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我国海域辽阔,北起温带的黄、渤海,南迄热带的南海,海洋生物种类繁多,浮游桡足类自不例外。据作者初步统计结果,共有300种,分录4个目、32科、73属,其中大部分属于哲水蚤目。这仅是我国沿海浮游桡足类的初步调查结果。将来随着海洋调  相似文献   

2.
西沙、中沙群岛海洋浮游桡足类的种类组成和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1973—75年采集于西沙、中沙群岛周围海域的样品。初步鉴定浮游桡足类167种,其中19种(大多数是热带大洋深水种类)为我国首次记录。本海区具有热带太平洋浮游桡足类的区系特点。据其生态特点及分布范围,可分为广温广盐、高温低盐、高温高盐和深水四个生态类群。此水域的浮游桡足类的分布,主要受南海暖流和沿岸流及南海底层高盐冷水团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浮游端足类是海洋浮游动物中的重要类群之一,其数量大,在浮游甲壳类中仅次于桡足类和磷虾类,居第三位,浮游端足类的分类系统,Pirlot等,Stephensen等已经做过研究,Bowman和Gruner在此分类系统基础上做了些修正,建立21科71属,共约500种,锥科的分类研究,包括种名修正、种类描述、种类索引等尚有其它报道。本文研究巴西沿岸  相似文献   

4.
南海中北部沉积硅藻分布的特征与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南海中北部采集了46个站位的层积硅藻标本,根据硅藻的种类、数量及分布特征,可将该海区分为7个硅藻组合带。由于各海区环境因素的差异,硅藻遗壳含量分布是不同的,从滨岸向深海盆,其数量呈递增趋势,而4000M以下则为放射虫壳体所代替。研究结果表明本海区的硅藻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等是与诸如水深、温度、盐度及光照等环境因素有密切关系,此外还受到海流及水团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对厦门港沉积物中桡足类卵库对其浮游种群潜在补充量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厦门港桡足类卵库对其浮游种群潜在补充量呈不均匀分布,变化范围为5.3×103~9.7×104个无节幼体/m2,平均值为3.5×104个/m2.其水平分布呈明显的"一高两低"格局,即内港区高于外港区,中心区高于沿岸区.其垂直分布格局为:0~1cm层的潜在补充量最高,达到6.5×103个/m2;另一高峰区出现在4~7cm层,平均为5.4×103个/m2;其余各层较低,平均为2.3×103个/m2,并将桡足类卵库垂直分布划分为功能不同的4层:最表层(0~1cm层),次表层(1~5cm层),中层(5~8cm层),下层(8~10cm层及其下部各层).最后对形成这种分布格局的可能原因及沉积物中桡足类卵库对其浮游种群潜在补充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通过2003年5月至2004年2月间的4个调查航次,对沿九龙江口分布的桡足类种类数与盐度及盐度变化幅度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该河口低盐区存在桡足类种类多样性最小现象,沿河口分布的桡足类种类数与所在水域的盐度变化幅度呈线性负相关,反映了剧烈的盐度变化对桡足类种类多样性的限制作用.桡足类有限的适盐能力和伴随潮汐垂直移动以借助水流迁移的行为则可能是形成在低盐区种类多样性最小现象的内因.  相似文献   

7.
中国沿海污损性无柄蔓足类生态特点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从北往南的顺序,综合分析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污损性无柄蔓足类的种类组成、分布状况和季节变化等特点。污损性无柄蔓足类在中国沿海主要有34种,其中纹藤壶(Balanus amphitrite amphitrite)、网纹藤壶(B.reticulatus)、糊斑藤壶(B.cirratus)、三角藤壶(B.trigonus)、泥藤壶(B.uliginosus)、钟巨藤壶(Megabalanus tintinnabulum tintinnabulum)、高峰星藤壶(Chirona amaryllis)、白条地藤壶(Euraphia withersi)等种类均是沿海污损生物群落的优势种。纹藤壶在北方的渤海、黄海海区是主要的致污种类,网纹藤壶则在东海和南海沿岸海区占绝对优势。由北往南随着纬度的降低,污损性无柄蔓足类的附着期明显延长,甚至出现全年均可附着的现象,而且其种类数量也有所增加。海水盐度和离岸距离也是影响污损性无柄蔓足类分布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枝角类和桡足类的物种组成与分布以及与水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于2018年8月对白洋淀枝角类和桡足类及水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基于DNA条形码技术对白洋淀的枝角类和桡足类种类进行鉴定,建立系统发育树,通过系统发育树鉴定物种种类并表明其遗传距离,共鉴定出枝角类3科5属8种,桡足类4科9属14种.采用典型相关分析(CCA)...  相似文献   

9.
九龙江口桡足类和盐度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本文就九龙江口几种常见桡足类在不同盐度海区中的分布,结合实验研究结果来探讨桡足类和盐度的关系。每种桡足类具有一定的盐度范国,包括耐盐的高、低阀值。在其适盐范围内,盐度的变化并不影响动物的存活率,但超过了这一范围,存活率不同程度地明显下降,中华异水蚤雌性和雄性、中华哲水蚤雌性、瘦尾胸刺水蚤雄性和太平洋纺锤水蚤雌性的存活率和盐度呈线性相关。海区桡足类分布的盐度范围和实验数据比较接近。盐驯化对动物的耐盐能力有提高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小型桡足类是河口区浮游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珠江口枯水期(2013年11月)和丰水期(2014年8月)24个站位的调查资料,对中小型桡足类种类组成、丰度分布和优势种等特征进行了研究.枯水期和丰水期中小型桡足类分别出现60和40种,以河口和近岸类群为主.根据表层盐度变化将珠江口分为Ⅰ、Ⅱ、Ⅲ区,桡足类种类分布具有显著的河口特征,枯水期和丰水期盐度均为Ⅲ区Ⅱ区Ⅰ区.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桡足类种类数与盐度呈极显著正相关.桡足类丰度时空分布差异显著,丰水期(10 809.05ind/m3)显著高于枯水期(1 371.20ind/m3),且在2个水期均以Ⅰ区丰度最高.强额孔雀哲水蚤(Parvocalanus crassirostris)和中华异水蚤(Acartiella sinensis)在2个水期均为主要优势种,其空间分布亦与盐度密切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盐度是影响珠江口中小型桡足类种群结构的关键非生物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1.
我国西沙群岛的永兴岛、石岛及琛航岛潮间带硅藻名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沙群岛是我国南海诸岛中较大的一个岛群,位于热带海域,高温高盐的暖水性硅藻种类极其丰富,是我国其他海区所不能比拟的。 底栖硅藻木象浮游硅藻那样对波逐流,更能有映其海区的生态环境。它们是海洋滩涂底栖动物等的重要饵料,其数量的多寡,必然影响到它们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变化,因  相似文献   

12.
2006年夏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2006年6月在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进行的大面调查所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结合环境参数,对长江河口及邻近海域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及群落结构进行了多元分析,研究了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动物种类比较丰富,浮游动物种类数为322个(含27种浮游幼虫),浮游甲壳动物的种类数量占到总种数的1/2以上,桡足类是其主要类群,中华哲水蚤是整个调查水域最重要的优势种.据各站位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丰度,用聚类分析法可将该水域的浮游动物分为5个群落.相关性分析表明,影响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盐度.  相似文献   

13.
海洋浮游动物学研究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中国的海洋浮游生物学由我们已故科学家郑重、金德祥教授创建于本世纪40年代。近10年来,该领域继续取得一批研究成果,促进了我国海洋浮游生物学的发展。在浮游动物生物学方面,揭示了台湾海域及其邻近海域浮游动物多样性,发现水母类39个新种,桡足类2个新种,并对浮游动物生态类群、群落结构、微小型浮游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基础生态学取得了系列成果。同时,开展了实验生理生态学及个体生物学研究。其中,浮游动物生化组成与生理生态功能、浮游桡足类卵型与滞育、浮游动物能学、主要浮游动物染色体、生活周期与世代,摄食生态,经济贝类幼体附着与变态等研究。  相似文献   

14.
赣江中下游浮游动物时空分布特征及水质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10年12月与2011年7月赣江中下游各监测断面中浮游动物类群的结构组成、优势类群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赣江中下游浮游动物有4类41种;种类最多的是轮虫类,共计7科15属25种,占总数的60.98%;枝角类5科6属7种,占17.07%;桡足类与原生动物占21.95%。时间分布上浮游动物丰度丰水期大于枯水期,密度变动范围为100~522个/L,其中丰水期轮虫、枝角类、桡足类与原生动物密度分别占浮游动物密度的61.7%,11.4%,18.9%与7.8%;枯水期轮虫、枝角类、桡足类与原生动物密度分别占浮游动物密度的65.3%,9.5%,16.0%与9.1%。浮游动物密度空间分布上呈现中间大、两端小的特点,最大值出现在4号监测点新干,最小值出现在10号监测点赣州。赣江中下游浮游动物数量结构主要由轮虫和桡足类组成,生物量结构则主要由桡足类和枝角类组成。生物多样性及水质综合评价为轻度污染至中度污染。  相似文献   

15.
舟山近岸海域秋季浮游动物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5年11月(秋季)在舟山近岸及邻近海域(29.0°-31.0°N,121.5°-123.0°E)开展海洋生态系统综合调查,用浅水Ⅱ型浮游生物网采集得到的浮游生物样本,对该海域的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均匀度指数、多样性等特征参数进行了分析,同时对舟山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的数量分布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该海域共鉴定出浮游动物83种(包含浮游幼虫),其中种类数最多的为桡足类,共有30种,优势种共有20种,为小毛猛水蚤、小拟哲水蚤、大同长腹剑水蚤,双生水母,百陶箭虫,漂浮小井伊糠虾等。调查海区浮游动物丰度处于5.19~3 774.54 ind/m~3之间,其空间分布呈现近岸低,近海高的特征。本次调查海域整个水层的温度平均值、盐度平均值也呈现近海相对较高而近岸相对较低的趋势。在舟山本岛东部,由于台湾暖流的经过,温度和盐度较高,浮游生物群落结构较为复杂,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较高。  相似文献   

16.
本文材料系于1963年9—12月在海南岛沿海各水域及邻近海区采集的。经鑑定共52种,隶属于6目,22科,38属,其中有16种是我国新记录,通过这次调查,初步了解我国海南岛水母类的种类组成,这对今后南海水母类的调查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厦门海区浮游桡足类卵形态与孵化率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在厦门海区,调查了19种常见的自由产卵的浮游桡足类卵型及其孵化率。发现卵有二种基本型:卵表光滑和具附属刺或鞘结构。卵的形态随种类而异,即使同种也常不同。卵径大小(D)似与产卵雌体大小呈正相关;而与海区水温(t)呈负相关,并可拟合为D=a·t~b。卵孵化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但和卵型的相关与否则依种的不同而异,这可能与种群不同的生态适应性有关。  相似文献   

18.
浙江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的生态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2006年调查数据,研究浙江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优势种组成、生物多样性指数等生态指数及其随区域、季节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种类组成方面,共有浮游动物164种,其中桡足类,水螅水母类,浮游幼虫类所占比例较高,其区域分布特征为浙江北部>浙江中部>浙江南部>杭州湾;随季节变化明显,总体上呈现夏秋多,春季较少特征。优势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受水文要素影响明显,在不同的区域、季节都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密度和生物量随区域、季节有相同的变化特征,都表现为浙江北部>浙江中部>浙江南部>杭州湾,夏季>秋季>春季海域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区域变化特征表现为浙江中部>浙江南部>浙江北部>杭州湾;在不同海域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季节变化特征都表现为秋季>夏季>春季。浙江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物种丰富,群落构成多样化,并且受海流、水团、温度等水文要素影响较显著。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杭州西溪河浮游甲壳动物的种类组成、种群动态、生物量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全年中 ,共发现浮游甲壳动物 32种 ,其中枝角类 2 2种 ,桡足类 10种 .浮游甲壳动物年平均密度为 82 .1ind .·L- 1.,生物量 0 .2 58mg·L- 1.水体中叶绿素a含量、硝基氮含量、水温与浮游甲壳动物生物量之间均有明显的正相关性 .西溪河沿着水流方向污染程度逐渐加重 .本文还从污染水体的生物治理角度 ,讨论了治理西溪河生态环境的两点看法  相似文献   

20.
本文系作者根据1953年3月至1956年9月在青岛所采的海洋浮游生物的定性和定量标本而作的青岛近海浮游矽藻季节变化的初步报告。全文包括四个主要内容。第一部分为青岛海洋浮游矽藻种类记录补遗。一共列出青岛以前未有报告的种或变种共23个,其中有七个为我国沿海首次记录。第二部分为青岛各月近海浮游矽藻的主要组成。文中首先指出,青岛近海浮游矽藻中,以个体数目来看,最多有Rhizosolenia,Coscinodiscus,Thalassionema,Leptocylin-drus,Chaetoceros,Skeletonema,Melosira,Eucampia,Asterionella,Nitzschia,Thalassiothrix,Ceratulina,Thalassiosira等属。其次将各属矽藻的主要种类和出现月份加以敍述,最後并与厦门港的海洋矽藻组成做了比较。第三部分为青岛近海浮游矽藻数量的季节变化。结果示明,青岛近海浮游矽藻数以9月最多,4、5月最少。6、7月数量上升,8月稍挫,9月高峰後,显著下降。12月至2月间有一次增加。文中并将青岛一般海洋环境的季节变化和食植浮游动物及双鞭毛虫的数量变化做了分析和对照,又将青岛和厦门港两地海洋浮游矽藻数量变化做了比较。第四部分为矽藻数量季节变化研究方法的一个新建议。文中略述了矽藻数量季节双化研究中的主要问题,并建议加强关於矽藻对於生活条件改变的适应回答的研究,以期能更好地揭露矽藻数量变动的规律。最後,文中介绍了作者所进行的测定矽藻质量的实验初步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