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标准水生生物毒性测定方法研究了2,2',4,4'-四溴二苯醚(BDE-47)与高氯酸钠(PER)对斑马鱼的联合急性毒性效应.实验结果表明,BDE-47与PER均属于低毒物质,且两种物质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存在协同的联合作用.通过对复合暴露后鱼体肝脏超氧化歧化酶(SOD)与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分析,结果显示,复合暴露导致斑马鱼肝脏SOD与CAT的活性较单一暴露组显著升高,说明BDE-47与PER在对斑马鱼肝脏氧化应激的诱导方面存在联合效应.  相似文献   

2.
实验探究了四溴二苯醚(BDE-47)与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复合暴露对斑马鱼胚胎的联合发育急性及细胞凋亡.实验设置不同浓度的BDE-47与MWCNTs复合暴露溶液以及两种物质相应的单独暴露溶液.分别考察暴露96 h胚胎的急性发育毒性、96 h幼鱼细胞凋亡.结果表明:BDE-47与MWCNTs共存条件下,与单独BDE-47暴露相比,胚胎/幼鱼的存活率与孵化率显著下降、心率减慢、畸形率显著上升.由此我们可以得出MWCNTs能够加剧BDE-47对斑马鱼胚胎的毒性.  相似文献   

3.
采用沉积物生物毒性测试,分别研究了不同含量Cd和BDE-47污染沉积物对铜锈环棱螺(Bellam ya aeruginosa)肝胰脏热休克蛋白HSP70表达水平的变化,以揭示Cd和BDE-47胁迫与HSP70表达响应的时间/剂量-效应关系,探讨HSP70作为持久性有毒物质对铜锈环棱螺早期伤害生物标志物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受到不同含量Cd和BDE-47加标沉积物胁迫后,铜锈环棱螺肝胰脏HSP70表达均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时间/剂量-效应关系。在Cd短期(0~10d)暴露下,HSP70应激水平随Cd含量的升高而显著升高(p<0.05);在Cd长期(10~21d)暴露下,HSP70应激水平随Cd含量的升高表现为先升后降,低Cd含量(5μg·g-1)暴露下HSP70应激水平随暴露时间的延长而显著上升(p<0.05);中、高Cd含量(25、100μg·g-1)暴露下HSP70应激水平随时间的延长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不同含量BDE-47暴露下HSP70应激水平时间的延长大体上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低、中含量BDE-47(160、640ng·g-1)短期暴露对HSP70应激水平没有影响,而长期(10~21d)暴露后,HSP70应激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比较而言,HSP70对Cd低含量(5μg·g-1)短期(低于10d)暴露显示出较好的敏感性,而对BDE-47低含量(160ng·g-1)短期暴露表现不敏感;低含量Cd和BDE-47长时间(10~21d)暴露下,HSP70均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铜锈环棱螺HSP70对Cd和BDE-47胁迫的响应敏感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沉积物生物毒性测试,分别研究了不同含量Cd和BDE-47污染沉积物对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肝胰脏热休克蛋白HSP70表达水平的变化,以揭示Cd和BDE-47胁迫与HSP70表达响应的时间/剂量-效应关系,探讨HSP70作为持久性有毒物质对铜锈环棱螺早期伤害生物标志物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受到不同含量Cd和BDE-47加标沉积物胁迫后,铜锈环棱螺肝胰脏HSP70表达均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时间/剂量-效应关系。在Cd短期(0~10 d)暴露下,HSP70应激水平随Cd含量的升高而显著升高(p0.05);在Cd长期(10~21 d)暴露下,HSP70应激水平随Cd含量的升高表现为先升后降,低Cd含量(5μg·g-1)暴露下HSP70应激水平随暴露时间的延长而显著上升(p0.05);中、高Cd含量(25、100μg·g-1)暴露下HSP70应激水平随时间的延长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不同含量BDE-47暴露下HSP70应激水平时间的延长大体上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低、中含量BDE-47(160、640 ng·g-1)短期暴露对HSP70应激水平没有影响,而长期(10~21 d)暴露后,HSP70应激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比较而言,HSP70对Cd低含量(5μg·g-1)短期(低于10 d)暴露显示出较好的敏感性,而对BDE-47低含量(160 ng·g-1)短期暴露表现不敏感;低含量Cd和BDE-47长时间(10~21 d)暴露下,HSP70均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微波辐射技术降解典型溴代阻燃剂2,2’,4,4’-四溴联苯醚(BDE-47),以固相微萃取(SPME)结合气相色谱(GC)技术作为分析检测手段,研究了微波技术降解水溶液中BDE-47的影响因素及降解规律,通过自由基猝灭剂实验证明了Fe3+对BDE-47微波降解影响遵循自由基反应机理.对影响BDE-47降解率的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样品浓度、搅拌方式、微波功率等因素进行了考察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60℃、反应时间为120min、充分搅拌的条件下,溶液中BDE-47的降解率可达80%以上.水溶液中不同质量浓度的BDE-47微波降解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Fe3+对BDE-47微波降解具有双重作用,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相似文献   

6.
采用口腔灌胃染毒的方式,研究2,2′,4,4′-四溴联苯醚(BDE-47)对9周龄C57BL/6J雄性小鼠的急性毒效应.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BDE-47处理组.对照组小鼠灌胃玉米油,BDE-47小鼠分别灌胃1 150,1 610,2 254,3 155和4 418mg/kg剂量的BDE-47溶液.记录暴露0~24h的小鼠体质量.采用改进寇氏法检测BDE-47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和95%可信限.结果表明,暴露24h后,小鼠体质量随BDE-47剂量升高而降低;BDE-47对9周龄C57BL/6J雄性小鼠的LD50为2 309mg/kg,LD50的95%可信限为1 912~2 788mg/kg;BDE-47急性毒性的靶器官主要为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及眼.  相似文献   

7.
从细胞毒性、氧化应激以及代谢酶活性等方面,研究2,2′,4,4'-四溴联苯醚(2,2′,4,4'-tetrabromodiphenylether,BDE-47)的两种代谢物5-羟基-四溴联苯醚(5-OH-BDE-47)和5-甲氧基-四溴联苯醚(5-MeO-BDE-47)对人体肝癌细胞HepG2的细胞毒性效应.采用噻唑蓝(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法,检测5-OH-BDE-47和5-MeO-BDE-47染毒后HepG2细胞的生长情况,以及急性染毒后细胞内谷胱甘肽(GSH)含量及细胞内P450酶活性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5-OH-BDE-47和5-MeO-BDE-47均能抑制HepG2细胞生长,降低GSH活性,诱导EROD和PROD活性的增强.  相似文献   

8.
十溴联苯醚(BDE-209)热解过程中容易产生毒性较高的低溴代联苯醚和溴代二噁英,氧化锌对BDE-209的热解过程及热解产物有较大地影响.利用差热-热重(DTA-TG)分析,X线衍射(XRD)分析和GC、GC/MS对热解产物种类以及相对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氧化锌的加入降低了BDE-209热降解反应的活化能,从而降低...  相似文献   

9.
研究鼠李糖脂对苏云金芽孢杆菌J-1降解/吸附水体中BDE-209/Pb的影响及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一定质量浓度范围的鼠李糖脂(20~100 mg/L)能促进BDE-209/Pb复合污染体系中菌J-1对BDE-209的降解和对Pb的吸附;50mg/L的鼠李糖脂可将菌J-1对BDE-209(1 mg/L)的降解率提高38.37%,对Pb(1 mg/L)的吸附率提高16.46%;鼠李糖脂能以单分子或胶束形式与Pb结合,从而缓解菌J-1在降解BDE-209的过程中Pb对菌体的毒性,促进BDE-209的生物降解.高浓度鼠李糖脂对菌J-1降解BDE-209和吸附Pb有抑制作用;当鼠李糖脂质量浓度大于200mg/L时会造成菌体萎缩死亡.  相似文献   

10.
纳米银生物学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纳米银毒理学和生物效应方面的研究进展.通过分析纳米银的理化特性、进入人体途径以及在呼吸道、皮肤和胃肠道暴露途径下纳米银与组织的相互作用,认为在开发应用纳米银产品的同时更应关注可能产生的负面生物效应,并提供完整且符合实际的毒理学评价资料.国内外学者对纳米银细胞毒性的研究结果显示,纳米银可与蛋白质和酶的巯基发生反应,引起细胞线粒体功能损害、膜渗透及细胞形态的凋亡样变化,其毒性机制尚未阐明,可能是由于氧化应激及脂质过氧化介导所致.因此,在加强纳米银毒理学和生物效应研究的同时,应建立评价纳米产品生物安全性的标准方法及评价体系,关注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深入研究纳米银引起的特殊生物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11.
由于石墨烯功能材料具有优异的电子、光学等特性,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光伏电池、航空航天、生物传感、疾病诊断、细菌抑制、抗病毒材料等领域.随着其广泛的研究和应用,石墨烯和氧化石墨烯衍生物开始在空气、水和土壤中出现.这类物质粒径很小,容易进入生物体,与组织、细胞、细胞器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导致组织或细胞的功能紊乱.然而目前关于石墨烯及其衍生物的生物体毒性研究还不多.主要综述了近几年石墨烯和氧化石墨烯衍生物对生物体的影响,分析石墨烯相关材料对生物体作用的毒性机理,阐述其生物危害性,为石墨烯类产业发展所需要防范的环境风险提供基础信息,最后提出了对石墨烯及其衍生物进行定量研究生物毒性的重要性,以及含石墨烯类垃圾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人工制备的生物质炭分别添加到模拟土壤和天然土壤后,对2,2′,4,4′-四溴联苯醚(BDE-47)在土壤中吸附和解吸行为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模拟土壤中添加土重1%的生物质炭后,土壤对BDE-47的吸附能力显著增强,土壤的单点分配系数Kd提高了32%~46%,吸附行为的非线性程度有轻微的增加,非线性指数n值由0.49降低到0.43;1%的生物质炭添加到天然土壤后,土壤对BDE-47的吸附能力和BDE-47的解吸滞后性显著增强,土壤的单点分配系数Kd提高到原土壤的1.44~1.68倍,BDE-47的解吸滞后性指数IH由0~0.17提高到0.32~1.08.生物质炭和土壤的相互作用对BDE-47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的影响可能同时具有抑制作用和促进作用,在低浓度下促进作用占主导,在高浓度下抑制作用占主导.  相似文献   

13.
通过BCR三步逐级提取法、TCLP程序和DTPA及EDTA生物可利用性提取法,对废弃等离子显示屏玻璃中金属锌的环境溶出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废弃PDP玻璃前、后板中Zn的化学形态均以可交换与弱酸溶解态和可还原态为主,前板中可氧化态Zn含量高于残渣态,后板中则残渣态Zn含量高于可氧化态Zn含量。废弃PDP玻璃具有较高的环境浸出毒性,其中,Zn的高浸出毒性主要是由可交换与弱酸溶解态和可还原态决定的,前、后板中这2种形态Zn的浸出量分别占其浸出总量的91.06%和96.79%,而可氧化态和残渣态对其TCLP浸出毒性贡献不大。废弃PDP玻璃中Zn的生物有效提取绝对量较高,其中,后板中Zn的EDTA提取量高达812.17mg/kg,废弃PDP玻璃潜在的生物可利用性非常高。  相似文献   

14.
石河子市大气中多溴联苯醚的含量组成及气粒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石河子市自2008年9月至2009年8月间每周采集大气样品,利用GC-MS分析其中的12种PBDEs,结果显示:石河子市大气中PBDEs的年平均浓度为118±83 pg/m3,低于我国其他较发达城市大气中PBDEs的含量.BDE-209是含量最高的单体,年平均含量占总量的65%,其次是BDE-47和BDE-99,年平均含量分别占总量的9%和7%.气-粒分配的研究结果显示,石河子市大气中PBDEs在气态和颗粒态间的分配并未达到平衡,温度是影响PBDEs在气相与颗粒相间分配的重要因素.比较而言,夏季最为接近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5.
生物扰动对海洋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环境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不同功能类群底栖动物的生物扰动行为,介绍了生物扰动作用下沉积物颗粒迁移、混合的特点,以及由此促进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的释放.生物扰动作用改变了沉积环境理化性质,因此提高了其中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展望中提出在生物扰动作用对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环境行为影响研究中应考虑其生物毒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以温州市牛桥底河为研究对象,对河道疏浚前、中、后水体中理化指标、重金属含量及生物毒性进行跟踪分析.结果表明,牛桥底河底泥疏浚显著降低了水中的CODCr浓度,提高了DO含量和透明度.疏浚工程实施后,水中NH+4-N、TN、TP及重金属含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疏浚不同阶段牛桥底河水样对发光细菌和胚胎的生物毒性先增强后逐渐减弱,总体上,疏浚有助于减轻水样的生物毒性.相关性分析表明水样的生物毒性与TN相关性显著,与重金属相关性不大.  相似文献   

17.
镉对鹌鹑睾丸组织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镉对睾丸组织的毒性及其作用机制,用氯化镉灌胃法研究镉离子对雄性鹌鹑(Coturnix coturnixjaponica)睾丸组织结构、睾酮含量、体重、睾丸系数、睾丸脂质过氧化物(MDA)值、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及睾丸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染镉组鹌鹑的上述各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表明镉对鹌鹑睾丸有明显毒性作用,脂质过氧化作用及其所致的组织损伤和出血性炎症可能是镉对睾丸损害的重要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8.
利用中流量大气采样器采集了校园7个有代表性的室内空气样品,利用GC-ECD和GC/MS测定多溴联苯醚(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PBDEs)的种类和含量.结果表明:在所测样品中,共发现14种PBDEs同类物,其中BDE-17、BDE-28、BDE-47、BDE-99、BDE-100、BDE-153、BDE-190的检出率为100%.∑_(14) PBDEs的质量浓度为78.1~414.0pg/m~3,平均质量浓度为266.6pg/m~3,质量浓度最高的同类物是BDE-100.所测室内空气样品中的PBDEs主要以五溴联苯醚污染物为主,其次为八溴联苯醚污染物.不同类型室内空气中PBDEs浓度差异较大,电器数量、家具数量、装修年份是产生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银纳米颗粒(silver nanoparticles,AgNPs)由于其优越的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制药、化学催化、个人护理等各个领域.在大规模的生产、消费和废弃过程中,大量AgNPs进入环境.研究表明,AgNPs在环境中会发生迁移转化,同时有可能在生物体内蓄积,并产生多种毒性效应,其生态风险不容忽视.作为毒理学研究中广泛使用的模式生物,秀丽隐杆线虫在纳米颗粒生态风险评估中具有独特优势.由此,对环境中AgNPs的来源和转化进行了阐述,同时总结了AgNPs在秀丽隐杆线虫中的累积、分布和毒性效应及内在作用机制,并进一步探讨了影响AgNPs生物累积与毒性效应的主要因素(如AgNPs的大小以及表面修饰、离子强度、天然有机质等),旨在为AgNPs生态风险评估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20.
离子液体作为一类新型绿色介质,近年来发展迅速.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及应用范围的扩大,人们逐渐对离子液体的绿色性产生质疑,于是对其生物毒性及环境风险评价的相关研究屡见报道.文中从动物、植物、微生物及体外培养细胞4个方面对离子液体的生物毒性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并指出该领域的现存问题及今后发展方向,以期为离子液体的生态安全及环境风险评价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