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搜新吧     
《少儿科技》2011,(11):42-43
2011年诺贝尔自然科学三大奖项揭晓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和化学奖三大奖项于10月初尘埃落定,来自多个国家的7名科学家共享此盛誉。美国科学家布鲁斯·博伊特勒、生于卢森堡的法国籍科学家朱尔斯·霍夫曼以及加拿大科学家拉尔夫·斯坦曼,因在免疫学领域的贡献,获得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美国科学家索尔·珀尔马特、拥有美国和澳大利亚双重国籍的科学家布赖恩,施密特以及  相似文献   

2.
<正>北京时间2015年10月5日17时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因在疟疾治疗研究中的突出贡献与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William C.Campbell)及日本科学家大村智(Satoshiōmura)分享该奖项。她也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截至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共颁发106次,共计210位科学家获得该奖项,屠呦呦成为获得该奖项的第12位女性科学家。屠呦呦出生于中国浙江宁波,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前身),多年来从事中药  相似文献   

3.
200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和化学奖日前揭晓。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雷蒙德·戴维斯、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和美国科学家里卡尔多·贾科尼;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分别授予了英国科学家悉尼·布雷内、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霍维茨和英国科学家约翰·苏尔斯顿;将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他们的研究为什么能够获得大奖?在哪些方面有所突破?请看特约记者的解析。  相似文献   

4.
采访Francois Mathey院士和赵玉芬院士的过程,是我们对磷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的过程。也是我们感悟创新的过程。说起磷元素的发现,还得感谢17世纪的德国人亨尼格·布朗德,正是他对炼金术的兴趣,才意外地揭开了磷的面纱。随之,磷被人们渐渐认识,1694年科学家从磷的氧化物中水解到磷酸;1779年科学家发现了磷矿物;1812年科学家发明了用黄磷制成的火柴;19世纪初,科学家发现磷酸盐是植物所必需的肥料;1811年科学家从生物体的脂肪中提取到一种含磷的物质;1868年科学家从细胞核中提取出一种含磷有机物,取名为“核素”,后被人称为“核酸”;1941年科学…  相似文献   

5.
热点排行     
<正>(新闻时段2015-11-01至2015-11-15)1屠呦呦将参加201 5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核心媒体报道频次:29/30]13日,瑞典诺贝尔奖委员会消息人士透露,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同意参加2015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此外,和屠呦呦在相同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中国科学家陈启军将应邀出席颁奖活动并作会议报告。2 2016年基础物理学突破奖揭晓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奖[核心媒体报道频次:25/30]9日,2016年"科学突破奖"颁奖仪式在美国加州圣何塞举行。中国科学家王贻芳作为大亚湾中微子项目的首席科学家获得"基础物理学突破奖",这也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该奖项。  相似文献   

6.
化学奖     
正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三位科学家:这是离我们最近的诺贝尔。获奖原因:瑞典皇家科学院10月9日宣布,将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来自美国的科学家约翰·古迪纳夫、斯坦利·惠廷厄姆和日本科学家吉野彰,以表彰他们在锂离子电池研发领域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为弘扬科学精神,建设创新文化,推动创新型省份建设,浙江省科协决定组织实施一项丛书工程——《浙江科学家传记丛书》工程,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编写出版50位浙江科学家传记,每位入传科学家撰写一册。首期推出13位,并已开始在“大众科技网”上向全国公开征集这13部传记的作者。省科协的同志告诉记者,入传科学家必须是为浙江科技界所公认的精英,其筛选原则有三:中国近代以来的科学家;在自然科学领域有重大突破或取得过重大科技成果,在全国乃至世界有影响的科学家;浙江籍或在浙江生活工作10年以上的科学家。入传科学家需同时符合上述三个条件,…  相似文献   

8.
我国科技创新"三步走"战略要求,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当前形势下弘扬科学家精神,最重要的是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战略紧密结合起来. 1 追求真理,献身科学是科学家精神的精髓和核心 科学研究应该是科学家的事业,而非获得名利的手段.科学家精神是历代科...  相似文献   

9.
《杭州科技》1996,17(3):30-30
从现在起的10年是新旧两个世纪交替更迭的时期,这10年里科技的进展将会为下个世纪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未来10年科技发展的重点在哪里?科学家们在哪些领域有可能率先取得突破?这是各国政府和科学家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根据科学家们的预测,生物技术、新型材料、高性能能源、数字式高清晰度电视、抗衰老研究、新的药物和医疗方法以及使用混合燃料汽车等,在今后10年里有可能率先取得突破。 科学家们早就预言,下个世纪是生物技术  相似文献   

10.
《天津科技》2004,31(2):42-43
1科学家破译4条人体染色体2003年元旦,法国基因测序中心科学家破译了人类第14号染色体的遗传密码。4月和6月,美国科学家又先后破译了人类第7号和Y染色体。10月23日,英国威康信托-桑格研究所的科学家在经过8年努力后,破译了人类第6号染色体。继第22、21、20、14、7和Y染色体之后  相似文献   

11.
徐冶敏 《青年科学》2008,(Z2):52-53
三位古代科学家东汉科学家张衡于公元132年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监测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北宋学者、科学家沈括曾在《梦溪笔谈》中记下了许多对地震学有价值的见解。明末科学家徐霞客游历中国,考察地理,后人整理出版的《徐霞客游记》  相似文献   

12.
这些年说得多的是学术自由、为科学家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等,这都是讲外界要为科学家创造良好学术环境,这当然是对的。然而我最近在一次科学家参加的座谈会上,其中不少科学家在谈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时不约而同地说起科研责任或曰学术责任。圈内人大谈学术责任,这还少见。 科学家原话如是说,“不仅要讲学术  相似文献   

13.
全球科学家梦寐以求的科学领域最高奖——诺贝尔奖在去年10月渐次揭开谜底。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和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以表彰他们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的突破性成就。  相似文献   

14.
伟农 《创新科技》2003,(6):35-35
<正> 科学的确提供了许多方便。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花了7年时间才找到莱姆关节炎的病原体;80年代,科学家花了3年时间才找到艾滋病的病原体;而现在破译非典型肺炎的速度简直是个奇迹:短短七周内,科学家已经完成识别、  相似文献   

15.
正全球30岁以下青年科学家最爱去的城市中,上海居中国城市之首。近年来,上海高度关注青年科学家的成长,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政策支持对青年科学家的吸引力排名不断上升,也使得上海青年科学家的创业热情不断高涨。6月3日,在2021年浦江创新论坛上,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与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合作开展的《2021"理想之城"——全球青年科学家调查》显示:中国城市正在产生全球青年人才的虹吸效应,上海对30岁以下青年科学家的吸引力全球最强,青年科学家的创业动力全球最强。  相似文献   

16.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于当地时间2008年10月8日宣布,将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日裔美国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查尔菲,以及美国华裔科学家钱永健.瑞典皇家科学院说,这三位科学家因在发现和研究绿色荧光蛋白方面做出贡献而获奖.  相似文献   

17.
在人们的印象中,塑料无疑是很好的绝缘体,很少有人想到塑料也会导电。而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的颁发使得公众对导电塑料这个名词关注起来,因为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三位在导电塑料研究领域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他们是美国科学家艾伦·J·希格、艾伦·G·麦克迪亚米德和日本科学家白川英树。  相似文献   

18.
知识爆炸     
有人把今天国际文化的历史潮流称之为“知识爆炸”。这是用“爆炸”二字来形容十多年来科学文化突飞猛进的趋势,它的表现形态是:(一)1967年,全世界科学家的人数共约三百万,占人类历史上累计的科学家总数的90%;到1977年(即经过十年),全世界科学家的人数已激增到五百万人。(二)1750年,全世界科学杂志不过五十种;到1976年已增为十万种。现在,全世界的科学家加上工程技术人员约有一千三百万人在写文章和作报告,一年的科学情报量达六千万张;社会科学论文,一年也至少在三十万份左  相似文献   

19.
2008年10月8日,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和日本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三人因在发现和研究绿色荧光蛋白方面做出的贡献而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其中钱永健在对绿色荧光蛋白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比起多数人对待他们的行业,科学家更是为科学而科学。有些科学家毕生致力于科学研究工作,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使科学和世界发生巨大变化。有的可能只是科学杂志中某页下面的一条附注;有的有时会名声大噪,举世瞩目。他们就是诺尔贝奖金获得者,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和医学奖为主。诺贝尔不仅为受奖人带来盛誉,而且奖金数可达十二万四千美元(免税)。自1901年以来,已有二百多位科学家获奖。一九八五年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