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文章目的是为了了解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并对学生进行网络健康教育,评价健康教育效果。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方法抽取76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为期3个月的网络健康教育,比较健康教育前后网络成瘾发生率的变化。结果是,健康教育前,网络成瘾者占到调查人数的9.77%。健康教育后,网络成瘾者所占比例下降到6.76%,不同程度的网络成瘾者比例差异有显著性(P=0.042),轻度、中度和重度成瘾者与健康教育前相比均有所下降。表明,当前大学生网络成瘾比例较高,但积极的健康教育能够有效的改善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程度。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网络成瘾类型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网络成瘾类型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在武汉4所不同类型的高校抽取374名学生作为被试对象,将研究对象分为社会支持总分及各其维度的高低分组,比较高低分组的网络成瘾检出率。结果:除了家庭外支持低分组的网络信息成瘾检出率显著高于高分组外,社会支持的其他分组对网络成瘾类型的检出率影响都不显著。结论:大学生网络成瘾类型与社会支持间存在复杂的关系,并不只是简单的负相关和线性预测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文山师专在校生网络使用行为及网络成瘾情况,为今后学校开展网络使用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问卷法对424名被试进行调查.结果:被试网络成瘾率为5%;主要的上网目的是获取各种信息,主要的网络使用功能是各类信息查询;网络成瘾的总分在性别和专业上差异显著;网络成瘾群体和正常群体在休闲娱乐和扮演角色这两个网络使用目的上存在显著差异;两组学生在成人网站和网络游戏两项网络功能的使用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结论:文山师专在校生总体上能科学、合理、健康地使用网络,但存在一定比例的网络成瘾者.建议学校加强网络使用指导,从而提高学生使用网络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依恋模式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亲密关系体验问卷"及"大学生网络成瘾类型问卷"对215名大学生依恋和网络成瘾进行了测量.探讨了大学生依恋与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大学生依恋与网络成瘾密切相关.其中大学生依恋类型中,害怕型依恋所占比例最大;在回避和焦虑量表得分上,男生和女生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比例呈上升趋势;游戏成瘾和人际成瘾量表上的得分男女差异显著,在信息成瘾上得分无显著差异;大学生网络成瘾的3种类型都与安全型得分相关不显著;专注型和害怕型依恋对网络成瘾具有微弱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网络使用动机类型及其与网络成瘾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大学生网络使用动机的主要类型.方法:以长沙地区两所大学286名学生为被试,以自编的网络使用动机问卷和网络成瘾量表为研究工具.结果:286名大学生网络使用的主要动机类型为:社会交往动机、虚拟社群动机、自我肯定动机、商品资讯动机、匿名交往动机、社会性学习动机.虚拟社群动机、匿名交往动机、自我肯定动机和商品资讯动机与网络成瘾呈正相关.结论:大学生网络使用时具有其相应的动机,网络使用者的行为表现并不完全就等同于个体内在的网络使用动机.网络的虚拟环境成为吸引部分大学生使用网络,并导致其网络成瘾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山西省四所高校的320名大学生进行《大学生网络消费调查问卷》调查表明,不同性别、年级的学生中网瘾大学生所占比例有显著差异;男生网络成瘾者显著多于女生网络成瘾者,高年级的网络成瘾者显著多于低年级;网瘾者和非网瘾者在网络消费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网瘾者更倾向于网络游戏,而非网瘾者更倾向于获取学习资料和即时通讯。为了预防大学生网络成瘾,在高校开展大学生消费教育是重要且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632名中学生作为被试,使用Yong的网络成瘾量表和Zuckerman的感觉寻求量表考察中学生的网络成瘾状况及其与感觉寻求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学生网络成瘾在性别、年级、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网络成瘾者与非成瘾者在感觉寻求人格特质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特点,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探讨.结果:少数民族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在男女性别上有显著差异,网络成瘾者对社交成功倾向于外控性归因,网络成瘾者与非成瘾者在网络娱乐活动使用上有显著差异,网络成瘾者与非成瘾者在自我和谐上差异显著.网络成瘾者与非成瘾者在人性信任水平上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考察了网络成瘾者的捆绑机制在注意和工作记忆水平上的特点.实验一采用错觉性结合范式,选取大学生网络成瘾者和正常被试各10名接受实验.实验二采用再认范式,选取了2类大学生各15名接受实验任务.结果发现,网络成瘾者在注意水平上的捆绑能力明显低于正常被试,在记忆水平上仅表现出一般的记忆机制的损害.结果表明,捆绑机制的损害是网络成瘾现象的重要机制之一,但其高级心理过程仍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10.
描述了一名工科男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戒除过程,通过了解其生活史与人际关系网,采用同辈介入、家长谈话、辅导员谈话等三种措施改变成瘾者的认知模式,使该生戒除了网络成瘾的行为,基本消除了"网络人格"。同时,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前期预防、戒除方式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大学生网络成瘾者矫正的综合模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大理市高校在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大学生网络成瘾预防、干预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以网络成瘾诊断量表对大理市某高校在校的一至四年级学生进行流行病学现况调查。结果:该校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发生率为16.5%,年龄、性别、上网目的、与同学的关系、初次上网年龄段和每次上网持续时间在正常组和成瘾组网络成瘾发生率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性别、上网持续时间、初次上网年龄段和参加课外活动情况是个体网络成瘾发生的危险因素,社会人际交往能力是网络成瘾发生的保护性因素。结论:在校大学生中网络成瘾发生率较高,影响到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应尽早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减少网络成瘾倾向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特点,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探讨.结果:少数民族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在男女性别上有显著差异,网络成瘾者对社交成功倾向于外控性归因,网络成瘾者与非成瘾者在网络娱乐活动使用上有显著差异,网络成瘾者与非成瘾者在自我和谐上差异显著.网络成瘾者与非成瘾者在人性信任水平上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的心理问题,研究比较网络成瘾者与一般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方法采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问卷、人际关系量表、自尊量表、中学生生活压力量表、贝克忧郁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对在校青少年网络成瘾者进行测试。结果青少年网络成瘾者表现为人际关系不良、低自尊、生活压力大或抑郁感等,这些心理特征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有较高的相关。结论要积极开展科学的网络心理教育,加强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的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及家庭教养方式特点,探讨家庭教养方式与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方法从选取300名大学生,采用网络成瘾测验问卷(IAT)和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进行实测。结果网络成瘾的检出率为46.3%;网络成瘾倾向者与非网络成瘾倾向者父母教养方式差异较为显著。结论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网络成瘾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危害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网络信息的迅猛发展,网络逐步渗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越来越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已成为一个不可忽略的社会问题。由于心理发展尚不稳定、不成熟,大学生成为网络成瘾的高发人群,网络成瘾成为影响大学生学业的主要原因之一。网络成瘾也即“网络成瘾综合症”,简称IAD,美国心理学家Kim-berlys Young认为,IAD与沉溺于赌博、酗酒、吸毒等上瘾者无异。网络成瘾者对上网有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主要表现为网络游戏成瘾、网上聊天与交际成瘾、网上收集信息成瘾等多种形式。过度沉湎和依赖网络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极大…  相似文献   

16.
探讨学校教育因素与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的关系。采用崔丽娟、赵鑫(2004年)用安戈夫(Angoff)方法编制的"网络成瘾症"界定问卷和自编制的中小学生学校问卷对750名未成年人问卷,收回有效问卷685份。有38名未成年人网络成瘾,成瘾率有5.55%;学校教育因素对未成年人网络成瘾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教师功能、课外活动在0.00水平上进入回归方程,性教育、生命教育在0.05水平上进入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网络游戏成瘾量表、自尊量表,对四所高校520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率为17%;在成瘾倾向上男生显著高于女生;不同家庭教养方式上的大学生在网络游戏成瘾上有显著差异;网络游戏成瘾者的自尊水平低于非成瘾者,并存在显著差异.解决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紧密联系,形成多层次、网络化的合力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合理有效地使用网络游戏.  相似文献   

18.
了解南京市某医学院校学生网络成瘾的状况,探索其网络成瘾的相关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网络成瘾的发生提供科学的依据.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428名医学生进行自填问卷调查.结果医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为8.41%,网络成瘾学生与非成瘾学生在上网目的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网络成瘾及其倾向与家庭来源、与父母的沟通、缺课上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有关联.结论为医学生中网络成瘾状况值得重视,必须针对相关因素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9.
马景丽  郭丽光 《科技资讯》2012,(32):175+177-175,177
目的:通过对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医学院护理专业高职学生网络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其网络使用现状及相关因素。方法:对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医学院护理专业高职学生进行普查,调查其一般情况和网络使用状况,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本次研究共调查到护理专业高职学生1171人,只有22人没有任何上网行为,上网率为98.1%。其中正常网络使用者828人,占总数的72.1%;被认定为网络使用过度者272人,占23.6%;判定为网络成瘾倾向者49人,占4.3%;研究中并未发现网络成瘾者。影响护理专业高职学生网络使用程度的相关因素包括民族、年级、经济水平等。结论:72.1%的护理专业高职学生能合理使用网络,但少部分学生不能正确使用网络,出现网络使用过度现象或网络成瘾倾向,应根据其主要影响因素展开针对性措施,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  相似文献   

20.
柴永红  卫涛 《科技信息》2010,(18):40-41
本文分析了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针对影响大学生网络成瘾影响因素,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从课程设置,课堂教学等环节对大学生网络成瘾者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