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日趋频繁,在民族交往中,人们都希望广结人缘、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但是,在现实交往过程中,不利于民族交往和团结的消极因素依然存在。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影响民族交往的心理原因。  相似文献   

2.
由于地域的原因,俄汉民族性格存在着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自然环境在塑造民族性格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社会全球化发展,空间对人际关系的作用越来越小,民族间的交往越来越多,人类需要在和睦中持续发展,因此了解俄汉民族性格差异,洞悉和把握俄汉民族性格差异及其关系,有利于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将为民族间文化融合开辟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追求自由的旅游与现代社会建构的强调控制以及牟利的旅游业之间的冲突是民族旅游中具有根本性的矛盾,民族文化符号在现代旅游中的重新编码是民族文化产生变化的一个直接原因。民族文化产品进入主流文化消费系统的意义则在于通过交往而使不同文化之间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文化价值的相互承认。改变现实交往活动中的不合理性的可能路径在于文化拥有者通过实践来提升自己的参与旅游业的行为能力,并参与到交往制度的修改与制定中。  相似文献   

4.
冷战虽然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是它所代表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国家与国家之间交往的独特性前所未有。冷战期间,人与自然之间交往显现出“功利化”的特色,人与社会之间交往表现出“泛政治化”的色彩,国与国之间交往充满着“邻壑化”的特性。  相似文献   

5.
居住格局是影响汉壮民族交往、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汉壮居民在居住场所及学校中的“分离指数”的测算,并分析当前南宁市区汉壮居民之间社会交往的客观条件及影响汉壮居民交往关系的历史背景,结果显示,南宁市中心城区汉壮居民的混居已相当均匀,说明汉壮居民之间交往的客观条件非常充分;郊区农村的“分离指数”偏高说明农村汉壮居民在居住上一定程度的隔离,但由于农村居住格局的特殊性,不宜仅凭“分离指数”直接推论汉壮居民交往条件的优劣,而应结合其他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6.
在云南怒江州最北端的贡山县及与之相邻的西藏察隅县察瓦龙乡是当代中国唯一的怒族与藏族杂居区。古代怒族与藏族在怒江流域迁徙,民族之间交往频繁。近代,在不同时期国家政权与地方权力交织的背景下,文献记载反映了怒江流域怒族与藏族关系的主要特征是藏族统治阶级对怒藏杂居区的统治,而隐藏在政治关系背后的是普通民众之间交往互动的逐渐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新政策的实施消除了怒藏民族之间历史上的不平等,形成了民族关系融合、多元文化共存共享局面。  相似文献   

7.
王维佳 《科技资讯》2014,(11):212-213
近几十年来,"全球化"成为了当今最流行词汇,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以及社会集团之间的交往不仅注重政治经济的交往,也更加注重了文化上的往来。频繁的文化往来使得语言之间相互影响的问题变得尤为突出。本文采用归纳演绎和对比的方法,分析了英汉互借词的特征及其对文化的影响,寻求英汉互借词与中西文化影响的最佳结合点。  相似文献   

8.
"月也"是侗族地区一种重要的民俗活动,其主要内容可简单分为宴请与娱乐两部分,涉及"吃"与"被吃","表演"与"观看",通过这样的关系转换,侗族人群交往背后相互宴请与娱乐的交换机制得以展现出来。双方之间的交往活动以猪头礼物的"欠"与"还"标记出来,形成一套互惠性计算的逻辑,这个过程中的礼物交换及其展演的文化象征代表着村寨之间交往关系的确立和维系。"欠"与"还"的运作,植根于各民族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套共享的规则体系。虽然"月也"本身限定在侗族的村寨之间,但是其背后的民俗规则超越了民族界限,适用于地区内的多个族群,从而整合出某种超越族群的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9.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命名文化,在长期的社会历史交往中,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形成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文章主要研究汉族命名文化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传播及影响,并以此探讨历史上汉族与云南少数民族之间命名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0.
图腾崇拜作为人类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具有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比较俄汉民族的图腾象征“熊”和“龙”,不仅可以了解这两个民族的历史和风俗、民族的共同心理,而且还有利于探求蕴藏在图腾文化中的潜质和依存在图腾崇拜中的民族文化、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对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促进交往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就马克思研究劳动、交往和分工三者之间关系,展示人类历史演进的机制,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历史理论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自古以来,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相互的接触和交往,而相互接触和交往的过程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因为语言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语言间的相互影响必然导致外来词的借用,任何语言中总有一部分词是从别的语言里借用而来。外来词是民族关系的见证,是文化渗透的结果。本文通过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外来词来探析外来词的双重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13.
民族生态学是研究民族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属于民族学和生态学的交叉学科.民族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分为三个时期:民族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和发展时期.民族生态学研究对于探讨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麒麟舞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中越两国交流交往的过程中展现出密切的文化联系,是两国人民文化和情感交往的纽带,更是整个东盟地区文化交流的象征。麒麟舞不仅仅是一种舞蹈艺术,还反映出中越两国人民之间的情感交往与文化融合,对促进两国文化交流、加深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人类地理知识的增多与文明民族的历史活动是分不开的,而人对自身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人与环境之间有着微妙的因果关系,根据自然的挑战和人类的应战、人类的努力和自然的回报的形式不同,不同的民族建立了不同的文明体系。  相似文献   

16.
潘攀 《凉山大学学报》2002,4(1):117-118
藏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与汉族的关系渊远流长.本文从藏族群居的地理环境和考古发现角,论述藏汉之间的交往与共性,及其形成的密不可分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7.
孟庆涛  唐勇  刘业兴 《科技信息》2007,(31):168-168
沟通是人类社会交往的基本行为过程。人们的社会交往行为不同,则沟通的途径、方法和形式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随着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交往的广度和深度的增加,沟通在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之间的和谐交往上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负有重要的育人功能,以培养具有和谐人格的、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为最终目标。因而,它也应当充分利用沟通这一人类社会交往的基本行为,为有效地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而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隋唐是我国历史上大一统时期,是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时期,突厥汗国历经隋唐,是其中最重要的民族关系之一。双方屡有战争,不过并未阻止民族之间正常的贸易往来,在和平时期,两者的贸易更盛。中原与突厥贸易的方式主要有官方之间的朝贡贸易,边境互市往来,和亲中的经济往来以及一些贩运贸易、民间经商等。双方之间的贸易往来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同时也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融合,是中国古代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贸易模式。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化"是"人的全球化",人是具有"全球性的"人。全球化有力地推动着人类个性的丰富发展和人的鲜明个性的彰显。全球普遍交往要求个人成为开放的个人,使得人类个性的发展摆脱了民族文化的局限。人们不仅通过民族文化来塑造自己的个性,实现自我认同,也借用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个性,逐步使自己的个性具有集聚各民族智慧和能力的多样性文化特征;全球化使人的个性独立凸显,进取和竞争意识增强,每个人只有充分发挥以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为特征的主体性精神,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才能在全球化的竞争中把握机遇,争取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文化带给人类的不仅仅是对自然世界的改造,同时更是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根据和指引。文化创造力是民族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民族与一种文化的生命力。古今中外,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文化创造力的竞争。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与文化的重要转型时期,人的现代化素质的建构、和谐社会的建构以及世界性文化强国的建构,从根本上说,离不开当今中国文化创造力的现实生成和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