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全球变暖是目前最为重大全球变化事件,全球变暖的未来趋势是关注的焦点之一,过去全球变化的研究,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提供了背景资料.采用中国全新世百年分辨率气温集成序列,利用傅立叶分析技术进行周期分析,并结合全新世环境记录的研究结果,以6000a、4000a、3000a、2400a、1200a、1091a、1000a、923a和706a做为自然变率的谐波准周期,对集成序列进行拟合,结果表明:拟合序列与集成气温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能较好的拟合全新世百年尺度冷暖变率,对集成序列的方差解释量达到81%.并利用周期外延的方法预测了未来百年尺度的气温自然变率,未来500年气温将呈现下降趋势,在2300~2400AD气温较现代低1℃左右.太阳因素与全新世气候的周期性变化关系显著,但太阳驱动气候变化的模式复杂,在千-百年尺度利用太阳活动来预测未来气温具有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2.
贝叶斯预测模型在气温变化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贝叶斯预测模型是运用贝叶斯统计方法进行的一种预测,贝叶斯统计不同于一般统计方法,其不仅利用模型信息和数据信息,而且充分利用了样品的先验信息。根据贝叶斯预测模型的特点,介绍了几个贝叶斯预测模型的预测过程和计算步骤,并对南宁地区自1970年以来19年间的气温变化进行了预测。根据计算结果,分析了不同贝叶斯预测模型的预测特点,并给出了几点结论。  相似文献   

3.
贝叶斯预测模型是运用贝叶斯统计方法进行的一种预测,贝叶斯统计不同于一般统计方法,其不仅利用模型信息和数据信息,而且充分利用了样品的先验信息.根据贝叶斯预测模型的特点,介绍了几个贝叶斯预测模型的预测过程和计算步骤,并对南宁地区自1970年以来19年间的气温变化进行了预测.根据计算结果,分析了不同贝叶斯预测模型的预测特点,并给出了几点结论.  相似文献   

4.
全新世几个特征时期的中国气温   总被引:78,自引:1,他引:78  
总结分析了近万年以来中国气候变化的4个典型时期(大暖期、中世纪暖期、小冰期及现代暖期)的气候特征.大暖期出现于8.5~3.0kaBP,最暖在5.5~6.0Ka及7.0kaBP前后,气温比近百年平均高2°C以上.公元9世纪后半叶到13世纪末,中国东部气候偏暖,50年平均气温的一些极大值与近百年(19世纪80年代~20世纪》年代)相当或略偏高.但其中12世纪较寒冷.中国西部则除9世纪后半叶较暖外无类似东部的暖期.近千年来中国有5个冷期;在12世纪前半叶,14世纪前半叶,15世纪后半叶到16世纪前半叶,17世纪及19世纪.其中后3个冷期可以认为是中国小冰期的3个冷期.年平均气温的10年平均距平最低在-1.0°C以下,30~50年平均在-0.5"12以下.20世纪是近12个世纪中最暖的一个世纪,比近1 200年平均气温高0.5°C以上.近百年来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是最暖的时期,但从年平均来看1998年平均气温距平(对1961~1990年30年平均)达到1.38°C,是1880年以来最暖的一年.  相似文献   

5.
全新世东亚季风变化的百年尺度周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位于东海内陆架闽浙沿岸泥质沉积区中部的PC-6孔进行了AMS14C年龄测试和粒度分析,综合该孔的岩性、颜色、沉积构造以及沉积物垂向上的叠加方式等特征,将该孔以450cm和540cm为界分为3段,其中上段(450cm以上)以灰褐色、灰色粘土质粉砂为主,岩性较均一,测年表明其形成于近7.64ka以来,此期间海平面变化只有约3 ̄4m,对应的沉积动力条件与沉积环境应该与现今基本一致,为海侵结束后高海平面以来主要受沿岸流控制的浅海沉积。通过计算PC-6孔450cm以上225个样品陆源碎屑组分中每个粒级组分标准偏差随粒级组分的变化,分离出对沉积环境敏感的粒级约为6μm和56μm,2个粒度组分的分界线约在28μm。细粒组分(<28μm)为东海冬季沿岸流携带悬浮体所沉积,而>28μm粗粒组分对应的沉积动力条件为波浪。本文采用28μm以下的细粒级组分的平均粒径作为替代指标,来揭示东亚冬季风的变化周期。使用功率谱分析软件REDFIT35对<28μm组分的平均粒径进行分析,PC-6孔揭示出70 ̄72、78、89、102、112、123、154a等百年尺度的强周期信号。与世界其它地区进行综合对比分析表明,全新世东亚季风的变化在百年尺度以Gleissberg周期和约70a的周期为主,且它们都是太阳辐射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根据灰色系统理论,选取阿克苏地区10个气象站近45年年平均气温资料,通过对资料长度及资料本身预处理,用GM(1,1)方法进行建模和预测,与实际值比较后得出:采用5年原数据建立模型进行预测相对误差最小,后验差检验结果为c=0.36,P〉0.80,表示模型预测精度为合格,可用于对气温进行预测,预测结果显示今后5年阿克苏地区年平均气温逐渐升高,到2010年可能达到11.15℃。将预测值与气温变化倾向率和突变分析的结果进行比较发现:近45年来阿克苏地区年平均气温变化倾向率为0.19℃/10年,并能通过0.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增温趋势明显;用Mann-kedall法对阿克苏地区进行突变检验的结果显示,年平均气温在1992发生突变,之后年平均气温逐渐升高。即预测值显示的趋势与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求得的变化倾向率和突变分析的结果一致,说明灰色系统的预测值能够准确的反映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7.
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季风区气温与降水变化及其时空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国东部季风区20个测站1960-2012年气温和降水量的月值数据,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季风区各区域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突变现象和周期特征.结果表明1960-2012年季风区各区域均有增温趋势,在20世纪90年代发生突变,东北地区发生突变要早于其他地区,北方地区的增温幅度大于南方,存在4年左右周期,8~16年的准周期,气温的高频变化周期在内陆地区表现更为明显;年降水量在53年里处于波动状态,四川盆地、华北地区和季风区西北部地区降水有减少趋势,长江流域下游降水有增加趋势,其他地区没有明显变化趋势,存在2~4年周期、8~16年左右准周期,降水的低频变化周期在近海地区表现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陈健  刘明波 《科技资讯》2009,(34):109-110
本文采用基于温度准则的外推方法,探讨了考虑气温影响的短期负荷预测方法。选取广州地区两个典型负荷日进行模拟预测,预测结果与实际数据对比验证了预测方法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基于小波的三江源年径流变化的周期性分析及趋势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三江源径流演变规律,用小波分析方法对三江源唐乃亥、直门达、香达站52年(1956-2007)径流时间序列变化进行了多尺度周期性分析.每个站都有各自的径流丰枯变化周期,三个站作为组成三江源的整体又有共同的周期变化特性.从小波变换时频分布图中得出以下结论:唐乃亥站表现为23年、18年、8年、4年尺度周期变化,直门达站为23年、17年、9年、7年尺度周期变化,香达站为23年、16年、8年尺度周期变化.经小波方差图对主要周期的检验,证明前述结论是正确的.可以看出,三个站表现出了23年的共同周期,同时具有唐乃亥站18年、直门达站17年、香达站16年的近似周期,并且唐乃亥站和香达站有8年的共同周期(直门达站为9年).1956-2007年间,直门达9年尺度下径流变化趋势与香达8年尺度下径流变化趋势非常相似.研究还表明,三个站径流表现出了一致的变化趋势,即2007年以后一段时间内径流还将处于偏丰期,一般持续到2009年,2010-2014年径流将处于偏枯阶段.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面气温和降水变化未来情景的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加拿大CCCM a模式,对中国地面气温和降水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①CCCm a模式能较好地模拟中国区域地面气温的空间分布特征;②从A2和B2情景的预估结果来看,地面气温的增加在空间分布上是不均匀的,大体的情形是内陆增温大于海洋,北方增温大于南方。降水量总的变化趋势也是不断增加的,降水量的增加主要青海西藏一带,华南地区在21世纪末期降水量会有所减少;③模拟结果还表明,未来中国区域的地面温度是持续增加的,即使从1990年开始采用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其后的增温趋势依然很明显,直到21世纪中期,才能明显的看出采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对缓解增温趋势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三角洲南翼 PJ孔揭示的全新世突变气候事件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新世存在周期性气候突变事件已被多项研究证实,但有关于这些突变气候事件的驱动因子一直存在争议。本项研究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南翼PJ钻孔沉积物研究,反演区域全新世期间多次气候突变事件,几次明显的突变事件在500,1900,2900,3800,4500,5800,6800,7800,8500 cal yr BP左右,这些突变气候事件与全球其它地区的研究成果有很好的对比性。本文认为这些突变气候事件在全球范围内都有明显表现,可能是由于全球性气候因子的周期性变化所致,而非局地气候因子引起。  相似文献   

12.
超声测温比传统的测温方法快速,精确,测温范围广,尤其可以在高温和恶劣的环境中进行测量。本文将蓝宝石作为超声温度传感器的敏感元件,针对超声探头、敏感元件尺寸及区截进行研究,初步设计出蓝宝石超声温度传感器模型,并用钨铼热电偶在高温炉中进行标定,得到蓝宝石超声温度传感器声速随温度的变化曲线。为超声温度传感器在高温环境中的测量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硝酸钙溶液自然循环低温预浓缩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我国磷矿品位下降给硝酸磷肥的生产带来的困难,磷矿酸解液的结晶除钙面临巨大的挑战,采用低温热源实现酸解液的预浓缩是冷冻法结晶除钙应对磷矿品位不断下降并实现低位热能利用的有效举措。将自然循环系统应用于硝酸钙溶液的预浓缩,采用低温余热作为热源,维持进料在20℃~25℃之间蒸发浓缩,浓度在45%~55%之间变化,蒸发管内传热Nusselt数仍然可以保持在28.4~36.7,易于实现低温浓缩操作的连续化,适用于低温热源的利用,具有较大的工业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4.
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条件的实验研究与理论预测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利用可视化高压流体测试装置在273.58-288.96K的温度范围内测量了甲烷和合成天然气(甲烷,乙烷和丙烷的混合物)水合物的形成条件。实验结果表明,温度越高,水合物形成的压力越高,而且压力的增加率越大。根据van dew Waals-Platteeuw的理想溶液等温吸附理论,应用气体不合物相平衡计算数学模型对实验体系水合物的形成条件进行了预测计算,取得了较好的结果(甲烷水合物相平衡温度的平均相对误差为0.1554%,合成天然气相平衡温度的平均相对误差为0.2403%)。  相似文献   

15.
天然橡胶(natural rubber,NR)是常用的耗能减震材料,但温度及填料对其有明显影响。为了更好的发挥天然橡胶的力学性能,采用分子动力学(MD)方法,研究了温度T与炭黑(CB)含量β对天然橡胶静动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定伸应力逐渐降低,储能模量下降,损耗模量上升,体系特征由玻璃态转变为粘流态,这表明温度极大影响了链段的运动,从而影响力学性能。此外,炭黑与分子链存在吸附作用,能有效增强材料的定伸应力、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对玻璃化温度也有提升效果。但填充比例达到40%后补强效果减弱,这可能与炭黑比表面积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黄姑鱼的耐低温能力,测定了不同低温(3、4、5、6℃)处理组96 h内(1、2、4、8、12、16、20、24、28、32、48、54、72、84和96 h)的死亡率,通过建立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计算低温半致死温度。结果表明:黄姑鱼的半致死温度在2.94~5.57℃间;低温作用的84~96 h内对黄姑鱼的条件致死伤害最大,8~12 h内最小;随着低温作用时间的延长,黄姑鱼的累积致死伤害逐渐增大,至96 h时最大。  相似文献   

17.
利用光变模型对收集到的30个Blazars的光曲线进行拟合,由模型参数确定光变特征时标.根据确定的光变特征时标计算了中心天体质量和辐射区域上限,结果表明利用光变模型得到的特征时标与其他研究者的结果相符.因此,该光变模型可以作为研究Blazar短时标光变的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The Holocene Palaeoclimatic change in southern vicinity of Tengger Desert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rough stratigraphy and chronology studies on Hongshui River section located at the southern vicinity of Tengger Desert, and based on the analysis results of TOC, TIC, elements, stable oxygen isotope that possess a high resolution of 40–50 a, the paleaoclimatic change history during last 8 000–3 000 a has been reconstructed.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最年轻的高原,它对北半球的气候变化有重大影响。全新世是与人类进化、人类文明形成最密切的时期。分析、总结了青藏高原全新世的气候环境变化的研究成果,并对这些成果进行讨论。高原的全新世大暖期来临于10kaBP,鼎盛期为7—6kaBP,大暖期时,高原植被、森林扩大,泥炭发育,湖面上升,夏季风增强。大约在5kaBP,高原气候由暖湿向冷干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