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小说家斯坦贝克的短篇小说《菊花》自发表以来,受到国内评论界的不断好评,评论界从生态女性主义、象征手法、文体学、叙事学等方面展开对作品的解读,对作品中所展示的伦理困境的探讨显有不足。本文从伦理学的角度探讨《菊花》中所展示的婚姻伦理、人际伦理和生态伦理三个层面,从而揭示作品中的伦理困境,以及斯坦贝克在客观地展示生活“是什么”的同时所暗含的女性伦理关怀和生态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2.
薛翠翠 《科技信息》2012,(17):175+209-175,209
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研究方法,已得到国内学术界的普遍认可与接受。《愤怒的葡萄》代表着斯坦贝克艺术创作的最高成就,他描写了俄克拉何马州佃农乔德一家背井离乡,外出谋生的故事。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对该部作品进行解读,笔者感受到斯坦贝克在作品中展示了丰富的道德伦理内容,并流露出对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关系的深刻的思考和关注。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中期美国文学批评界普通认为,斯坦贝克的作品因为对人物语言及性行为不加修饰的直白描写而显"粗俗"。论文在新的语境下就斯坦贝克文本的这一特色重新作出分析指出,在所谓"文明"人士看来是"粗俗"的东西实际上是还原了人类作为动物世界一员的事实,是熟悉生态科学的作家对人类生物本性的客观呈现,从而有力地反驳了对人的地位的过分夸大。囿于特定的时代眼光和批评视野,那些批评斯坦贝克作品"粗俗"的批评家显然是忽略了小说家斯坦贝克同时也是一名业余海洋生态学家这一双重身份的事实。  相似文献   

4.
斯坦贝克的中篇小说《胜负未决》是一部寓意深刻的象征主义小说,作者运用大量的象征手法,赋予作品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生命力。作品的标题、颜色及场景的描绘中蕴含丰富的象征意义,这些象征意义背后隐含着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5.
解读概念已被广泛使用。文学中的解读,作为文学的术语,是文学生命活动系统中与创作相对应的一个重要构成环节。文学解读的基本规律可从三方面求索:在语言媒介与文本蕴涵矛盾关系的辩证理解与审美感悟中释义;在两个"主体"以"作品"为中介,"社会"为指归的对话中解析;在不同时空的应照与融通中进行分解式阐发。文学解读具有层次性。对作品涵盖面的展示程度,是考察文学解读层次的核心标尺;对作品审美价值的鉴别档次,是审视文学解读层次的标志性依据;满足不同需求的适应性体现,是辨别文学解读层次性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6.
《欲望花园》展现了美国现代社会里人们为了追求物质享受而视自然为“他者”并牺牲自尊、道德和精神价值的生态危机问题,戏剧蕴含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结合生态批评理论,分别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自身关系的失衡解读该剧发现,阿尔比在对美国金钱社会的揭露与辛辣讥讽中展现出了自己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作家笔下有许多叙写"南洋"土著形象的篇章,由于"南洋"民族生态的复杂多样性,每位作家作品中展现的"南洋"当地人群像也各不相同,然而却几乎同一标志性地呈示出某类相同的文化性格形象图谱,其中"蛮性"与"野性"是其主要通约化文化性格类征之一,作家分别赋予了其多重丰富的生动文化意涵。  相似文献   

8.
三维解读王尔德的《夜莺与玫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末英国唯美主义作家奥斯卡.王尔德是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但他早期的童话作品却得到了一致的好评。《夜莺与玫瑰》以其深刻的主题、纯美的意象、诗化的语言和戏剧化的情节使它具有丰富的文学内涵;其作品的艺术美、精神至美和美文思想又使它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同时,他对生死和人生的哲理思考也在作品中有深刻的反映。所以,只有从文学、美学和哲学的三维视角才能比较全面地解读王尔德及其作品。  相似文献   

9.
《简爱》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富有激情、幻想、反抗、坚持不懈精神以及对人间自由幸福的渴望的主人公的美好形象。但是随着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发展,作品中的"疯女人"也逐渐受到关注。"疯女人"被设定为一个沉默的主体、丧失话语权的他者,这充分彰显了一种帝国主义有预谋的知识暴力的意识形态。本文在后殖民主义视角下对《简爱》进行重新解读,旨在挖掘隐藏在作品内部的帝国主义话语,进而认识帝国主义意识形态在文学作品中的渗透。  相似文献   

10.
伊莉莎·阿兰的心路历程--解读斯坦贝克的<菊花>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美国小说家约翰·斯坦贝克的《菊花》是作者关注平民生活、抒发底层人民心理感受的一篇名著。以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和心理分析法为基础来解读斯坦贝克的这篇名著,可使我们对其小说的象征意义及小说所蕴涵的主题能有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张载的生态伦理思想已经引起生态伦理学界的重视,但对这一文化资源的挖掘还不够。文章将古典文本与现代观念相结合,从张载生态伦理的本体论之维入手,对其提出的人与自然万物的"通一"关系、天地万物的"感""应"关系以及人性与天道的"合一"关系进行了阐释,对他从本源论的层面上开启万物皆有其自身存在价值的智慧予以肯定。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杜光辉的长篇小说《可可西里狼》所突出的生态批判色彩与人道主义温情主题。认为作品:一方面通过形象塑造,揭示出人类中心主义、欲望享乐原则和无限增长的现代经济发展模式才是威胁生态的真正"恶狼";另一方面塑造一批"生态卫士"的理想形象,描绘人与动物和谐共存的美好图景,并指出其作品以此呼喊生态意识的回归,重建人文精神;同时,作为优秀的生态文本它没有成为生态话语简单的传声筒,而是以一种审美诗意的方式与生态对话。  相似文献   

13.
斯坦贝克的许多优秀小说被成功地改编和拍摄为电影,其中获奖最多和影响比较突出的有《人鼠之间》《愤怒的葡萄》和《伊甸园之东》3部影片。这3部电影作品分别通过不同的角度和题材,塑造典型化角色,以现实主义的手段聚焦斯坦贝克关注的困窘,展示了对原作媒介的跨越及其悲剧意识小说主题模式的再提炼;改编作品还对原故事叙事时空进行了集中式重构,在电影的影响上体现出电影作品对小说及社会语境的映射性,完成了从不同风格的小说到现实主义风格电影的集体转身,实现了小说与电影的精彩握手,为诠释斯坦贝克悲剧意识作品所具备的特殊魅力提供了极大的空间与可能。  相似文献   

14.
加拿大当代著名生态作家法利·莫厄特的纪实文学作品《与狼共度》颠覆了西方哲学和文化对狼的偏见和误解,彻底扭转了狼在公众面前的形象。从后殖民动物批评的视角解读该作品展示了狼从传统"象征符号"到"生命主体"的再现,解构了基于二元论的人类中心主义和物种主义思想,颠覆了笛卡尔的"动物机器论",表达了作者反对人类的殖民霸权、尊重自然界一切生命的生态伦理观。  相似文献   

15.
诺曼·福斯特创作的丰富的设计作品以及他的设计思想均对建筑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对现代科技在作品中的独到的建筑学刚释,对生态与地域传统文脉的真诚关注,对自然光线的巧妙运用以及其互动而匀质的空间理念,共同形成了其整体而又极富特色的没计风格.在中围建筑设计行业的技术与艺术应用混乱无序的今天,认知诺曼·福斯特的建筑理念和社会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工匠精神"作为一个热门词汇在社会各界广为传播,其所蕴藏的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为人所津津乐道。现代职业教育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工匠精神"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与之而言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该文以现代职业教育人才素质培养为出发点,就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培养的途径与策略进行一些探讨,以期能够为"工匠精神"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中的渗透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该文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进行了解析,阐述了"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价值体现,并就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养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语言与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密切关联,与语言形式流失相伴随的是文化存续岌岌可危的现状。经济活动、语言规划和政策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严重影响了语言生态环境,打破了语言生态的平衡,加大了语言流失的程度和速度。莫言的创作充满乡土味,作品中鲜活、真实、丰富的方言表达呈现了民俗文化,语言和人物、环境、历史间的和谐相融。他的创作启示人们,以方言文学为代表的艺术形式具有语言生态价值,能在语言生态的维护中起到积极作用,是语言生态改善实践中需要积极推进的领域。  相似文献   

18.
桉树生态环境问题是世界性难题,迫切需要开展生态营林理论的探索与实践。本文通过系统地研究营林措施与人工林生态服务功能关系的变化规律,分析不同营林措施对桉树人工林生态服务功能的作用机制,并通过桉树生态营林实践,建立起现代桉树生态营林理论体系。文中提出生态营林的定义、生态营林原则和生态营林的理论体系。6年的生态营林实践表明,采取"低干扰、低投入、低污染"的生态营林方式,获得"高产量、高价值、高效率"的营林效果,实现长短结合、一般用材与珍贵用材结合、木材生产与生态服务协同提升的生态营林目标。该理论是解决当今桉树人工林木材生产和生态服务失衡以及生物安全、土壤安全、生态安全问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对推动我国现代林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推进离不开生态文化的心理软支撑。文化的延续性决定了当代生态文化的健康发展必须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能避免其因空心化而迷失方向。应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深入把握中华文化的柔性思维和生态伦理意蕴,并以此形塑当代生态文化价值理念,推进生态文化理论的构建;实践中,注重将承载传统生态智慧的人文历史传承融贯于城镇化进程和美丽乡村建设,挖掘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思想资源,创作传统与现代有机对接的生态文化作品,使传统生态价值理念物化于现代人的生活场域,夯实当代生态文化培育的传统根脉。  相似文献   

20.
澳大利亚女作家伊丽莎白·哈罗尔的小说《遥远的展望》描写了二战后澳大利亚工业社会的郊区生活,反映了工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持不同价值观念的人们的对立冲突,以及人们物质享乐与精神追求的失衡。本文运用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对该小说进行解读,聚焦分析作品中反映出的工商业社会背景下的自然环境、两性关系、人际关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以及非生态环境中成长的小女孩艾米莉对生态人际空间和生态精神空间的寻求,揭示出作品中蕴涵的深刻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