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西施舌生物学及人工育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施舌是一种双壳类软体动物,经济价值很高.本文对西施舌生活史、摄食代谢、同工酶、凝集素、染色体核型、基因组DNA提取、16SrRNA、保护区和生态条件影响的研究现状,以及人工育苗中诱导催产、幼虫培育、变态附着等加以综述,提出西施舌规模化培育大规格苗种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关于我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西施,历来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一说历史上本无此人,而《辞源》、《辞海》以及《汉语大词典》均认定有此人。不过西施却有两种不同的结局:一为吴亡后西施归范蠡,从游五湖而去;一说西施助越灭吴后,被越人沉于水而惨死。经查阅各辞典上所举证据,前一说法实为无稽之谈。至于越沉西施于水之事,却在《墨子·亲士第一》中得到证实,更在《东周列国志》中得到合情合理的演绎。  相似文献   

3.
英汉隐喻翻译中的同化与异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隐喻理论认为人类的语言和思维都具有隐喻的特点,翻译的同化与异化是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本文从直译、意译、将一种文化中的形象比喻转化为目标语中相对应的已有的形象比喻、采取直译并附带解释或注释的形式以及用汉语的对句结构来翻译英语中的隐喻等几种不同的方式来探讨隐喻翻译的同化与异化问题。  相似文献   

4.
华飞 《咸宁学院学报》2008,28(5):102-103
明代梁辰鱼的《浣纱记》塑造了众多鲜明的人物形象,主要通过西施、范蠡的悲欢离合,串演一段吴越春秋历史兴亡故事。本文将主要围绕西施、范蠢,对剧中人物塑造、情节展开进行思考,发掘作品的内在意蕴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5.
从接受美学和阅读实践的层面上看。文学文本是一个开放的阐释对象。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解读具有极大的自由,呈现出不同的个性,但对文本的理解与阐释又不是随心所欲的发挥,而应该从文本出发,透过文本的语言、形象和结构来解读其蕴涵。  相似文献   

6.
祝业  王伯秋  马明慧  张蜀平 《科技信息》2009,(33):I0363-I0363,I0371
时代对图书馆服务形象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本文从提高图书馆馆员整体素质角度来论述塑造图书馆服务形象。  相似文献   

7.
百年来,美国影视作品中的华人形象从勤劳但地位卑微、聪明但品质低下等负面形象逐步走向多元化,其中还出现了一些正面形象。这篇论文侧重对这些形象进行分析与梳理,同时论述了这些变化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自从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句问世以后,众口流传,美女西施就和西湖结下了不解之缘,以至人们艳称西湖为西子湖。这是西湖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的绝妙结合,使西湖的美景更为生动形象、绰约多姿了。  相似文献   

9.
西施舌稚贝对3种微藻选择性及摄食率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西施舌稚贝的摄食率及藻类选择性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西施舌稚贝对直径11.2 μm四爿藻具有较高的选择性,而对云霄微型藻和牟氏角毛藻的摄食率均偏低.西施舌稚贝对四爿藻的摄食率在第5 h时达到最高值(174.928×10-5mg·h-1).当西施舌稚贝分别摄食3种藻类时,在适宜的藻类密度范围内,摄食率均随着藻类密度的增大而迅速增加,当藻类密度达到一定值后,摄食率呈下降趋势.西施舌稚贝摄食率与藻类密度之间关系适用二次多项式表示.  相似文献   

10.
张霞 《皖西学院学报》2006,22(4):109-112
本文旨从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中“取效行为”出发,着眼于日常语言现象,针对三种不同形态的受话者对言语行为产生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重点分析了较常见的第一种受话者形态,而提出语言是人的第二形象。说话者应根据不同的受话者这个角度来提高自己的语言交际能力,通过语言来传达说话者的思想,情感,修养以及学识等,以完善自己的言语行为,顺利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与沟通。  相似文献   

11.
以西安为例,客源以留学生为主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城市形象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影响.主要结论是:①留学生对西安城市形象的感知是积极正面的,其中对西安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感知最好,对"噪声污染低"的感知最差;②留学生对西安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感知也是积极正面的,其中对西安是"安全"的旅游目的地的感知最好,普遍认为西安的"旅游景点值得游览","古建筑有吸引力";③城市形象对旅游目的地形象具有显著影响,但不同的城市形象因子对目的地形象因子的影响显著性水平不同.本研究首次对城市形象和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丰富了城市形象和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2.
《全宋诗》第69册《林景熙·三》据清戴第元《唐宋诗本》卷六二辑录佚诗一首,题《知宗柑诗用韵颇险,予既知之,复取所未用之韵,续赋一首三十韵》,实误。此为宋王十朋诗,见《梅溪集》后集卷十九,应加订正。  相似文献   

13.
在探究刘熙《释名》中学术观点的基础上,对刘熙的语言观予以了积极的评价。认为刘熙的“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的学术观点与苟子的“约定俗成”论并无本质上的对立,只是对语词的不同发展阶段所作出的客观认识。  相似文献   

14.
《全唐诗》所收许浑诗《颍州从事西湖亭燕饯》是研究许浑早年行迹的重要依据。而《夹注名贤十抄诗》与《文苑英华》所收此诗题目“颍州”作“颍川”,结合诗文中关于许州西湖和许浑早年行迹的记载,可以断定《全唐诗》所收此诗颍州应是颍川的讹误。  相似文献   

15.
淳熙十五年,陈亮邀朱熹到信州铅山辛弃疾处相会,但朱熹爽约了。爽约的原因,在于陈亮邀会的目的是极论政事,但陈亮的观点是事功派,此时辛弃疾的观点与陈亮相近。而朱熹此前已与陈亮作了"义利王霸"之辩,因此没有兴趣与陈亮作"铅山之辩"。但是之后朱熹一直通过各种方式对辛弃疾进行理学渗透,辛弃疾也终于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朱熹的"克己复礼"的观念。  相似文献   

16.
西安城市形象的世界传播研究是西安构建国际化大都市过程中的重要课题。目前,西安市形象的世界传播现状急需改进。要准确、合理定位向世界传播的西安城市形象,并选择合适的传播途径,可制作西安城市形象广告,在对外汉语教育当中传播西安人文特色,在影视剧制作、公共设施等方面突出西安城市特色。  相似文献   

17.
从二程洛学到朱熹闽学、从二程理学到朱熹理学,有一个传承发展过程。在程门弟子中,福建人杨时、罗从彦是闽学的开创者,也是二程洛学和理学思想的传承者,他们全面继承二程的理学思想,但无大发展。到了李侗,除了继承师说之外,又有新的发展。他把程颐的理本论和周敦颐的太极论糅合起来,用理深化了太极。朱熹是闽学的集大成者,又是二程洛学的发扬光大者。他系统化了程颐的理本论,完善了理在气先论,发展了格物致知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程朱理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论儒学义利之辨及其当代启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儒学的义利之辨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关系重大。所谓叶适“功利之说”实出于后人的误解,叶适、朱熹的分歧在于:叶适强调义利的统一,朱熹强调义利的冲突,而朱叶所据以争辩的董仲舒的名言“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系班固改作,班固的贬利观念是从反面受荀况、韩非影响。孟子“何必日利”,孔子“罕言利”自有深意,但孔子将义,利割裂,导致后世的中国社会向“义”与“利”绝对的两极分化。当代社会讲义不计利或讲利不重义这两种倾向都是值得反省的,问题最终归结为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副词一直是汉语词类研究中引起争议和存在问题最多的一类。本文以《史记》副词"相"为研究对象,运用共时描写与历时比较、统计与分析相结合的科学方法,试图通过该书中"相"字的考释来说明西汉汉语发展变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20.
从宋代义利之辩谈起,叙述叶适对朱熹“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批评。兼及南宋温州商业社会产生了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的功利学说和重商思想,永嘉学派的功利学说及其重商思想对温州社会的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