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A grid-by-grid counting of interdecadal trend turning (ITT) of annual mean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SAT) and total precipitation at 67,359 terrestrial grids in the period 1951–2002 is presented. An analysis of the last ITTs of SAT and total precipitation in the period, in the context of both occurrence time and linear trends after the breakpoint, indicates that a warming trend has become highly significant across most of the world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 Most terrestrial grids have recorded an ITT of total precipitation in either the 1970s or 1980s, and 45.7% of the terrestrial grids in the study have seen a decreasing trend in total annual precipitation after the breakpoint, with the remaining 54.3% having experienced an increasing trend. Basically, global terrestrial regions have experienced either an increasingly warm and dry climate or an increasingly warm and wet climate. An analysis of ITT of regional mean SAT and total precipitation in 22 regions shows the northern American continen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warm and dry after the last inter-decadal breakpoint. Meanwhile, the African continen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warm and wet, with both Europe and most of Asia having the same trend. Southern South America and the west of Australia have experienced an opposite trend in climate, becoming increasingly cold and wet. 相似文献
2.
近50年来吉林省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利用近50年来吉林省20个气象站1953—2001年的气温及降水观测数据,采用DB16正交小波分析、非参数统计检验Mann-kendall法对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50年来,吉林省气温存在明显的增温趋势,降水呈现减少趋势;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气温、降水的变化趋势存在差异,尺度越大趋势性反应的越明显;气温、降水的年季变化趋势在空间分布上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3.
运用相关分析和滑动相关方法,分析了江淮流域5个代表站1903-2000年梅雨期雨量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太平洋海温的相关关系及年代际差异.结果表明,江淮地区梅雨期雨量在近百年来存在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通过分析梅雨期雨量与太平洋海温的年代际相关特征发现,江淮流域梅雨期雨量与前期及同期太平洋海温关系密切,前一年冬季及梅雨期东北太平洋海温与江淮流域梅雨期雨量负相关,在热带东太平洋的Nino1 2区两者正相关显著,同年春季西太平洋部分海域海温与江淮流域梅雨期雨量正相关.从年际相关分析发现,前一年冬季太平洋海温与梅雨期雨量正相关,同年春季以及梅雨期两者相关不明显.通过分析年代际差异发现,江淮流域梅雨期雨量与前期及同期热带太平洋关键区海温的21a滑动相关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差异,这种差异与海温的21a滑动平均的年代际冷暖背景关系密切,热带太平洋海温关键区前一年冬季冷海温背景下,梅雨期雨量同海温正相关显著,同年春季暖海温背景下,两者之间负相关显著,而江淮流域梅雨期雨量同中国近海海温之间(从冬季到梅雨期)维持显著的正相关,与该区海温冷暖背景的关系则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全球治理议题牵动全局,左右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各国都在握紧全球治理的旗帜为其所用。全球治理的特点和趋势是:大国峰会机制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平台,全球公民社会参与活跃,传统西方主导权受到冲击,二十国集团将发挥基础性作用,"中国因素"将会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5.
干切削过程中切削力和切削温度的数值模拟及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峰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10,31(1)
建立了基于拉格朗日增量法的切削有限元模拟模型并分析了正交干切削6061-T6过程中切削力以及切削温度的变化.工件材料的流动应力看成是应力、应变以及温度的函数.模拟过程从刀具切入工件开始直到达到稳态.计算结果包括切屑形态,以及应变、应力、应变速度和温度的分布.同样条件下的多组切削试验用于验证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6.
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温异常与中国东部降水异常的统计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海洋现象对世界气候的影响非常大,我国东部地处太平洋西岸,降水明显受其影响.本文从1950~1999年50年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温距平资料入手,得出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50年的表现特征.然后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了太平洋海温异常与中国东部降水异常的统计关系.并因此得到El Nino年华北显著偏旱,淮河流域El Nino年出现涝灾的概率达到50%,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在El Nino年和La Nina年的旱涝年数相差不大,华南在El Nino年出现的旱年数占全部旱年的50%等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黑河流域中、西部水系近50年来气温 降水 径流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方法统计分析黑河流域中、西部水系气温、降水及出山径流序列变化特征,并初步讨论了降水、径流发生变化的可能原因.黑河流域中、西部水系气温在20世纪60-70年代总体表现为下降趋势,80年代气温开始波动升高,气温显著升高则主要发生在2000年以来.研究区山区年降水量大于平原的,各站年降水量均呈现平、枯、丰交替的特点,总体上呈微弱增加趋势,增幅不显著.出山径流量在年代尺度上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洪水和丰乐两条河流的年出山径流量存在突变点,位于1960前后.2000年前后,三河径流量微弱上扬后,继续开始减少趋势,讨赖河稍迟于其余2条较小的河流. 相似文献
8.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2):239-243
以1951—2014年淮河流域29个站点月均温为研究对象,运用Se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距平、累积距平及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均温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51—2014年,年和四季均温具有升高趋势,年、春、秋和冬季升温趋势较显著,夏季升温趋势不显著,响应了全球变暖大背景.(2)20世纪90年代中期,年、春和秋季均温发生暖化突变,20世纪80年代中期冬季均温发生暖化突变,1960年夏季均温发生降温突变.(3)空间上,流域内自南向北年均温逐渐降低,且各地具有暖化趋势.(4)受海洋影响,山东省和江苏省东部(沿海地区)春季和夏季均温低于流域内同纬度内陆地区,秋季和冬季均温高于流域内同纬度内陆地区.(5)山东省东部和江苏省年均温升高与年降水量显著减少有关,郑州和开封等地区年和四季均温升高与人类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9.
文章介绍了一种气压和温度自检定系统,用于检定空盒气压表和空盒气压计等气象仪表。系统采用PID控制方式对气压和温度两个变量进行多点控制,应用表明整个系统控制稳定,控制精度高,且在测点变化时具有良好的跟踪性能,能在短时间内消除静差。系统参数和控制参数可调整,整个检定过程可以自动进行;检定记录可以自动报表,合格仪表可以打印检定证书。 相似文献
10.
1980-2010年华北地区极端高温天气气候事件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80-2010年共31年NCEP再分析资料和华北地区地面台站资料,采用百分位阈值法研究了华北地区夏季极端高温天气事件的时空特征,并对其环流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0-2010年华北地区极端高温日数和极端高温事件发生时的日平均、最高温度都有明显的增加趋势,其中极端高温日数的增加趋势尤为显著,线性趋势系数达到0.261,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空间分布上,近10年华北地区的极端高温日数显著增加,并且北部地区增加大于南部,极端高温多发区由20世纪80年代的"南多北少"向目前的"北多南少"分布态势转变;合成分析的结果表明,在华北地区极端高温日数偏多年,副高势力较强,且西伸脊点偏西,中高纬度地区为两高一低型,造成华北地区极端高温日数偏多的大气环流系统是其中偏东的深厚大陆高压,此系统强度大且在对流层低层势力尤为强盛,位势高度异常在850 h Pa上超过5 gpm. 相似文献
11.
以青藏高原东缘西藏沙棘(Hippophae tibetana Schlecht)为对象,从区域尺度沿环境梯度采样分析共19个样地的西藏沙棘叶长、叶宽、叶面积、长宽比及相关的环境因子(生长季月均降水、生长季月均温度),探究其叶片性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西藏沙棘叶长为13.66~31.48mm;叶宽为2.42~5.24 mm;叶面积为24.44~119.26mm2;长宽比为3.78~8.67.西藏沙棘叶长、叶宽和叶面积与生长季月均降水均极显著正相关,与生长季月均温度显著负相关;叶长宽比与生长季月均降水和月均温度都极显著正相关.此外,从研究区内叶片性状与生长季月平均降水和温度的相关性系数大小可以看出,西藏沙棘在生长阶段其叶片性状对降水的响应要明显强于对温度的响应,降水影响着西藏沙棘叶片性状的格局.初步推断在青藏高原快速隆升过程中,西藏沙棘对环境的选择受降水作用强于温度. 相似文献
12.
温度作用对混凝土箱梁的作用效应较大,通过一些措施降低混凝土箱梁的温度作用,将对混凝土箱梁的受力十分有益。此外,混凝土箱梁内部的空气对结构耐久性也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以此为基础简要探讨其作用的降低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双温双控冷库在果品入库期库温与霜温的动态变化,以lOt双温双控冷库为试验库,分别在果品进入冷库前、果品入库期和入库1d后的3段时间内,利用热电偶和数据采集系统监测并分析了库温和霜温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双温双控冷库在果品入库期,库温升高,改变了原来稳定的状态,周期用时延长且由3个阶段变为2个阶段,耗能增加;在制冷阶段,出现先降温后升温的现象,霜温最低值达到仪表设定的下限-10.0℃,此时段冷库由霜温控制;双温双控冷库在果品入库阶段能及时化霜,避免制冷效率大幅下降.入库1d后,库温恢复稳定,但周期用时增加.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青海湖流域1961-2010年近50年来的气温和降水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青海湖流域气温呈明显的增加趋势,线性增温率最大达到0.40℃/10a;存在较为明显的4次增温期,特别是最近一次增温期,持续时间长,最大增幅达0.1℃/a.降水量虽然没有明显的增加趋势,但存在三次明显的增多期,最大降水量出现在1988-1989年间.在季节变化上,气温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尤其以冬季和秋季增温趋势最明显;降水的季节增幅不明显,降水主要集中夏季,夏季多年平均降水量为239.30mm,占全年降水量的65%左右.近50年气温、降水变化特征表明青海湖流域目前正处于增温增湿阶段. 相似文献
15.
利用2010年1-6月甘肃省榆中站(52983)逐日的探空资料和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的地基微波辐射计反演资料,对榆中所在的半干旱地区大气的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比探空资料,讨论了微波辐射计的探测性能和反演效果,并对2013年1-3月微波辐射计反演的温度进行了偏差订正.结果表明微波辐射计反演资料与探空资料反映的温湿垂直分布趋势基本一致,温度的拟合效果优于相对湿度.近地层反演效果较好,温度的相关系数大于0.90,相对湿度的相关系数大于0.80,均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0.01的相关性检验.距地2~7km之间,微波辐射计反演的温度小于探空观测值,相对湿度大于探空观测值.温度订正效果显著,但仍存在一定的偏差.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人体热舒适与辐射换热之间的关系,对具有不同外围护结构房间的热舒适进行了分析比较.指出我国现行规范对于室内采暖设计温度的规定偏低,不能满足人体热舒适要求;同时指出室内采暖空调设计温度应考虑外围护结构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分析结果为室内采暖参数的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北方农牧交错带东段是生态脆弱区,以雨养农业为主,作物产量受气候影响波动大.利用5个气象站近半个世纪的逐日气温与降水资料,使用墨西哥帽函数(MHF)小波、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统计方法,研究了生长季内气候变化及温水组合规律.结果表明:≥10℃积温和生长季降水的振荡周期基本吻合,暖干与冷湿气候交替出现.生长季≥10℃积温的上升趋势达到显著水平(P<0.05),增加幅度为每10年72℃;降水的下降趋势不显著(P>0.05),全年降水和生长季降水变化为每10年-17.2 mm和-13.7 mm.≥10℃的初终日有明显的提前和滞后性.≥10℃积温充足,生长季降水占全年的88%.生长季降水分配极不均衡,雨热配合较好. 相似文献
18.
张通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11,(4)
分析大型桥梁施工期间温度对主梁线形的影响.以主梁悬臂施工中的某大桥为工程依托,进行温度场实验.同步测量箱梁多点的温度和主梁各测点的挠度,将温度场实验总结出的箱梁的温度梯度作用于T构的主梁,将挠度的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比较.发现理论计算中T构两侧对称测点的挠度基本相等,而实际测量中则出现了不对称下挠.温度梯度会使悬臂施工中的主梁产生较大的挠度,临时支墩温度场会引起T构两侧悬臂的不对称下挠. 相似文献
19.
在叙述了作者的试验工作以后,本文主要讨论了影响石油基光缆填充膏性能的各种因素,如基料、粘度指数改进剂、增稠剂等各组分以及生产工艺如温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Air temperature and relative humidity have been the main parameters of meteorology study.In the past data could be obtained from in-situ observations,but the observations are local and sparse,especially over ocean.Now we can get them from satellites,yet it is hard to estimate them from satellites directly so far.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 method to retrieve monthly averaged sea air temperature(SAT) and relative humidity(RH) near sea surface from satellite data with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ANN).Compared with the observations in Pacific and Atlantic,the root mean square(RMS)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estimated SAT and the observations are about 0.911 and0.99,respectively.The RMS and the correlation of RH are about 3.73%and 0.65,respectively.Compared with the multiple regression mediod,the ANN methodology is more powerful in building nonlinear relations in this research.Thus the global monthly average SAT and RH are retrieved from the fixed ANN network from July 1987 to May 2004.In general the annual average SAT shows the increasing trend in recent 18 years.The abnormality of SAT is decomposed with the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The leading three EOFs could explain 84%of the total variation.EOF1(76.1%) presents the seasonal change of the SAT abnormality.EOF2(4.6%) is mainly related with ENSO.EOF3(3.3%) shows some new interesting phenomena appearing in the three main currents in Pacific,Atlantic and Indian Ocea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