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切文化都是与价值相联系的,文化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化人”。文化通过何种方式“化人”以及在“化人”的过程中如何体现出“人本性”的问题体现了文化价值的“方向性”和“目的性”。这便是文化价值的“人本”视阈。当下要在“化人”的过程中树立起“人本性”的终极价值指向;在具体可操作性层面上,文化“化人”之现实途径仍然离不开对“物”的依赖。因此,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2.
“生态人”指的是反映在生态法上的人类形象。20世纪中叶以来,生态危机日趋严重,传统的“主客二分”的研究模式不能解决日益紧张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因而有必要确立新的“生态人”模式。与“经济人”、“社会人”相比较起来,生态人是“大我”的人,是“利他”精神向其他物种扩展的人,是“有限理性”人。  相似文献   

3.
科技新知     
第一位可视“数字化虚拟中国人”明年要“出生” 国家“863”计划项目之一“数字化虚拟人”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据悉,第一位“数字化虚拟中国人”“孕育”成功,计划明年问世。 “数字化虚拟人”是“虚拟可视人”、“虚拟物理人”和“虚拟生物人”的统称,其原理是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在计算机上操作  相似文献   

4.
甲骨文“年”,上面是“禾”,下面是“人”,字形像一个人头顶一捆谷物。它的意思是,禾已经成熟,人可以把它们运回家。篆书有整齐化的特点,“年”下部的“人”讹变成了“千”隶书出现后.  相似文献   

5.
软件人的体系结构及其网络平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软件人(SoftMan,SM)”的研究丰富了“人工智能”和“人工生命”的科学内涵,有助于深化“智能管理”、“智能网络”及“多智体”系统的研究开发.提出了基于Agent的“软件人”基本体系结构和“软件人”网络平台的体系结构.最小系统实验表明,“软件人”的通信功能、迁移功能、注册功能已经实现,所提出的体系结构是可行的,能使基于“软件人”的网络应用软件更加自主和智能化.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的发展现和“以物为本”的发展观是截然对立的。“以物为本”的社会发展观实际上是马克思所批判的“人依赖于物”的“物化社会”的意识形态,即“拜物教唯物主义”,其现实危害相当严重。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的灵魂。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观,需要深刻理解马克思关于“人是目的”、“人的本质”及“人的自由”等重要思想,强调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社会主义最高原则,才是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哲学理想。  相似文献   

7.
“天人合一”是李泽厚始终关注的话题,他通过运用“西体”——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和康德主体性哲学,对中国传统思想——“天人合一”进行消解与重构,认为“天人合一”不再是基于农业小生产的“顺天”、“委天数”,“天”不再是主宰与命定的决定者;人不是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人通过实践,实现感性与理性的“积淀”,并运用这一“积淀”去实践于自然,实现人“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从而实现“天人和一”,“杂糅与调试”是李泽厚“天人合一”思想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从历史、现状的角度,通过描述宾阳人三大族群:壮族、“本地人”和“新民人”互动的局面,和其结果形成的对“宾阳人”身份的共同认同,概括出“宾阳人”鲜明独特的人文特征,力求澄清对“宾阳人”的偏见和误解,更好地理解宾阳人。  相似文献   

9.
以培养高素质水下信息战人才为目标,阐述了“人”“机”“环”三要素中“人”和“机”在水下信息战中的含义、作用,重点研究了水下信息战中“环”的含义、作用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在水下信息战任职教育中建立“人一机一环”相耦合教学模式问题进行了思考。结果表明,只有坚持“人-机-环”相耦合的教学模式,方能充分发挥“人”“机”“环”三者的最大综合效能。  相似文献   

10.
张清祥 《凉山大学学报》2001,3(2):126-128,132
“五四”新文学的价值转向:由“非人”的价值取向转向人的价值取向。从“五四”新文学“白话文学”和“人的文学”两个“中心理论”全面考察和剖析,从文言话语模式向白话话语模式转向,实际上在文学本体的表层呈现着“五四”新文学的价值转向;从“载道文学”向“人的文学”转向实质上是在文学本体的深层透射着“五四”新文学的价值转向。  相似文献   

11.
从《论语》中与“人”相连的词“爱”、“事”、“诲”等以及与“民”相连的词“教”、“由”、“使”等这一角度出发,得出“人”与“民”为不同阶级代名词的词语,进而论证“人”的内涵及对“人”所实施的教育的阶级性,“有教无类”也并非一视同仁。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从批判和解放费尔巴哈“抽象的人”出发,扬弃了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条件下“劳动异化的人”,立足于社会关系中从事感性活动的“现实的个人”,深入到作为创造历史的“剧作者”“剧中人”,设想、构建了“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进而使哲学从思辨走向科学,开创了人的研究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3.
过去对“实事求是”的解说 ,都仅仅是从认识论层面理解的 ,缺乏存在论的高度。如果说“实践”是马克思存在论的初始范畴 ,那么“实事求是” ,作为对实践范畴的中国式表述 ,也是人自身的存在论事实。“实事”并不是外在于人的存在的 ,而是人的存在本身 ;因而“是”也并不是那种与人无关的所谓“客观规律” ,而是关于人自己的存在的真理 ;“求”作为对这种存在论真理的追求 ,本身也属于人自己的一种存在论事实  相似文献   

14.
陈伟 《科技咨询导报》2008,(13):185-185
“三人制”篮球赛是大众喜欢的运动方式。本文从“三人制”篮球赛在绍兴的开展状况.高职院校“三人制”篮球赛实验研究,分析了在高职院校开展“三人制”篮球赛的可行性。结果显示,“三人制”篮球运动能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团结协作,积极进取品质,提高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5.
马尔库塞认为,当代工业社会尤其是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单向度”的社会,生活于其中的人是“单向度的人”。形成“单向度的人”的原因是当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政治、思想领域、文化艺术、日常生活都成为“单向度”的时候,甚至连人的本能都成为“单向度”的时候,人只能够束手就擒,成为“单向度的人”。由于无产阶级的自身被同化,“单向度的人”就成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人的无奈的永远的宿命。  相似文献   

16.
康德把审美判断的特征从“质”的契机上界定为“无利害关系的自由愉快”,其用意在于借助审美来抵制人的思想行为受“欲望”所支配,从而使人具有自己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表明审美乃是“作为一个人的人”所不可缺少的一种精神需求。但这一思想从王国维把“美学”介绍到我国的那一天开始,就遭到我国美学界的曲解和误解,以致对“需要”与“欲望”不加区分、把“需要”也当作“欲望”来加以否定,从而造成我国现代美学研究领域的所谓“人生艺术化”而实际上却是与现实人生分离的一种高蹈的理论。由此,在区分“需要”与“欲望”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可以看到美与“作为一个人的人”的生存活动的不可分离性,即美是人的生存的一种不可缺少的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庄子“至人”、“神人”、“圣人”的人格意向,以及“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内在逻辑联系,介绍了庄子“逍遥无待”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8.
孟子“仁政”的核心是“亲民”,“亲民”不仅仅是情感上的,还体现在制度安排上。孟子之所以提出如此之“仁政”,是基于“义”的原则来变革当时的社会制度,以求使社会达到公正、有序。“仁政”的基础是“不忍人之心”,而“不忍人之心”是一种“本源情感”,正是本源情感的“不忍人之心”使孟子的“仁政”成为了可能。也正是因为这些,重新研究“仁政”具有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9.
蔡仪认为,“美是典型”,美在本质上与人无关。这些观点与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有关“美的规律”、“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化自然”等论述是不一致的。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美既要符合“物种的尺度”,也要符合“内在的尺度”即人的尺度。因此,美无法排除人的因素。从这个角度说,“美是典型”这一命题应修改为“美是符合人的尺度的典型”。  相似文献   

20.
素质教育“以人为本” ,好像“人”字由一撇一捺组成一样 ,“人”字的一撇象征无形的上层建筑 ,一捺象征有形的物质载体 ,“○”象征由学校、家庭、社会等因素构成的环境信息。活生生的人和环境信息构成了人的教育密不可分的统一体 ,共同组成了素质教育○人 结构。在素质教育○人 结构目标中 ,道德是灵魂 ,智能是根本 ,体质是基础。在素质教育○人 结构重点中 ,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人”素质教育的两条“腿”。在素质教育○人 结构环境中 ,学校、家庭、社会构成了影响素质教育的环境信息链条 ,无时无刻不对○人 产生着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