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应用生态足迹评价方法,以湖北省2005年统计年鉴的数据为依据,对该省2004年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分析,评价研究了湖北省可持续发展状况,指出目前湖北省的发展模式正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的状态,生态安全受到胁迫.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了保障湖北省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积极建设生态型城市;保护和重建自然生态资源环境;控制人口数量和过度的城市化进程;发展外向型经济和集约型经济.  相似文献   

2.
湖北省2004年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定量测度可持续发展能力是目前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和前沿领域,其核心是确定人类是否生存于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内.介绍Wackernagel M等1996年以来提出和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定量测度方法--生态足迹法,并运用此方法计算和分析湖北省2004年的生态足迹.结果表明湖北省2004年人均生态足迹赤字为1.269 82 hm2.反映出目前湖北省的生产、生活强度已超过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区域生态系统处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利用和压力之下.  相似文献   

3.
湖北省1999-2008年生态足迹动态测度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燕子  苏欣欣  李红伟 《河南科学》2011,29(5):623-625
运用生态足迹的理论和模型,对湖北省1999-2008年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万元GDP生态足迹进行了时间序列测度.计算结果表明:在这10年里,湖北省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以及GDP持有量一直在增加,但人均生态足迹的增长趋势远大于人均生态承载力;万元GDP生态足迹则一直呈现下降趋势.总体来说,湖北省1999-20...  相似文献   

4.
李新尧  孙小舟 《河南科学》2014,(9):1884-1889
利用生态足迹评价模型,计算了湖北省1990—2012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并通过灰色GM(1,1)预测模型预测了湖北省2013—2020年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万元GDP生态足迹.结果显示:①1990—1995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低于人均生态承载力,资源环境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②2000—2012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均高于人均生态承载力,社会经济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③万元GDP消耗的生态足迹由3.92 hm2下降到0.49 hm2,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④对生态足迹的预测表明,短期内湖北省生态赤字继续存在,其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依然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5.
1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笔者利用生态足迹算法对江西省2003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人均生态赤字为0.3888hm^2.由此分析了该省面临的严峻生态形势,并对缓解生态赤字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应用生态足迹理论及模型,根据嘉陵江流域2002年的统计数据,对嘉陵江流域2001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定量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嘉陵江流域2001年总生态足迹高达64654135hm^2,人均生态足迹为1.4395hm^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流域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6198hm^2,仅相当于入均生态足迹的43.06%,入均生态赤字0.8197hm^2.嘉陵江流域属于全球尺度可持续而地方尺度不可持续的发展类型,应从减少人均生态足迹、提高土地产出率和控制人口三方面入手,减小生态赤字,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运用传统生态足迹方法及其改进方法-能值生态足迹方法,对2008年湖北省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传统生态足迹方法计算所得人均生态赤字为1.37 hm2,能值生态足迹方法计算得到人均生态赤字为3.96 hm2,两种方法均反映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应引起人们重视,但能值生态足迹方法更能真实地反映研究区域生态经济系...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近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华  邓明旺  马明 《甘肃科技》2011,27(1):1-3,54
以甘肃省近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应用定量评价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新方法--生态足迹的方法计算和分析了近年甘肃省生态足迹.结果表明:2007年甘肃省人均生态足迹为2.19305hm2,对甘肃省近年生态足迹研究表明,人均生态足迹出现了增长趋势,说明甘肃省最近人类负荷逐渐增大,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最后提出了缓解...  相似文献   

9.
生态足迹法是一种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以及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的生命支持服务功能的方法.介绍了生态足迹的概念和模型,并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和田地区2008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该研究区人类对自然的利用程度已超过了生态承载力的范围,和田地区处于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0.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及模型,对芜湖市2003年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芜湖市2003年生态足迹赤字为0.907hm^2,属于地方不可持续状态,并在不同尺度下,通过对区域之间发展的横向比较,为芜湖市未来城市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uses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model to make comparison of the eco-efficiency of arable land ecological footprint in different years in Hubei Province, and makes comparison of that in Hubei and some countri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ince 1965, the eco-efficiency of arable land ecological footprint in Hubei has been improved year by year. However, the efficiency of arable land ecological footprint, compared with some other areas in the world, is much lower. In 1965, average eco-efficiency of world arable land ecological footprint is 3 421 US dollar/hm^2 while that of Hubei Province is 134 US dollar/hm^2, about 1/26 of the world's average level. The eco-efficiency of arable land ecological footprint for 2003 in Hubei Province, however, has become about 1/9 of the world's average level for the same year. Finally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ways to raise the eco-efficiency of arable land ecological footprint.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从自然灾害、地理利用、资源、人口、环境等7个方面,分析了湖北省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要问题;从强化管理、认真执法、实施重点工程、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区域经济等8个方面,提出了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湖北省生态环境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湖北省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特征,阐述了湖北省生态环境系统优化调控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探讨了湖北省生态环境系统优化调控的目标定位问题,剖析了湖北省生态环境系统优化布局问题及战略重点,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4.
西安市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动态测度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对西安市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定量评价。方法运用以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为理论基础测度生态赤字的一种生物物理学方法。结果西安市1997—2005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从1997年的0.8542hm2增加到2005年的1.7575hm2,表明生态承载力的供给不能满足生态足迹的需求,得出西安市9年来生态赤字由0.528hm2增加到1.4671hm2,表明西安市的发展已经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状态。结论分析西安市发展不可持续的原因,提出实现可持续发展应从降低生态足迹和提高生态承载力入手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为了定量测量未来时期人类生产生活等消费活动是否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应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计算。采用地方生产力指标体系,在计算2004年大连金港区的生态足迹的基础上,对金港区2010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预测分析。计算结果表明:2004年大连市金港区的生态赤字为1.5201 hm2/人;规划至2010年,金港区的生态赤字为:1.7023 hm2/人。预测结果表明随着金港区的进一步规划发展,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由于可利用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消费量的增加,生态承载力的增加幅度小于生态足迹的增加幅度,导致生态赤字的增大。计算结果将为优化金港区的城市生态结构、完善其生态系统功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