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等院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发展科学技术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使命。在对影响江西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指标分析的基础上,从科技创新基础能力、科技创新投入能力等方面着手,建立江西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将有利于推进江西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2.
地方高校是河南省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主要基地,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实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当前,河南地方高校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科研成果产出等方面,存在着制约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认真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3.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对提升高校自身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有重要作用。文章阐述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影响其发展的相关因素,并提出从完善科研制度、建设科研团队和平台、加大科研经费投入、营造良好学术氛围等多方面途径促进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相似文献   

4.
以河北省为例,模拟了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协同创新演化动态过程,构建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协同发展系统,为客观评价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理论支撑。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研究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中纳入协同创新因素;二是构建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协同发展系统,制定出协同创新机制。在协同创新视角下,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增强省外政治需求协同、资源配置协同、国际竞争协同和持续发展协同;增强省内政治需求协同、社会需求系统、共性需求协同和个性需求协同;加强沟通交流互帮、政策空间互惠、举措立体互动和绩效多元互检。  相似文献   

5.
以河北省为例,模拟了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协同创新演化动态过程,构建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协同发展系统,为客观评价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理论支撑。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研究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中纳入协同创新因素;二是构建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协同发展系统,制定出协同创新机制。在协同创新视角下,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增强省外政治需求协同、资源配置协同、国际竞争协同和持续发展协同;增强省内政治需求协同、社会需求系统、共性需求协同和个性需求协同;加强沟通交流互帮、政策空间互惠、举措立体互动和绩效多元互检。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高校科技创新系统的研究建立在时间、空间不确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创新能力形成的经济投入可达性和管理行为可控性,给出了科技创新能力指数,提出了高校科技创新不确定性分析的反演定位原则。研究表明,注重科技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分析是实现创新目的的关键,创新的风险控制也是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问卷法,从国内三个不同地区不同大学中抽取不同专业的大学生1000人、高校教师200人作为调查对象,全面系统的做调查分析,全面反映高校大学生对创新能力的认识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高校大学生普遍认为个人认识和学校氛围等是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因此,高校要从系统的角度认识大学生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注重教育模式的转变,全面提升教师创新教学能力,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为大学生创新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8.
建设创新型内蒙古关键在于提高其科技创新能力,而提高内蒙古科技创新能力依赖于加快高校科技创新发展。选择了对于内蒙古高校科技创新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力的5所高校,对5所高校在"十一五"规划期间科技创新发展态势进行详尽分析,解析5所高校科技创新发展的优劣,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江苏高校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科技中介组织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科技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经济整体效益和效率的重要推手。在“十一五”期间,江苏省将花大力气建立健全高校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一批高校科技中介服务骨干机构,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速度。为了掌握和了解江苏高校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现状,找出问题,提出对策,江苏省高校科技发展中心于2006年四季度采用问卷的方式分别面向高校科技管理部门和高校教师开展了调查。  相似文献   

10.
江西省高校科技投入与产出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是科技创新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发挥高校的科技创新力量,增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对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江西省科技人力、财力投入和科技产出能力的的现状,发现江西省高校科技经费投入总量、投入结构等中存在的问题,对提升江西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 提升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在增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水平、凝聚和培养科技拔尖创新人才、促进科技合作与交流、推动学科发展、改革与创新科研体制等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针对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室在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走特色科技发展之路、加强跨学科合作、打造科技创新团队、加速成果转化、提高科技资源综合集成能力和联合创新能力等措施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2.
科研院所作为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门,其创新行为和技术知识的扩散程度直接关系到区域创新绩效的发展。在气象领域,科技创新能力成为气象科研院所发展的制约因素,而目前对气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估较少。本文首先对气象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能力构建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2013—2016年气象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估分析;之后运用面板灰色关联分析法得到气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发现气象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能力主要依赖于研究项目和研究成果及水平,其次是创新团队、队伍结构、人才梯队和经费投入,所以,气象科研院所想要发展,必须强化核心技术科技创新,增加研究项目,提升研究成果及水平。  相似文献   

13.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对于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总结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常用方法,并基于可比较的角度,从定性、定量两方面对常用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方法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各种方法的特点、使用范围以及评价方法应用的进展情况,得到具有利用价值的分析结果,可为高校科技创新管理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在21世纪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创新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与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对于当代社会发展来说,具有其重要的意义,它是一个国家综合地位的重要体现,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高校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的本质要求、是培养国家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因此,为探究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与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笔者从创新精神与科技创新能力的含义入手,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与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必要性进行深入分析,并且给出了关于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与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个人建议。希望对我国创新科技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江毅 《科技信息》2011,(20):95-96
高校产学研合作是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实施模式,也是高校履行服务社会职能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综合评述了陶瓷企业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必须通过加强校企产学研合作来促进高科技创新,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路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对提升高校和我国整体科技创新能力意义重大。通过分析地方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地方高校如何进行科技创新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协同创新:高校提升创新能力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资源分散成为抑制国家自主创新的主要因素,由此引发科技创新实体间的相互封闭,协同创新成为解决科技创新结构性矛盾的重要手段。高校已具有参与协同创新的重要基础,协同创新成为高校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高校参与协同创新需要在学科间协同创新、校企间协同创新、协同创新联盟以及教育与科研活动协同创新等方面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贵州企业科技创新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了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相关影响因素的互动机制,深入分析了贵州企业科技创新影响因子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贵州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需求,提出了增强贵州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社会中,科技创新能力成为企业品牌形成和产生社会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科技创新能力是企业品牌形成的关键要素,通过科技创新可以产生优势积累效应。不仅如此,科技创新能力对企业的发展还可以产生马太效应和产翁效应。  相似文献   

20.
高校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发挥着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知识传播的重要功能。高校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不仅是为了取得创新成果,更重要的是通过创新活动提高师生的素质和创新能力,以及培育新的创新组织和创新模式。2002年7月31日,科技部、教育部联合在京召开高等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