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经过对雷神公司ASR-10SS一次雷达信号传输系统的分析,去掉了原有的多模光端机,采用国产的、成熟的、经济的PCM复用器和PDH单模光端机,采用一种简洁的方法解决了雷神ASR-10SS一次雷达信号在单模光缆上的传输.打破国外的技术壁垒,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
雷达搬迁工程是一项既复杂又细致的工作,前期准备、天线吊装、搬迁过程、系统调试、雷达信号的传输、后期资料整理等都给人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有C波段卫星网内的各类业务逐步向民航Ku卫星通信网转移,利用Ku波段卫星网建立各类传输业务链路,已成为当前卫星建设的重点.依据民航Ku卫星通信网络的特点,以及雷达数据传输的技术要点,结合太原民航Ku卫星雷达信号链路搭建实例,对雷达信号链路的组建、配置、接入方案进行了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4.
在工业控制中,经常用到信号远距离传输,采用电压信号传输,易受干扰,一般要转换成频率信号传输。本文介绍了基于LM331的压/频(V/F)、频/压(F/V)转换的应用方法,提高了信号远距离传输的精度。  相似文献   

5.
在工业控制中,经常用到信号远距离传输,采用电压信号传输,易受干扰,一般要转换成频率信号传输.本文介绍了基于LM331的压/频(V/F)、频/压(F/V)转换的应用方法,提高了信号远距离传输的精度.  相似文献   

6.
赵松年 《科学通报》1989,34(14):1085-1085
声雷达在大气边界层探测中被广泛应用,但由于声波与大气相互作用的复杂性以及强噪声对微弱回波信号的干扰,使得研究声雷达探测方法并改进设计成为当前国际大气声遥感领域中的重要课题。 在我国研制的SWT测风测温声雷达探测系统中,采用PLTF方法提取强噪声背景中随机弱信号的Doppler频偏信号f_d,并采用V-F-BCD变换方法和模块化设计来提高频率分辨力与测风精度。  相似文献   

7.
数字MMDS技术采用无线传输方式来传输信号,克服了以往信号传输中的地形限制,构建MMDS系统,为广大农村用户提供电视服务.  相似文献   

8.
张岩 《科学之友》2008,(9):119-120
数字MMDS技术采用无线传输方式来传输信号,克服了以往信号传输中的地形限制,构建MMDS系统,为广大农村用户提供电视服务。  相似文献   

9.
段路明  郭光灿 《科学通报》1996,41(17):1557-1559
压缩态光场为典型的非经典光场,在极微弱信号的探测和量子非破坏性(QND)测量等方面有重大应用。采用许多非线性光学过程已经在实验上产生压缩态。最近人们又在理论上研究变质量或变频率谐振子产生正交位相压缩态的可能性,并在各种近似下求解这类谐振子的问题。本文将给出产生单模压缩相干态的Hamilton算符一般形式,将其动力学转化为一组耦合方程,并在共振条件下求出方程的解析解,而远离共振时则不能获得可观压缩。因此此结果较一般性地解决了单模压缩态产生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刘一山  黄鑫  郭佩佩  廖学品  石碧 《科学通报》2010,55(18):1839-1845
将皮胶原纤维(CF)与水杨醛反应获得具有席夫碱结构的胶原纤维(Sa-CF), 再进一步与 Fe3+配位结合后制备了基于胶原纤维的雷达吸波材料(Fe-Sa-CF). 采用同轴线传输/反射法和雷达波散射截面(RCS)法测定了在频率为1.0~18.0 GHz范围内的电磁参数和雷达吸波特性. 研究表明, CF的电导率为1.08×10−11 S/cm, 而经化学修饰得到的Fe-Sa-CF的电导率提高到2.86×10−6 S/cm; 同时, 在频率为1.0~18.0 GHz范围内其介电损耗角正切(tan?)也提高, 因此, Fe-Sa-CF为电损耗型吸波材料. Sa-CF(厚度 1.0 mm)在3.0~18.0 GHz范围具有一定的吸波性能, 对雷达波的最大反射损失(RL)为−4.37 dB; Fe-Sa-CF的吸收频带加宽, 在1.0~18.0 GHz范围内均表现出较好的雷达吸波性能, RL最高值为?9.23 dB. 随着Fe-Sa-CF厚度的增加, 对雷达波吸收强度进一步提高, 当厚度为2.0 mm时, 对频率在7.0~18.0 GHz之间的雷达波的RL值达到−15.0~−18.0 dB. 因此, 皮胶原纤维经过化学修饰后可以制成具有厚度薄、密度小、质量轻、吸波频带宽、吸波强度高的新型雷达吸波材料.  相似文献   

11.
光的群速度操控在全光信号处理、光与物质相互作用、超灵敏传感以及时间隐身等诸多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报道利用布里渊激光振荡结构在光纤中实现超光速级联传输,实验证实超光速信号和普通光信号一样可以通过级联或中继来提高信号的时间提前量.实验显示,高斯光脉冲信号在两个单频布里渊激光振荡腔中级联经历了负群速度超光速传输,实现超光速传输距离及时间加快量的有效增加,最终实现了365.8 ns的信号加快.该级联方案为进一步实现长距离大信号加快量的超光速传输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来函照登     
编辑同志: 我的文章《单模光纤传输模的应力旋转》在《自然》杂志4卷6期475~476页发表后,经黄宏嘉教授指出,该文内容有误,即在纵向应力作用下,单模光纤的两个简并模之间没有功率耦合,因而不会引起极化旋转,而只有相位常数的改变。我检查了该文,同意黄教授意见。又,我在写该文以前,曾受到黄教授的启发,他  相似文献   

13.
目标识别是军方很头疼的问题。在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的战机击毁自己的装甲车的事,时有发生。甚至在和平时期,前苏联的战机误击落韩国的波音747民航机,美国军舰用导弹误击落伊朗的空中客民航机,令当事国很难堪。作为对策,各国的战机上都装备了敌我识别器。它的原理是这样的:雷达搜索到目标后,向目标发射出一束编码的电波信号,战机中的敌我识别器接收到信号后,回答一串预先编好的编码信号,雷达屏上  相似文献   

14.
探测飞机的遥感设备,主要有雷达、红外、光学和声波探测系统四种。因此,隐身技术也可分为雷达隐身、红外隐身、可见光隐身和声波隐身四类。由于雷达占60%、红外探测占30%、光学及其它探测器占10%左右,所以飞机隐身的重点在飞机前半部,前半部主要是雷达隐身,后半部主要是红外隐身。一、雷达隐身技术雷达隐身技术,就是通过改变飞机的外形、材  相似文献   

15.
自从第一次玻璃纤维波导作为通信传输介质的建议被正式提出以来,已经历了二十多年的科技更新。随着各项研究工作的蓬勃发展,光纤通信在整个通信业中已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光纤通信产品在科技领域的进一步扩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大电子机构竞相研究的主要目标之一。光缆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它在传输容量、传输速度和传输质量等方面已明显优于铜缆技术,并可望更彻底地被开发。随着工业先进国家对通信系统容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光纤通信产品的应用市场正日趋旺盛,光信号传输技术正迈向一个更  相似文献   

16.
星-机-地雷达遥感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超  郭华东  李林 《科学通报》1996,41(4):377-380
近年来雷达数据的定标已引起广泛关注,雷达数据的反演及分类都直接依赖测量数据的精度,为了提供定量的散射测量值,必须进行外定标.目前常用的定标方法是采用点目标法,但是,采用点目标法定标存在一系列问题.例如,定标用点目标信号与背景比值要足够大,周围地表与定标体间的相干耦合作用也将导致误差.再者,大尺度的定标器制造过程可能出现几何变形.因此,利用分布式目标进行雷达数据定标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本次试验是在航天飞机成象雷达(SIR-C/X-SAR)过顶北京试验区时,进行机载合成孔径雷达(SAR)同步飞行试验,同时,地面进行车载散射计实时测量及地表参数实测,简称星—机—地雷达遥感试验。  相似文献   

17.
宇宙新貌     
去年11月22日由于冷却装置的故障提前两月丧失机能的美、英、澳共同发射的红外天文卫星已在运行中发现了一颗年仅十万龄的新星和太阳系外的行星系。另外,苏联的金星15、16号人造卫星通过厚厚的云层,传输了金星表面的雷达图象,……到处都是前所未见的宇宙新貌。  相似文献   

18.
正官方消息,美国海军最大的驱逐舰Zumwalt已于近期抵达大西洋进行海上试航。该驱逐舰总重1.5万吨,历时4年打造,耗资43亿美元。据设计人员介绍,Zumwalt配备了电力推进装置、新型雷达、声呐和导弹枪支,并作了能减轻雷达特征信号的角度设计。这种特殊的角度设计能让雷达在对其检测时,将其判定为渔船。此外,其穿浪的船型还能使该舰航行时更加顺畅。不过,  相似文献   

19.
刘阳辉  李小永  毕志毅  马龙生 《科学通报》2002,47(23):1784-1786
采用饱和吸收三次谐波检测方法, 在微型NdYVO4倍频激光器调谐范围内, 观测到碘分子超精细结构光谱, 用该光谱信号实现了激光频率的锁定. 锁定误差信号分析表明 微型NdYVO4倍频激光器在532 nm处频率稳定度有可能达到3.0×10-13(1 s积分时间).  相似文献   

20.
<正>"量子雷达"能做什么?美国研究人员通过光子的量子特征原理研制出可探测隐身飞机的技术,通过这项新技术可以探测到各种类型的雷达隐形物体,即便具有优异雷达隐身的飞行器也会在"量子雷达"下显露原形。目前所使用的常规雷达容易受到一系列技术干扰而无法探测目标,如箔条干扰会在雷达上形成虚假的信号,也可用特殊手段使雷达致盲,或者通过改变飞行器外形、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