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崩塌灾害频发,对保护区的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破坏,阻碍了区域经济发展,为了降低崩塌灾害给区域内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程度并提高开发区人们防灾减灾能力,进行有效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是防灾减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常见的二元分类崩塌灾害危险评价模型存在分类速度慢、分类误差大及样本类型单一等问题,因此,按照地质灾害规模等级规范对灾害点进行分类,运用基于灾害规模等级的多分类支持向量机构建危险性评价模型对研究区进行危险性评价,避免了传统危险性评价受主观权重影响的局限性。结果表明,极高和高危险性区主要集中在研究区的中东部区域,运用实际灾害点对危险性评价结果进行验证,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其可以为区域内地质灾害的防治和开发灾害监测预警技术平台及开发旅游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诱发山地公路地质灾害的极端降雨事件辨识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98 ~ 2009年重庆市国省干线公路1 695个历史地质灾害点(含滑坡灾害点771个,崩塌灾害点924个)和分布区域内35个气象观测站的实测降雨数据为基本资料,分析了降雨与地质灾害的时空相关性、原始累积降雨量与地质灾害发生频数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两者关系密切,地质灾害的发生相对于降雨具有一定的时间滞后性,滑坡、崩塌地质灾害的发生受当日降雨量的影响,更大程度上受控于前期累积降雨量,滑坡、崩塌灾害分别与灾变前8天、前6天的降雨情况最相关;根据相关性分析结果,利用统计回归方法对诱发地质灾害的有效降雨量计算模型做了改进,认为有效降雨量计算的权重是天数和降雨强度的函数,推导了诱发山地公路地质灾害的极端降雨时间判别模型,并例证了该模型在常规地质灾害预警中的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3.
西山煤田古交矿区地质灾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太原西山煤田古交矿区地面塌陷、地裂缝、滑坡和崩塌等主要地质灾害,及地质灾害引起地表建筑物、耕地、市政设施和水资源破坏等环境效应问题,分析了矿区主要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认为矿区地面塌陷及地裂缝均为煤炭采空区失稳变形的演化产物,而采矿活动是滑坡和崩塌发生的诱发因素;地下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改变了覆岩的原始应力状态,降低了原有软弱层(面)的力学强度;同时,开采使地表产生裂隙,加剧了地表水的渗透,因而诱发了山体滑坡及崩塌。最后针对古交矿区地质灾害现状和灾害引起的环境效应问题,提出了防治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4.
重庆市渝北区是地质灾害高发地区,主要以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为主,通过地质灾害排查工作以及对已有资料的收集整理,初步认识了渝北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进而分析其地质灾害形成条件,最后总结出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为渝北区制定灾害管理决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乌鲁木齐市及其和周边地质灾害调查及现场勘测,发现区内地质灾害频发、种类较多,常常损失严重。崩塌滑坡灾害集中在降水、冰雪融化季节,且雨季次生地质灾害成因机制相对复杂;区内地质灾害具有分带分布性,南疆风积土浅表高位滑坡,北疆黄土滑坡及局地泥石流灾害发育,冻土区有冻胀融沉导致的地面塌陷等。  相似文献   

6.
利用2014—2020年云南地质灾害数据和气象站降水资料,通过有效降水量法筛选出降水型滑坡、泥石流和崩塌灾害,并分析灾害发生时次前的降水特征.结果显示:云南降水型地质灾害以滑坡为主,其次是泥石流和崩塌;诱发3类地质灾害的降水类型都有短时强降水、短期降水和长历时降水.由短期降水造成的滑坡、泥石流和崩塌灾害样本分别占78%、83%和75%,其中超过75%灾害发生前3 d出现强降水事件,泥石流更是高达96%;诱发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短历时强降水主要发生在前12 h,其中滑坡灾害发生短历时强降水时次最多的是前1~4 h,泥石流灾害发生短历时强降水时次最多的是前1 h;云南大部地区滑坡、泥石流和崩塌灾害主要由短期降水引起,特别是怒江地区最显著.  相似文献   

7.
李元华  姜兴武  张冲 《科技信息》2011,(21):I0027-I0028
水富县是云南省地质灾害严重的县之一,本文结合水富县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灾害为滑坡、崩塌、泥石流、不稳定斜坡)及其特征;并详细研究了其形成因素,为灾害的治理和预防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危岩崩塌是一种全球性泛生型山地灾害,传统地质灾害的3个组成部分之一,严重威胁着山区公路交通运输安全、城镇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矿山生产安全。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文献的查阅分析并结合作者多年在三峡库区的研究实践,将危岩崩塌灾害的研究现状概化为危岩破坏机理与地貌演化、崩塌落石运动特性、危岩崩塌灾害防治技术等3方面,系统梳理了每个方面的研究情况,发现国内外学者多年来一直聚焦崩塌落石运动特性研究,目前逐渐重视对崩塌灾害发生前危岩破坏机理的研究,危岩崩塌灾害治理技术研发问题也得到部分学者的关注。指出了危岩崩塌灾害进一步研究应予以关注的3个科学问题,即危岩破坏的断裂力学表达、危岩解体力学过程和崩塌灾害应急安全警报。研究成果对于推动危岩崩塌灾害减灾理论与减灾技术研究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矿产开发会引发许多环境问题,其中地质灾害的威胁是十分突出的。矿区开采多年,已经造成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本文基于实际调查,论述采矿引发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描述已发灾害的破坏能力,调查分析采矿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及未发灾害点的隐患可能,对滑坡稳定性、崩塌稳定性、泥石流易发性进行评价,提出既有措施存在的问题,给出进一步的防治建议。面对采矿对自然与生态环境不可逆转的破坏,人类应该得以全面重视,才能在服务于国家经济的前提下对矿山地质环境做出更好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正什么叫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因素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地质灾害有哪些类型?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截至2020年末,共查出地质灾害隐患点478处,共威胁5.58万人,威胁财产20.3亿元。在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中,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九环公路(平武段)沿线地质灾害实地调查与室内资料分析,总结了九环公路(平武段)崩塌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及特征,并对沿线崩塌破坏模式及形成原因进行探讨。九环公路(平武段)崩塌模式主要有悬空坠落破坏模式、拉张折断破坏模式、楔形破坏模式、弯折倾倒破坏模式、滑落破坏模式和弯折拉裂破坏模式。崩塌具有多发性和普遍性,以岩质崩塌居多,中小型为主,坡度60°以上的斜坡崩塌发育较多,占崩塌总数的57.6%,千枚岩、板岩和砂岩出露区域崩塌较发育,占崩塌总数的74%,目前有63处处于不稳定状态。崩塌的形成是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体结构、构造面、降雨、地震、人为影响等多种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在某种特定条件作用下,往往由其中一种因素起决定性作用。研究成果可为九环公路崩塌灾害的治理与预防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也可供类似山区公路崩塌灾害防治参考。  相似文献   

12.
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具有灾害成灾率高、灾害成因复杂、影响面广、破坏强度大等特点,对公路交通运输造成了极大的不利影响.常见的公路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面沉降、泥石流、滑坡和崩塌等.在公路地质灾害防治中,必须根据灾害的类型、特点、规模等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2017年8月8日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里氏(Ms)7.0级地震,震中据九寨沟景区仅5 km,地震诱发大量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严重威胁景区正常运营。通过对景区则查哇沟两岸8处重大崩塌灾害点深入调查,统计分析崩塌(危岩)规模、分布及变形破坏特征,并结合景区的地质环境,研究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性及地震对崩塌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区多发育中、高位崩塌,低位较少;中、高位崩塌具有"归槽效应",形成的崩塌流呈面状破坏,危害性较大。研究结果对防治景区震后崩塌灾害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扈志勇  唐利君 《科技信息》2011,(32):I0163-I0164
山区农村不少房屋建在陡坡、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存在严重的灾害隐患。新农村建设时需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避开地质灾害危险地段,对可能引发、遭受地质灾害的区域进行治理,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保障山区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5.
探讨2022年6月1日四川省芦山Ms 6.1级地震次生灾害的发育特点及不同活动性断层地震次生灾害的发育规律。通过地表调查并借助无人机、机载雷达等手段对次生地质灾害集中发育区进行实地调查,发现灾害异常区位于宝兴县东河两岸,表现为大量崩塌及少部分滑坡,灾害分布呈短椭圆形,以高位崩塌为主,滑坡发育于斜坡上部的残坡积发育部位。由于背坡效应和斜坡结构的耦合作用,致使此次地震造成的次生灾害集中发育在宝兴县东河一带。  相似文献   

16.
地质灾害特有的评估、技术范畴内的风险考量,应侧重探究本源的灾害成因、灾害对应着的频发程度、潜藏着的危险性.地质灾害关涉的风险评估,应当依循设定好的多重原则.经由定量解析,并整合了特有的定性,创设了GIS架构下的评估技术.地质灾害特有的这类灾害,应能划定明晰的评估区段,采纳新颖技术,提升评估之中的精准性.地质灾害指代惯常提到的滑坡崩塌、区域以内的泥石流等.伴随技术拓展,地质灾害的审慎预测,正在渐渐普及.评估得来的精准数值,可为灾害的管控,提供精准指引.  相似文献   

17.
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和崩塌等自然灾害是河南山区常见的地质灾害。认识这些山地灾害的成因及发生发展规律,采取有效地减轻和防御措施,对促进河南山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青川县重点区域地震诱发地质灾害遥感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汶川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特征。利用航空影像对青川县红石河区域进行遥感解译,并结合汶川地震前研究区地质灾害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在193km2的范围内共解译地质灾害712处,其中,滑坡209处,崩塌486处,泥石流17处,地质灾害发育密度达到了3.7km-2。汶川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具有明显的断层上下盘效应、坡度效应、灾害链效应及高密度发育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李健  邓中亚 《科技资讯》2013,(15):43-44
工程建设引发的地质灾害属于人为地质灾害,灾害的形式常表现为坑壁崩塌、边坡失稳、地面塌陷等,产生的原因多为地基处理不当或基坑工程施工不当。本文介绍了常见的地基处理方法、基坑支护方法和基坑开挖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20.
甘肃省近年来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呈现出灾害种类繁多、单灾规模大、破坏大、空间分布上点多面广、灾害成因复杂、防灾救灾难度大等特点,不合理人为活动的诱发作用日益突出,选址不当则是成灾的重要因素。除滑坡、崩塌、泥石流外,地裂缝等灾种发展迅速。通过对甘肃省近年来突发性地质灾害特征的研究及应急救灾管理经验的总结,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应急救灾及防灾工作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