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07年1月12日,陈昌笃先生80华诞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新闻发布厅举行。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生态学会、民盟北京大学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的嘉宾,陈昌笃先生的家乡代表、好友与弟子以及生态学界同仁近300人出席了大会。  相似文献   

2.
第11届中国科技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8月20~24日在广西南宁召开,一百多位从事中国科技史研究的中外知名专家、学者共同交流,探讨了中国各民族科学技术与文明,并对自主创新、技术转移与科学发展观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4.
2004年4月15~17日,全国中青年技术史学术研讨会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技术史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承办,并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马普伙伴小组、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史与科技管理系、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学院科技史与发展战略研究所共同组织和资助。来自北京、合肥、呼和浩特、武汉等地的50余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联合主 办的第五届青年科学技术史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10月24~26日在安徽歙县披云山庄隆重召开。出 席本届会议的主办方领导有: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暨国际科学史与科学哲学联合会科学史分会 第一副主席刘钝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胡化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 学院副院长关增建教授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廖育群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秘 书长韩健平副研究员。光临本次会议的专家有清华大学文学院刘兵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 学院田松副教授,以及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苏荣誉研究员、罗桂环研究员、艾素珍研究员、王扬宗 研究员、郝刘祥研究员、张藜处长。  相似文献   

6.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会议主办单位--中国科技史学会和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和全体与会人员,向承办此次大会的广西民族大学及各方面的支持者表示感谢.  相似文献   

7.
2012年4月21日下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以下简称“科学史所”)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以下简称“科技史系”)共建研讨会在北京雁栖山庄召开。会议由科学史所张柏春所长、王扬宗副所长和科技史系执行主任石云里教授分别主持,科学史所各研究室和研究中心负责人及科研处、研究生部、综合实验室相关人员与科技史系教授、科研骨干共计28人参加了会议(图1),就“十二五”期间所系共建的机制及科研与教学、实验室建设等具体内容进行了友好会商。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教育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印度科学院联合发起,中国教育部主办,浙江大学承办的首届全球数字图书馆国际学术研讨会(The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Universal Digital Library,ICUDL2005)于2005年10月31日~11月2日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来自国内外数字图书馆领域的226位代表参加了研讨会。其中,国外代表73位,来自美国、印度、埃及、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国内代表153位,包括大陆代表148位、台湾代表2位、香港代表3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向研讨会发来了贺信,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浙江省副省长盛昌黎等领导参加了会议。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院士和美国Carnegie Mellon大学教授Raj Reddy博士任大会联合主席。现将本次会议有关学术交流的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13(4):F0002-F0002
由中国科技史学会、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技术协会共同主办,由广西民族大学承办科技史与科技文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协办的第11届中国科技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8月20-24日在绿城南宁举行。  相似文献   

10.
《国际学术动态》2006,(5):51-52
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根据华中农业大学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长期合作协议,2005年9月6-8日,由两校共同举办的“中美(双边)植物基因组学与遗传改良学术研讨会”在华中农业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与国家植物基因中心(武汉)召开。来自美国、瑞士的17位专家教授和中国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武汉大学与华中农业大学的50多名中外学者出席了此次学术会议,他们大都是水稻、小麦、玉米、油菜、果树、蔬菜等作物研究领域最杰出的科学家或学术骨干。  相似文献   

11.
“中法先进研究计划(PRA)”地球科学领域双边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11月16—19日在北京召开.这是“中法先进研究计划”地球科学领域自1999年正式启动以来的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法国法中科学促进会共同主办.  相似文献   

12.
日前,结合我校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一中国科学院天文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多类恒星脉动的普遍规律”的研究进展,天文学系在北京召开了“恒星振动”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家天文台、云南天文台及我校的近20位专家和研究生参加了研讨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学部天文处董国轩处长和中国科学院基础局数力天文处郝晋新处长全程出席会议并对项目的开展和天文学科的发展提出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13.
2006年5月27-28日,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传统工艺与文物科技研究中心、中国文物研究所和日本国宝修理装潢师联盟共同主办的第一届东亚纸张保护学术研讨会在北京新北纬饭店举行。来自日本、韩国及国内的专家20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相似文献   

14.
宋代是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高峰,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2006年7月24—30日,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孙小淳研究员“百人计划”课题主办的“宋代国家与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省杭州市举行。会议的主题是宋代国家治理与科学技术发展变化的关系。近年来关于宋代的研究相当繁荣,但对宋代社会经济史的研究往往与其科学技术史的研究互相脱节。本次研讨会的目的就是要为这两方面的宋代研究提供跨学科沟通的桥梁。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夏威夷大学、韩国首尔大学、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中国台湾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河北省社会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30余位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会议由孙小淳研究员主持,国际著名科学史家、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科学史系席文(Nathan Sivin)教授在开幕式上发言。会议的主要目的在于探讨宋代国家治理与科学技术发展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2005年8月15日至17日,由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主办、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承办的“全国名刊名栏工程研讨暨编辑业务培训会”在秦皇岛北戴河举行。8月15日恰逢日本投降纪念日,会议开始前全体代表起立,默哀1分钟,悼念八年抗战中牺牲的中国军民.开幕式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理事长龙协涛教授致开幕词,河北省政协副主席、河北师范大学副校长李有成教授致欢迎词。  相似文献   

16.
7月31日-8月4日,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和国务院学位办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暨科技史与科技文明创新基地承办,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技术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哲学部协办的“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跨学科学术研讨会”在安徽黄山举行。  相似文献   

17.
由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联合美国农业部土壤侵蚀国家实验室、美国农业部泥沙国家实验室、世界水土保持协会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办的“第二屑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际学术研讨会”(SEDF’06)于10月2日至4日住陕西杨凌召开。本次会议的议题是:  相似文献   

18.
国际电磁感应学术讨论会是国际地球电磁学领域最高层次的专业会议,由国际大地测量学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及其所属的国际地磁学与高空大气物理学协会(IAGA)主办,是全球高水平学者专家面对面交流、展示最新科技成果、新思想、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学术平台。自1972年在苏格兰的爱丁堡召开第一届国际电磁感应学术讨论会开始,每两年召开一届;但争当举办地的竞争十分激烈,  相似文献   

19.
2008生物电子学与生物材料国际学术研讨会(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Bioelectronics and Biomaterials, IWBB2008 )于2008年6月14-15日在南京顺利召开。  相似文献   

20.
2012年8月14至17日,“东南亚天气与气候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云南楚雄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和中国气象学会动力气象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由云南省气象学会承办。来自国内15个省(区)气象部门(台、站)、12所国内高等院校及中国科学院系统相关研究所,以及解放军和国家级气象部门的70余名科研人员参加了本次研讨会,此外,来自美国和泰国的气象专家也作了大会发言和交流。中国气象学会副理事长王会军研究员和云南省气象学会副理事长琚建华教授作为大会联合主席共同主持了研讨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