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用分子光谱法研究了α-环糊精(α-CD)与4-(N,N-二甲氨基)苯甲酸(DMABA)、4-(N,N-二甲氨基)苯甲酸乙酯(EDMAB)、4-(N,N-二甲氨基)苯甲酸异戊酯(IADMAB)和4-(N,N-二甲氨基)苯甲酸异辛酯(EHDMAB)分子间的包合作用.比较了α-CD与DMABA、EDMAB、IADMAB和EHDMAB所形成包合物的组成和结合位点,根据主-客体分子的大小和结构探讨了相应的包合机理,具有较短碳链的EDMAB和IADMAB分子是4-(N,N-二甲氨基)端优先进入α-CD空腔, 而对带有疏水性长碳链的EHDMAB分子是柔性的异辛基端优先进入α-CD空腔,因此,α-CD与EDMAB、IADMAB和EHDMAB形成了不同类型的1∶1型主-客体包合物.随着溶液中α-CD浓度的增大,4-(N,N-二甲氨基)苯甲酸酯分子未被包合部分可再结合一个α-CD形成2∶1型的主-客体包合物.  相似文献   

2.
抗生素FR-008是由链霉菌FR-008产生的一种七烯大环内酯类抗真菌抗生素,它以对氨基苯甲酸(PABA)为起始单位,在I型聚酮合酶(PKS)的催化下合成聚酮内酯环.前期生物合成基因簇序列测定发现了可能的对氨基苯甲酸生物合成基因(pabAB),编码4-氨基-4-脱氧-分支酸(ADC)合成酶.通过同框缺失实验获得pabAB发生缺失的基因置换突变株BLQ-1并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进行了验证.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和生物测定证实突变菌株BLQ-1丧失了合成抗生素FR-008的能力.这种产量的丧失可以通过回补克隆的pabAB基因或喂养外源PABA得到回复.实验证明,pabAB负责对氨基苯甲酸的合成,是抗生素FR-008生物合成的必需基因.  相似文献   

3.
以4-溴吡啶盐酸盐和对氨基苯甲酸为原料合成了4-(4-吡啶-4-基-苯甲酰氨基)-苯甲酸(HL). 通过溶剂热法合成得到配合物 [Zn2L2(CO3)(H2O)2]n (1). 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表明:配合物1结晶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结构中存在由Zn(II)离子与碳酸根氧原子形成的无机链,这些ZnO无机链进一步被配体L-中的羧基氧原子和吡啶氮原子连接,形成4-连接66拓扑的三维网络结构. 将配合物1直接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并对其电化学性能做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毛细管电泳同时测定酚类系列化合物的表观离解常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细管电泳提供了一种简单、迅速、精确的pKa值的测定方法,可以适用于很宽的pH范围内.采用电流突跃来标记电渗流,并利用Boltzmann形式的函数进行非线性拟合,同时测定了9种酚类系列化合物的pKa值.9种酚类化合物包括焦儿茶酚、水杨酸、2,3-,2,6-和2,5-二羟基苯甲酸、2-氨基-3-羟基苯甲酸、2-氨基-5-羟基苯甲酸、2-氨基苯酚以及邻氨基苯甲酸,共得到11个pKa值并对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将N,N-二丁基苯胺、对二丁氨基苯甲醛和间二丁氨基苯甲酸甲酯进行缩合反应制备了丁基取代无色结晶紫内酯(LBCVL).然后在碱性条件下氧化LBCVL,制备了丁基取代结晶紫内酯(BCVL),w(BCVL)≈93.80%.并用IR,1H NMR,液质联用LC-MS,元素分析等方法表征最终产物的分子结构.所制备的BCVL在一定浓度的酸碱中可实现可逆变色,经处理过的BCVL在一定温度下可实现可逆变色.与普通结晶紫内酯相比,具有优良的油溶性,解决了普通结晶紫内酯(CVL)在长链脂肪烃中几乎不溶的缺点.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4-氨基苯甲酸(4-aminobenzoic acid)对蘑菇酪氨酸酶单酚酶和二酚酶活力的影响和抑制效应.结果表明,4-氨基苯甲酸对蘑菇酪氨酸酶的单酚酶和二酚酶活性均有抑制作用.导致单酚酶活力和二酚酶活力下降50 0%的抑制剂浓度(IC50)分别为0.35和0.30 mmol/L.4-氨基苯甲酸对单酚酶的迟滞时间有明显的延长效应,1.0 mmol/L可使单酚酶的迟滞时间从30.5 s延长到155.1 s.增加了4.4倍.4-氨基苯甲酸对二酚酶的抑制作用表现为混合型可逆抑制作用,抑制常数(Kl和Ks)分别为0.259和1.46 mmol/L.  相似文献   

7.
对氨基苯甲酸乙酯的制备是典型的有机实验,本文采用一水合硫酸氢钠为绿色催化剂,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酸与醇摩尔比对酯化反应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条件为:一水合硫酸氢钠3.0g,反应时间2.0h,n(对氨基苯甲酸):n(乙醇)=1.0:8.0,产率可达68.3%。  相似文献   

8.
邻氨基苯甲酸荧光猝灭法测定四环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盐酸四环素能够猝灭邻氨基苯甲酸的荧光且荧光猝灭程度与四环素的量成正比,建立了一种测定微量四环素的方法.在pH 9.0的硼砂缓冲溶液中,邻氨基苯甲酸的激发波长λex=321 nm、发射波长λem=405 nm.四环素的吸收波长在枷啪与邻氨基苯甲酸的荧光发射谱重叠,能有效转移邻氨基苯甲酸的荧光能量导致邻氨基苯甲酸荧光的猝灭.四环素的浓度在3.0×10-6~2.0×10-5mol·L-1与荧光猝灭程度成线性关系,方法检出限为7.8×10-7 mol·L-1.该方法可用于片剂中四环素的测定.  相似文献   

9.
以天然长链脂肪酸为原料,经酯化、氨解得到长链脂肪酸烷基醇酰胺,再与环氧氯丙烷反应合成具有环氧活性剂基团的烷基醇酰胺缩水甘油醚,并与盐酸三甲胺作用得到六种含有酰胺、羟丙基的脂肪酰胺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经IR、NMR和元素分析确定了产物结构.  相似文献   

10.
用亚硫酰氯滴入对氨基(或对二甲氨基)苯甲酸与无水乙醇(或酚)的混合物中,使酰化、酯化一次完成,合成了七个对氨基(对二甲氨基)苯甲酸酯类化合物。用PPP方法对包括上述合成产物在内的十个对氨基苯甲酸及其酯进行了计算,得出了与紫外吸收波长和吸收强度有关的参数,并对其表征吸收强度的参数SOSC进行了修正。  相似文献   

11.
对印楝油进行皂化得到了印楝油的总脂肪酸,将总脂肪酸甲酯化得到总脂肪酸甲酯,用GC-MS联用仪测定其中所含高级脂肪酸.结果表明印楝油中含有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等十种高级脂肪酸成分.  相似文献   

12.
酸压中活酸作用距离是评价酸压效果的重要因素。活酸作用距离取决于酸岩反应速度,酸岩反应动力学参数是酸压优化设计基础,这些参数的准确性决定优化设计的可靠性。设计了一种测试动态条件下裂缝中酸液有效传质系数和有效消耗时间的新方法,该方法通过酸蚀裂缝导流驱替实验,测试酸化前后岩板质量变化;基于岩板质量变化计算酸液消耗速度、酸液有效传质系数,再基于裂缝中的酸液量和酸液消耗速度计算酸液有效消耗时间。采用延长马家沟组岩板测试了稠化酸和交联酸的反应动力学参数,交联酸比稠化酸黏度高,有效传质系数比稠化酸低,在使用的实验条件下,稠化酸和交联酸在裂缝中的有效消耗时间分别为20 min和28 min左右。研究为酸压优化设计和酸液体系评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平卧菊三七的脂肪酸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平卧菊三七的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共检测出十四酸、棕榈油酸、软脂酸、十七酸、亚油酸、亚麻酸、硬脂酸、二十酸、二十二酸、二十四酸、二十六酸和二十八酸共12种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含量68.89%,表明平卧菊三七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药材.  相似文献   

14.
 应用酶活测定的方法分析了肌酸激酶在不同浓度的乳酸、丙酮酸中的活性变化.实验结果说明在失活过程中没有蛋白质的聚沉,失活与乳酸浓度、丙酮酸的浓度呈正相关.通过对比实验结果提示,丙酮酸离子、乳酸离子对肌酸激酶没有明显影响,丙酮酸、乳酸是通过其解离状态的H+改变了机体pH值而影响肌酸激酶活性的,作者就丙酮酸、乳酸对肌酸激酶影响及其意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分别测定1、5、10、20、45日龄黄姑鱼仔稚鱼中的氨基酸、游离氨基酸、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黄姑鱼仔稚鱼的氨基酸组型和游离氨基酸组型是不断变化的。必需氨基酸中的精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5种氨基酸占必需氨基酸总量的70%左右。非必需氨基酸中的天冬氨酸、谷氨酸和丙氨酸占非必需氨基酸总量的60%左右。随着仔稚鱼的生长,游离氨基酸含量呈显著降低的趋势。1日龄仔鱼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为12.134 g/100 g;45日龄稚鱼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最低,为1.497 g/100 g。黄姑鱼仔稚鱼的主要脂肪酸为:16:0、18:0、16:1、18:1和DHA。各日龄黄姑鱼仔稚鱼体脂肪酸含量差异较大,但仔稚鱼的必需脂肪酸DHA、EPA和ARA始终保持较高的含量。  相似文献   

16.
乙二醛阳极氧化制乙醛酸过程的化学分析方法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乙二醛阳极氧化制乙醛酸的电解液可用简便的化学分析法测定,其中草酸的定量可用钙盐沉淀后用高锰酸钾法测定;乙二醛的定量用坎屁查罗反应后用标准酸测定;醛总量用亚硫酸纳法测定,乙醛酸的定量用醛总量减乙二醛的量。  相似文献   

17.
用目视变温法研究了萘-月桂酸,萘-肉豆蔻酸,萘-棕榈酸二元系的固液平衡,三个二元系均为低共熔型,低共熔点分别为:35度,77.1%(wt)月桂酸,44度,73.9%(wt)肉豆蔻酸,52度 ,67.9%(wt)棕榈酸。  相似文献   

18.
三辛胺对羧酸的络合萃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络合萃取法对于极性有机物稀溶液分离具有高效性和高选择性。用体积分数为20%三辛胺+30%正辛醇+50%煤油混合溶剂对乙酸、乙二酸、丁酸、丁二酸、戊酸、己酸、己二酸、苹果酸,酒石酸和2-溴了酸稀溶液进行了系统的萃取相平衡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混合溶剂对有机羧酸稀溶液具有相当高的分配系数D。探讨了胺类萃取剂萃取有机羧酸的过程机理。  相似文献   

19.
酸液在酸压裂缝内流动时,有少数较大的岩石孔隙或天然裂缝首先受到过量酸液的溶蚀而迅速增长形成蚓孔,使滤失主要在蚓孔内发生。因此研究天然裂缝性油藏酸液滤失,必须考虑酸蚀蚓孔的影响。基于裂缝性油藏酸压中酸液的流动反应特性,建立了酸蚀蚓孔的增长模型、酸液在蚓孔内流动反应模型和滤失的酸液在地层中流动模型,提出了便于现场应用的裂缝性油藏酸压滤失计算方法;就影响蚓孔增长及滤失的裂缝净压力、蚓孔密度和酸液粘度等因素进行了实例计算分析,对于现场酸压施工中有效控制酸液的滤失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酸适应乳酸菌的筛选及其酸适应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4株包括双歧杆菌、植物乳杆菌、乳酸乳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在内的4类乳酸菌酸耐受力进行评价,结果发现除4株保加利亚乳杆菌有较强的酸耐受力外,其余20株均为酸敏感菌株。将这20株酸敏感菌株酸适应(pH 4.5,1h)后,有13株菌的酸耐受力得到提高。其中,乳酸乳球菌KLDS4.0312酸适应能力最强,酸适应后其酸耐受力可提高7542倍。确定了乳酸乳球菌KLDS4.0312最佳酸适应条件为pH 4.5,30min,且稳定期的菌体酸适应后,酸耐受力仅能提高27倍,酸适应能力明显低于对数期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