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冯诗齐 《世界科学》2009,(11):14-15
2009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对光的研究成果为现代数字时代奠定基础的科学家。前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高锟(Charles Kao)获得了该奖项的一半奖金500万瑞典克朗(约70万美元),他在1960年代第一次向世界展示了通过光导纤维内的光来实现数字通信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2009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华裔科学家高锟,因为他“在光学通信领域中光的传输的开创性成就”。另外两位获奖者美国科学家威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则是因为“发明了成像半导体电路——电荷耦合器件图像传感器CCD”。  相似文献   

3.
正高锟博士因对光纤通信的研究和利用,以及对此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并被誉为"光纤之父"。20世纪60年代,研究人员高锟(Charles Kuen Kao)完善了光纤通信,业界认为这一科技上的进步为互联网的发展铺平了道路,而高锟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2018年9月23日,高锟博士在香港逝世,享年84岁。高锟基金会在香港宣  相似文献   

4.
一夜之间,持英、美双重国籍的华裔科学家高锟似乎闻名天下。其实,早在2000年他就与邓小平一起被《亚洲新闻周刊》评选为“20世纪亚洲风云人物”。  相似文献   

5.
小学时期:好奇而喜欢动手 1933年11月4日,高锟出生于上海附近的金山县(现在改为上海市金山区)张堰古镇一个书香之家。和许许多多在科学事业上大有成就的人一样,高锟从小喜欢动手。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他就与一位姓周的同学在他家的楼上做起化学实验来了。化学原来不是小学的课程,可是化学反应的干变万化、美丽的色彩和奇异的效果,深深吸引了他们。可是他们两家的父亲都是律师,对自然科学知道得不多,没有可能指导他们,  相似文献   

6.
你能想象没有光纤的日子吗?没有光纤就没有如今高速传输的互联网,没有高清晰数字电视。没有即发即收的电子邮件。没有免费的QQ、MSN等聊天工具,没有遍布城乡的固定电话和移动通信。高锟,一位优秀的华裔科学家,正是他对光纤的发明改变了我们这个世界!他因此当之无愧地被称为“光纤之父”,更荣获2009年诺贝尔物理奖!  相似文献   

7.
光衰减技术的新用途美国海军海面作战中心的科学家们已发明了一种利用光衰减技术来测量液体液位和容量的新方法。利用这种方法测量液位和容量时,既不需要与液体接触也不需要与容器接触,它由一单独的光源、一台光学检测器、同步放大器、信息处理机及相关电子线路所组成。...  相似文献   

8.
郝允祥 《科学通报》1982,27(19):1214-1214
本文介绍一个光的衰减方法。该方法是靠漫反散和调整光源的距离实现的。 所介绍的方法比现用的透射衰减法优越,其优点是 1.可在大范围内实现连续衰减, 2.在衰减过程中光谱成分不变,  相似文献   

9.
正"光纤之父"高锟的研究成果不仅有效解决了信息长距离传输的问题,而且还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并降低了成本。它在彻底改变人类通信模式的同时,也造就了今天互联网的大发展。吓人的"第一项发明"那是在上海的法租界,当抗日战争接近尾声的时候,正上小学六年级的高锟迷上了化学实验。但这并不是学校里的正规课程,因此,他和一位志趣相投的周姓同学都觉得  相似文献   

10.
邓兴旺 《自然杂志》2019,41(3):231-234
美国科学家Winslow Briggs是光生物学大师,在所热爱的植物生物学基础研究方面贡献了一生。他主导了很多突破性的研究,包括光受体向光素的发现。此外,他激励了几代科学家,成为他们的导师、榜样和生命科学研究的热情支持者。他的科学贡献和品格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相似文献   

11.
液体中的激光超声脉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强度调制的光束或脉冲光束投射到媒质中(可以是固态、液态、气态或等离子体等各种物态的媒质),媒质吸收光能而激发出声波的效应酶为光声效应.早在1880年贝尔[M)首先在固体中观察到光声效应.但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光声效应的研究进展缓慢.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缺乏强光源和检测弱信号的手段,以致光声效应的实际应用价值未能充分显示.随着强光源的相继问世,例如各种激光器和强氙灯光源,以及弱信号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光声效应的研究取得迅速进展.由于光可以在各种媒质中激发声波,而利用检测到的声波反过来可获得有关媒质的光学、热学、力学以及媒质内部结构等特性的信息,光声效应已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医学以及海洋、环境和材料科学等多个领域.本将介绍脉冲激光在液体中激发超声脉冲方面的研究现状,特别着重于液体中脉冲激光激发超声脉冲的机制及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李辉 《世界科学》2012,(2):32-35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潘裕柏研究员.长期致力于激光透明陶瓷和闪烁透明陶瓷的研究.在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项目的支持下于2006年在国内首次成功利用透明陶瓷实现了激光输出。目前.在上海市科委所支持的“先进透明陶瓷制备与性能调控的基础科学问题研究”重大基础项目以及若干其他项目的资助下.潘裕柏研究员继续在光功能陶瓷领域进行研究.并在国际上已经有了一席之地。本文是对潘裕柏研究员所进行的上海市基础研究项目以及他相关其他科研项目的一个介绍。  相似文献   

13.
美国科学家Winslow Briggs是光生物学大师,在所热爱的植物生物学基础研究方面贡献了一生。他主导了很多突破性的研究,包括光受体向光素的发现。此外,他激励了几代科学家,成为他们的导师、榜样和生命科学研究的热情支持者。他的科学贡献和品格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相似文献   

14.
李辉 《世界科学》2012,(7):40-43
1992年的一天,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宣利江骑着单位食堂送菜用的“黄鱼”车,由于不怎么会骑.一路上歪歪扭扭.好不容易才骑到了龙吴路上的上海药材公司仓库。他要到那里购买50公斤的丹参.用于他攻读博士学位的一个课题——丹参水溶性成分研究。那时,宣利江是博士一年级学生。这是他丹参研究之旅中第一次购买丹参。  相似文献   

15.
赫兹对光电效应的研究及其历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长炎 《自然杂志》2003,25(2):117-122
关于赫兹发现光电效应的实验过程和他对这种效应重要性的认识及其影响,在相关物理学史论中尚未见有充分的论述.章根据赫兹的日记、书信、实验笔记和他对光电效应研究发表的论,对他的实验研究过程进行了仔细分析,揭示了他对这一效应研究和认识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阐明了他的这项发现和实验研究对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勒纳彼等人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四川盆地普光大型气田油气充注与富集成藏的主控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油气运移、聚集为主线,通过油气(藏)地球化学与综合地质的技术与方法,探讨了普光大型气田油气充注历史;结合该区构造.沉积演化历史,分析了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研究认为,普光气田天然气主要是煤成气和原油裂解气,主力烃源岩为上二叠统富含有机质的炭质泥岩和下志留统泥页岩.普光气田的形成经历了3次充注与调整过程;普光构造处于有利的古构造位置、发育优质的疏导体及有效保存条件是形成普光大型气田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7.
于勇  於新建  叶济宇  徐春和  Govindjee 《科学通报》2000,45(14):1510-1515
植物光系统Ⅱ反应中心D2多肽第160位酪氨酸残基(Y_D)氧化可以产生电子顺磁共振(EPR)信号 Signal Ⅱ_(slow.)高浓度的三氯乙酸盐(TCA)短时间处理莱因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类囊体可以直接促使氧化态的 Y_D(Y_D)迅速还原,淬灭 Signal Ⅱ_(slow·)这种作用具有浓度和时间效应.TCA处理引起类囊体膜上包括3个放氧外周多肽在内的部分多肽脱落.在衣藻光系统Ⅱ反应中心三维分子模型的基础上对Y_D周围的氨基酸微环境进行了分析,认为Y_D周围相对较强的疏水性微环境可能是 TCA影响 Y_D氧化还原状态的前提.同时, TCA处理还能稳定源于光系统 Ⅰ中氧化态的反应中心色素双分子 P_(700)~+的 EPR信号 Signal Ⅰ,抑制其衰减.  相似文献   

18.
今年11月8日,是伦琴发现X光100周年纪念日。1895年11月8日夜,德国乌兹堡大学校长、物理学教授伦琴偶然发现了能使铂氰化钡发光的射线,这就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穿透性射线X射线,即X光或X辐射。妙在他接着对X光进行了详细的夜以继日的7周研究并取得成果。还妙在他及时公布了这些成果。  相似文献   

19.
《大自然探索》2007,(10):4-4
“冰人”是死于大约5300年前的古人,考古学家称他为“奥兹”。1991年,“奥兹”的尸体在意大利北部海拔3210米的冰川上被发现,它是全球迄今发现的最古老和保存最完好的干尸之一。最近,科学家运用现代X光技术来探察“奥兹”的死因,结果发现他是在被箭击中后大出血而死的。X光扫描显示,箭刺破了“奥兹”的动脉,他很可能在几分钟内就死了。“奥兹”有可能是死于战斗,  相似文献   

20.
蒋秋兴 《科学通报》1995,40(10):940-940
菌紫质(bacteriorhodopsin,BR)是嗜盐菌(H.halobium)紫膜(purple membrane)中唯一的蛋白成分,能将光能转换成电化学能.明适应的BR受光激发,约500fs(10~(-15)s)后生成过渡态J,约3ps(10~(-12)s)之后转变成含13-顺生色团的中间态K,然后历经L,M,N,O等中间态在10~20ms内回到BR.随着循环的进行,质子从细胞质侧转运到细胞外侧,产生跨膜质子梯度.BR的光循环中间体M的生成和衰减与质子转运密切相关.快速动力学分析表明M的衰减过程至少可以分出快(M_(412f))、慢(M_(412s))两种成分.关于两种M衰减成分产生于BR光循环的哪个步骤,已经提出了多种看法.但目前仍没有一个广为认同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