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感性思维"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而人的思维是从"悟性认识"层阶的"本悟思维形式"开始的,进而才有了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反映客观事物多种表层或浅层本质的认识形式。但就人的思维与"动物思维"分水岭的"本悟思维形式"中,仍然可以窥视到人与动物所共有的"感性思维"的痕迹。本文试就"悟性认识"层阶多种多样思维"形式"中的"本悟"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悟性认识”层阶的思维“形式”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多种表层或浅层本质:换言之,同一事物的表层、浅层本质,可以为多种“悟性认识”层阶的思维“形式”所反映。所以,对“陪性认识”层阶的多种思维“形式”进行了探索性的阐述。  相似文献   

3.
"他悟"和"自悟"思维形式,是"悟性思维形式"过程中两个不可分割的不同表现形态。人类原始先民们在生存劳动和氏族群体生活中,"他悟"思维形式,是对"本悟""体悟""感悟""领悟"等思维形式内容"更有效"的把握情形;它通过"物象"或"物象群"或者"意象"或"意象群"等形式及其记忆,即"悟象"的多种"意象"形式,进行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信息互换)。"他悟"思维形式主要体现信息接受主体的一方,依据自己在劳动活动和群体生活中积累的"经验",通过情感、联想、想象等意识活动创造"内心视象"或"象境",达到某种沟通或交流中的领会、理解状态。  相似文献   

4.
领悟思维形式是在"感悟思维形式"基础上的跃迁。领悟思维形式,是人类原始先民在生存劳动和氏族群体生活中,对"感悟思维"形式进行初级熔炼综合和初级凝炼整合的方式,即"悟象"的多种表象("物象"或"物象群"或"表象群"或者"意象"或"意象群")等形式和记忆,进行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信息互换),信息接受的一方,依据自己在劳动活动和群体生活中积累的"经验",通过情感、联想、想象等心理活动创造"内心视象"或象境,达到某种沟通或交流的领会状态。它与"感悟思维形式"一样也是朦胧地表达出人类祖先思维历史发展的雏形状态。  相似文献   

5.
"顿悟"和"渐悟"思维形式是一对不同的思维形式,但它们又都是在"领悟思维形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领悟"等思维过程中的表现状态。"顿悟"思维形式,是人类原始先民在生存劳动和氏族群体生活中,对"本悟""体悟""感悟""领悟"等思维形式的内容"突然式"进行的"有效"把握进程。它通过"物象"、"物象群"或"表象群"、"意象"或"意象群"等形式和记忆,即"悟象"的多种"意象"形式,进行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信息互换)。而信息接受方,依据自己在劳动活动和群体生活中累积的"体验"或"经验",通过情感、联想、想象等心理活动创造"内心视象"或"象境",历经"顿悟"途径或形式,达到某种沟通或交流的领会过程或状态。  相似文献   

6.
创作构思是创作主体围绕文体审美规范所进行的定向思维过程。不同的文章样式,构思的形式和方法会有所不同。杂文的构思,并非简单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有机结合”,而以中国传统的悟性思维为主。这种思维形式有两个对立统一的鲜明特征:一是其内倾的心理活动方式;二是其类比推演的思维活动方式。悟性思维在杂文的艺术构思中,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真实自我的直接出场;其二,外在随感性表达体式;其三,内在隐喻性论理形式;其四,类型化的形象。  相似文献   

7.
作为学校教育实践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种有别于其他任何物质活动的特殊形式的精神劳动,具有独特的价值特点.就象人们从事其他类型的劳动一样,思想政治工作者对自己的劳动也有强烈的价值追求.因此,准确客观地认识思想工作的价值形态,科学合理地评估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劳动效绩,在人们希冀尊重的心理需求获得较大程度满足的同时,还会产生强大的导向力量,唤起人们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意识,进一步追逐更趋合理、更适应社会需要的劳动价值.正由于这一原因,更显示出思想政治工作价值的科学评估,是一种高层次的认识行为,需要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综合考核,全面分析,对人们劳动实践的价值程度作出实事求是的、公正合理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举世闻名的瓷器发源地,被美誉为"陶瓷王国"。陶器是初民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器具,对初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必然产生重大影响。陶器文化价值的核心就体现在制陶术对初民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巨大影响上。制作陶器的生活实践启发了对政治的认识思维,启发了对宇宙的认识思维,启发了对文学的认识思维,启发了对艺术的认识思维,训练了真正科学思维。  相似文献   

9.
进程管理是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当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以往教学中的难点。KM教学法能够构造多层递阶的知识系统,适合知识点复杂繁多的课程教学。该文提出了基于KM教学法的实践,在进程管理教学中融合了"知识逻辑结构图"和"思维导图",使学生既了解了进程管理的章节整体结构和内在联系,也掌握了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性,在教学中取得了理想的效果,证明了KM教学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参加活动后随手发个"博",有情绪了在空间写个"说",有想法就进论坛"灌点水"……党政官员这些网络行为稍有不慎,今后在湖南省株洲市可能面临党纪政纪的严厉处分,其上司也可能因此被问责。  相似文献   

11.
<正>外交篇外交是政治的延续。安倍的外交政策与日本国内政治大环境密切关联。如果给安倍外交打分,可能会略高于内政。这是因为,相对而言,民众对内政是有实感证明的,而外交在很多方面更有形式性,甚至可以被外交机构和政府所渲染,安倍就特别擅长制造"剧场效应"。安倍提出"俯瞰地球仪"外交,也有形式和内容两层含义,七年下来,成果逐渐显现,但也在"露怯",民众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  相似文献   

12.
大学观问题是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所必须解决的首要的基本问题。有什么样的大学观,就有什么样的行为选择和活动。只有首先解决了这一认识前提,在大学生活当中,才会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和明确的目标。反之,当大学生无正确认识或出现认识偏差时,就会出现行为选择中的困惑、茫然和目标迷失。当前大学生对于大学的认识出现多元化和复杂化趋向,同时也出现了诸多认识误区。大学应当加强对大学生的大学观教育,并把它置于大学"第一课"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3.
"体验性学习"是以学生动手操作、直观感受等活动方式,作为思维活动的基础去认识和获取新的知识的学习方法.分析了用物理"小实验",让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的目的、方法、优点.  相似文献   

14.
人的体力与脑力的双重活动,是一切人的劳动及劳动者区别于其他动物本能活动的共同的自然属性。在不同的社会形式中,又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我国流行的劳动价值论,把前人反映当时社会属性的劳动与劳动者的概念,当作社会主义劳动与劳动者的自然属性,必然走进理论与实践相悖的困境。要摆脱这种教条式思维,必须从实际出发,把什么是社会主义劳动与劳动者等问题,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平台上来再认识。  相似文献   

15.
认识论层面的方法论之原创,从来都是哲学原创智慧常新的渊源.东西方均有自家的深度方法论,但伴随着具体而且复杂的种种历史原因,思维的原创性源泉同时在东西方集体性地失去记忆.在详细回溯古老东方佛教量论因明学之"量-现量说"与西洋近现代哲学的"悟性-知觉论"的基础上,对老树的"象思维"理论体系作了东西会通的阐释,旨在唤起学界对方法论的深度认识和重新研讨.  相似文献   

16.
声音     
<正>下期看什么?统计的威力判断情况.支持决策的数学从数据采集到大数据"顾客喜欢哪种设计呢?""社会上对这个问题有什么意见?"在世界上.有很多凭人的直觉判断不了的问题。这时,"统计"就可以发挥威力了。例如.很多企业会作"随机比较实验",为的是有效地判断哪种设计或者哪句广告语有效。调查机构也是根据"民意调查",从极小一部分人群的意见来推测公众的观点。统计是解决世界上众多问题的"支持决策的数学"。可以说,没有统计,就无法认识世界。在下期特别策划里,我们将介绍统计是如何在人生或者社会的各种场合下起作用的。在文章最后,采访了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的汉斯·罗斯林博士,从各种各样的实例说明了根据数据分析问题的重要性,体验统计在解读经济活动、医疗、自然现象等方面的威力。  相似文献   

17.
一、行为与行为科学人的思维、心理、行为,都是很复杂的现象,三者的关系也是相互交错的。为了从三者之中理出一个头绪,我们先从行为谈起。当然,我们指的是人的行为。什么是行为?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例如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没有  相似文献   

18.
又是一年"五一"节.每到此时,关于劳动与劳动者的话题总是被热议. 在中国,每个人从孩提时代就接受劳动光荣的教育.时至今日,"劳动光荣"的说法却让不少劳动者感到困惑.一位在饭店打工的女服务员面对记者采访她如何看待"劳动最光荣"时只能苦笑:劳动最光荣,劳动者也最苦啊!如果去问煤矿工人,去问建筑工人,相信得到的答案也大同小异.毋庸讳言的是,一些普通劳动者如今已成为"弱势"的象征,他们几乎很难通过"诚实劳动"去换取"美好生活",自然也很难体会到"光荣".因而,如何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有尊严地生活",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自然界的奥秘就象天上的星星一样多,它吸引着人们去追求、去探索.树木变石头就是这些奥秘中的一个.古代对木化石的认识树木变的石头,叫做木化石.我国发现木化石的历史悠久.古人对木化石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吉林通志》中称木化石为"伊奇松",四川俗呼"雷烧松"、"石松",浙江称  相似文献   

20.
有一个著名电视栏目的宣传语是:"在聆听中交流,在交流中探寻,在探寻中求证."这几句话也可以作为学生合作学习的最佳境界.《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和结果",要"交流"必须有"聆听",有"聆听"才有"交流".在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全班或小组"集体讨论",每个人都张着嘴,但有时听不清在说什么;或者汇报者"所见略同",听者索然无味;或汇报者一人唱"独角戏",没发言的人唉声叹气……可见,这样的"合作学习"中学生没有侧耳"聆听",也不会产生合作的效应.如何让学生学会聆听呢?对此,笔者有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