文献   

2.
实验采用PHA和rhIL-2激活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再以流式细胞术(FCM)分析细胞周期和细胞分裂增殖;以TRAP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活化前后端粒酶活性的变化;以Westernblot检测hTERT和相关蛋白的表达;以荧光定量PCR分析hTERT的mRNA变化水平.结果表明:外周血淋巴细胞在被PHA和rhIL-2刺激活化后,端粒酶活性升高,升高的端粒酶活性能够被JAK抑制剂所抑制,提示端粒酶活性的升高依赖JAK信号通路.升高的端粒酶活性是由于hTERT蛋白表达的增高,而hTERT表达增高的原因是由于hTERT的mRNA表达水平升高,实验还表明这些活动都同样依赖于JAK信号通路.本研究深化了对端粒酶活性以及hTERT调控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2009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揭晓,美国加利福尼亚旧金山大学的Elizabeth H. Blackburn、美国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Carol W. Greider和美国哈佛医学院的Jack W. Szostak获得该奖,以表彰他们发现了端粒和端粒酶保护染色体的机制。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由DNA重复序列组成的一种特殊结构,具有维持染色体结构稳定性的功能,会随染色体复制与细胞分裂而缩短。端粒酶作用于端粒,依靠自身RNA模板合成端粒DNA,维持端粒的长度与结构完整。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解释了生物学中长期未解决的染色体末端复制问题,推动了生物学和生物医学相关领域的发展,为研究衰老、与衰老相关的疾病和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指出了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解决了线性染色体“末端复制问题”,澄清了细胞分裂期间染色体末端如何被复制,以及染色体如何得到保护不至退化.对端粒和端粒酶的研究还加深了人们对衰老和癌症等重大生物医学问题的理解,也为人们寻找和设计药物或手段来延缓衰老和治疗疾病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5.
<正>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过,为防止鞋带磨损,鞋带末端都会加上一个塑料帽。其实,我们的染色体末端也有一种名为"端粒"的分子帽,防止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和DNA复制时相互融合。如果端粒丢失有可能导致癌症。但一项于2019年1月23日发表在Nature上的研究发现,我们的身体会通过细胞自噬(autophagy)的方法清除掉这些潜在的危害。细胞每分裂一次,染色体的端粒就会变短一些。当端粒过短时,细胞就会收到信号,停止分裂。但有时,由于致癌病毒或其他因素,细胞没有接到停止信  相似文献   

6.
本介绍了端粒,端粒酶的结构,功能,并较为详细地阐述了端粒-端粒酶假说及其实验证据以及端粒研究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综述了在离体实验条件下高等植物DNA解旋酶在以下多方面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包括DNA重组、DNA复制、翻译启始、rDNA转录及在pre-rRNA加工过程早期阶段,双链断裂修复、端粒长度维持、核苷酸切除修复、花发育中的细胞分裂/增殖、基因组甲基化方式保持、植物细胞周期和细胞基本生命活动的维持。最近玉米基因组中发现的解旋子(helitron)插入说明高等植物DNA解旋酶可能在植物生长与发育中有重要调控作用。因而有着重要的生物技术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端粒及端粒酶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端粒、端粒酶的结构、功能,以及端粒序列复制问题与端粒酶活性在细胞衰老和癌变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端粒酶是一种由RNA和蛋白质构成的复合结构,在活性状态下端粒酶可以其自身的RNA中的内设模板区为模板,以逆转录方式为染色体末端“加尾”。端粒酶活性的恢复是动物克隆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是,端粒酶活性恢复机制、端粒酶基因表达调控信号及端粒酶活性与衰老体细胞中染色体端粒恢复的关系等问题还有待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10.
端粒酶是一种核蛋白,在真核生物体内,通过将端粒重复顺序转移到染色体末端面维持染色体的稳定。端粒酶活性存在于生殖细胞和永生癌细胞,但在正常细胞中却极低乃至无法检测,我们使用EB染色简化了端粒酶活性检测的传统的TRAP法。  相似文献   

11.
魏春英 《太原科技》2007,162(7):20-21,23
端粒末端G-四股螺旋DNAs可以抑制端粒酶的键合,进一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大量繁殖。因此,端粒DNAs已成为具有抗癌药物作用的靶分子,能键合并稳定G-四股螺旋DNAs的小分子化合物是潜在的抗肿瘤药物。设计和合成能特异性靶向G-四股螺旋DNAs并显著抑制端粒酶活性的配体成为当今抗癌药物研究的又一大热点。叙述了近年来以端粒G-四股螺旋DNAs为靶分子的抗癌药物设计、合成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2.
余婷 《青年科学》2013,(11):44-45
1.不要总把压力挂嘴边 压力看不到、摸不着,殊不知压力真的会影响寿命。美国加州大学在一项针对同龄女性的研究中发现,经常感到压力大的女性,其基因端粒的长度比压力小的女性短得多,差距相当于早衰老10年。而退休女性的端粒则相对更长,这说明压力减轻后,端粒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自从科学家发现了脱氧核糖核酸的结构之后,几十年来一直在探究人的细胞是否包含了可以测量老化情况的“时钟”。1994年三位分别在加拿大及美国从事研究工作的生物学家哈里·葛雷德和富契尔,发现了一种可以度量人类老化速度的遗传基因机制。这种机制可能就是人体老化速度的关键。他们研究一束束在染色体的末端摆动、不断复制着相同遗传信息的“端粒”时发现,当一个细胞分裂时,会丧  相似文献   

14.
黑麦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异常观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世鸿  王景佑 《贵州科学》1995,13(2):21-24,28
本文通过黑麦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的观察与分析,首次报道了黑麦花粉母细胞在自然条件下减数分裂后期I,末期I,中期Ⅱ,末期Ⅱ等的18种异常情况,指出细胞分裂的不同步可能是这些异常情况的形成机制,而低温对细胞分裂机制的影响则可能是造成细胞分裂不同步的外部原因。  相似文献   

15.
高等植物中的DNA解旋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在离体实验条件下高等植物DNA解旋酶在以下多方面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包括DNA重组、DNA复制、翻译启始、rDNA转录及在prerRNA加工过程早期阶段,双链断裂修复、端粒长度维持、核苷酸切除修复、花发育中的细胞分裂/增殖、基因组甲基化方式保持、植物细胞周期和细胞基本生命活动的维持。最近玉米基因组中发现的解旋子(helitron)插入说明高等植物DNA解旋酶可能在植物生长与发育中有重要调控作用。因而有着重要的生物技术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端粒酶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测定(PCR—ELISA)和聚合酶链反应—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CR—PAGE)方法检测血液肿瘤细胞株HL—60、K562、Raji的端粒酶活性,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PCR—ELISA方法是将端粒重复序列PCR变性产物与地高辛标记且对端粒重复片段特异的探针杂交,杂交产物通过ELISA进行测定。PCR—PAGE法是将端粒重复序列PCR产物直接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通过硝酸银染色测定端粒酶活性。结果:在端粒酶PCR—ELISA方法检测中,PCR在25-35次循环之间,吸光度A值与循环次数呈线性关系,35-45次循环己达到平台期。PCR—ELISA法检测显示HL—60、K562、Raji细胞均表达高水平的端粒酶活性,吸光度A均值分别为2.362、2.336、2.145。对HL—60、K562、Raji细胞的端粒重复序列扩增的PCR产物直接进行PAGE电泳、银染均呈现3条以上间隔6bP的特征性阶梯状条带。结论:对端粒重复序列PCR产物可同时进行ELISA检测和PAGE—银染,两种方法均可用于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断,ELISA法更为灵敏而简单,且可相对定量。  相似文献   

17.
通过二氧化硫体内衍生物对洋葱根尖生长及细胞分裂的处理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低浓度对洋葱根尖生长及细胞分裂没有影响;高浓度的(大于1.5~2.5mmol/L)亚硫酸氢钠能够抑制洋葱根尖的生长。同时使细胞有丝分裂指数下降,并诱发细胞分裂异常,且呈明显的时间效应和剂量效应。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分析在中国人群中,端粒缩短以及相关衰老因子与人类IgA肾病发生进展的关系。创新要点:目前的研究发现,端粒功能缺陷是限制分裂增殖、细胞衰老的重要分子机制。它不仅仅与衰老相关,而且在疾病的发生、进展过程中都有直接影响。肾脏的正常衰老过程伴随端粒逐渐缩短,端粒功能缺陷可以加速慢性肾脏疾病进程,并伴随相关衰老因子cathelin相关抗菌肽(CRAMP)、延长因子-1α(EF-1α)、几丁质酶(chitinase)和微管不稳定蛋白(stathmin)等表达增加。本项研究首次在中国人群中,揭示端粒缩短以及相关衰老因子与人类IgA肾病发生进展的关系。研究方法:采用双盲法,以IgA肾病患者(n=177)为实验组,以狼疮肾炎(n=50)、糖尿病肾病(n=30)和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n=30)病人以及健康人(n=83)为对照组,通过定量荧光原位杂交(qFISH)检测了肾脏组织的端粒长度,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了血液、尿液中的CRAMP、EF-1α、stathrnin的含量,运用几丁质酶试剂盒(CS1030)检测了血液、尿液中几丁质酶的酶活性,运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了组织中CRAMP的表达情况。重要结论:端粒缩短和相关炎症蛋白与IgA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并为IgA肾病的特异性诊断和及预后评估提供可靠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9.
以发酵酵母为研究对象,采用超声波空蚀和高压均质方法对细胞进行机械细胞分裂,研究了热预处理对微生物细胞分裂效率的作用。结果表明:酵母悬浮液的温度经热预处理从室温(22±1)℃上升到40-50℃时,达到相同程度的细胞分裂效率所需的能量降低了;当酵母悬浮液的温度经热预处理上升到50℃时,蛋白质浓度达到最大值,蛋白质发生变质的热预处理温度≥52℃。  相似文献   

20.
为建立一种简便的端粒酶测定方法,首先采用高灵敏的核酸染料SYBR Gold染色代替放射自显影,建立了简便可靠的扩增产物显示方法,进而合成了端粒酶扩增产物的模拟产物,考察了突触引物检测的可行性和灵敏度。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检测端粒酶活性实时荧光PCR。由于突触引物可以有效的降低非特异性扩增,有效解决了端粒酶活性检测中的非特异产物干扰,为定量检测端粒酶活性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