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碳化细菌纤维素为模板和碳源,通过气相渗硅法制备碳化硅纳米线。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SEM)研究了碳化硅样品的结构与形貌,结果表明所得碳化硅都是纯立方相结构,并且粒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碳化硅纳米线表面光滑,长度达到微米级。  相似文献   

2.
张旬  孙瑾 《山东科学》1992,5(2):30-35
本研究用膏剂法进行无孔渗硅研究,透射电镜、电子探针和M351腐蚀仪分析证实:获得了致密、无孔隙、具有良好耐磨性和耐腐蚀性的渗硅层,并分析了渗硅层形成机理及表层疏松层以及内部孔隙成因。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石油化工设备中乙烯炉裂解管系用钢Fe_(25)Cr_(35)NiNbW经铝硅共渗后的热疲劳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铝硅共渗后的热疲劳性能高于未渗试样,渗层越厚,热疲劳性能越好。试验结果与计算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4.
5.
论述碳钢多孔渗硅层的耐磨特性、磨损机理和自润滑机理;根据耐磨性,对其渗硅工艺进行优化的探索。摩擦磨损实验和扫描电镜分析研究表明:45钢的多孔渗硅层,经油浸处理后有自润滑能力;其渗硅层的磨损主要是粘着磨损;在9%催渗剂+21%填充剂+70%硅源的渗剂中,于1050℃渗硅70 min,其摩擦磨损性能最佳;适用于中载(300~800 N)和低滑动速度(最佳为0.63 m/s)工况。  相似文献   

6.
对渗硅零件结合引用文献及研究结果,认为晶体结构,层错能,溶质原子的偏聚,金相组织,断裂韧性及动态硬度等方面的改善,是提高渗硅铜合金零件耐磨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描述了碳钢膏剂渗硅的工艺和理论。介绍了用金相、显微硬度,电子探针分析和X-射线结构分析等方法,测定渗硅层的组织结构及控制显微组织的工艺。在渗硅剂(组成:35—65%硅源粉、5%卤化物、30%防烧结剂)中加入比例大的卤化物,于1100—1180℃时对碳钢进行10—60分钟的膏剂渗硅,可得含硅量约为17.7%(重量)、厚度达0.18—1.2mm的渗层,其渗硅效率比气体法提高约一倍。氧化和腐蚀试验表明:渗硅层在750℃以下能有效地防止循环氧化;在40℃时能耐20%Ⅱ_?SO_4的腐蚀。此法操作简便,易于局部涂渗,渗层表面质量好。  相似文献   

8.
多孔硅的制备与微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电化学阳极氧化方法制备了多孔硅,并对它的微观形貌和红外吸收光谱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多孔硅的微观结构与电流密度、腐蚀流配比有关。随着电流密度的升高,氢氟酸浓度的增大,多孔硅的微观结构将从“海绵”状转变成“树枝”状,随腐蚀时间延长,Si-H键和Si-O键明显地增强,这有利于改善发光。  相似文献   

9.
粉煤灰制备聚硅硫酸铝及絮凝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粉煤灰为主要原料制备了具有不同铝硅摩尔比的聚硅硫酸铝(PASS)混凝剂,研究表明制备PASS的最佳铝硅摩尔比为1:1;模拟废水混凝实验表明,PASS具有用药量少、絮体沉降性能好、适用范围广等优点;利用粉煤灰制备高效无机高分子混凝剂聚硅硫酸铝,工艺较简单、生产成本低,而且使粉煤灰中的主要成分硅、铝同时得到了充分利用,是粉煤灰综合利用的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铜合金在渗剂粉末中高效渗硅,获得无孔的渗硅层。对渗硅层的组织、零件的表面形状和保温时间对渗硅层厚度的影响、摩擦学行为、腐蚀电位等进行了测定,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说明铜合金上的渗硅层在硫酸介质中具有耐蚀、耐磨(耐磨性提高3倍以上)、减摩等良好性能。  相似文献   

11.
采用热丝化学气相沉积法在Si(111)、Ti(101)衬底上制备了SiC薄膜,并利用X射线衍射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FTIR)对薄膜的结构、成分及化学键合状态进行了分析.XRD结果表明,制备的SiC薄膜呈现3C-SiC结晶相,有很好的择优取向性.HIR谱显示,薄膜的吸收特性主要为Si-C键的吸收,其吸收峰为804.95cm^-1.从原子力显微镜对SiC薄膜表面形貌的测试分析可以看出,样品表面呈规则精细颗粒状结构且薄膜结构致密.此外,在高真空系统中(6.0×10^-4Pa)对生长的SiC薄膜进行场敛发射特性测试,结果表明生长的SiC薄膜具有场致发射特性:样品的开启电压为82.1V/μm,最大电流密度为631.5μA/cm^2.  相似文献   

12.
反应烧结碳化硅的显微组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不同生坯进行硅化处理后得到的反应烧结碳化硅的显微组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选用α-SiC+C粉的混合物作为生坯,SiC相的体积分数随生坯中wC的增加而增加,但过大的WC将使硅化后的试样出现残碳;选用碳毡作为毛坯,反应烧结碳化硅的显微组织特点是C/SiC反应生成的碳化硅颗粒均匀细小,并呈线状分布在游离硅中,浸渍过树脂的碳毡硅化处理后的显微组织特点是反应生成的碳化硅颗粒粗大呈不均匀分布。X射线衍射结  相似文献   

13.
三叶形截面碳化硅纤维介电性能与吸波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三叶形截面SiC纤维的介电常数,吸波性能与力学性能等进行了研究,三叶形碳化硅纤维的ε′,μ′,μ″值与圆形截面碳化硅纤维的基本相当,但ε″值却明显增大,约为圆形碳化硅纤维的30-60倍。三叶形碳化硅纤维为非磁性损耗材料,在不同烧成温度下,ε′,ε″和tanδ都随频率增大而减小,当烧成温度为1100摄氏度时,ε′和ε″随频率升高而降低的速度最为明显,其介电损耗角正切tanδ的值为最大,为1.73-1.93,纤维具备这样的频响特性,能较好地解决非磁性吸收剂吸波频带窄的缺点,在8-18GHz范围内三叶形碳化硅纤维表现出良好的吸波性能,在11.6-18.0GHz范围内,反射衰减小于-10dB,其中,13.9-18.0GHz范围内,反射衰减小于-15dB最大反射衰减约为-20dB,与相当当量直径的圆形纤维相比,三叶形碳化硅纤维的抗拉强度平均提高约30%。  相似文献   

14.
以二氧化硅粉和竹炭粉为原料,在无催化剂的条件下,于1 400℃下用碳热还原制备了SiC纳米线.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能谱(EDS)分析了该纳米线的形貌和化学组成,同时探讨了SiC纳米线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纳米线为β-SiC,纳米线直径为100~150 nm,长度可达数毫米.  相似文献   

15.
运用第一性原理研究了氮掺杂对碳化硅纳米管场发射性能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在外加电场作用下,体系的态密度均向低能端移动,赝能隙及最高占据分子轨道/最低未占据分子轨道能隙减小,且Mulliken电荷在帽端聚集程度增加.态密度、最高占据分子轨道/最低未占据分子轨道能隙及Mulliken电荷分析表明,氮掺杂改善了碳化硅纳米管的场发射性能,且N替代顶层五元环中Si原子体系场发射性能最优.  相似文献   

16.
添加元素对反应烧结碳化硅导电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Ni、Mo和Al元素对反应烧结碳化硅导电特性的影响.试样通过室温、高温电阻率的测定和显微组织分析,可知在室温与高温下,加入Ni、Mo和Al均可明显降低反应烧结碳化硅的电阻率,随着Ni、Mo和Al加入量的增加,碳化硅的室温电阻率也下降.其中,Ni、Mo对反应烧结碳化硅电阻率的影响比Al大.在烧结过程中,Ni、Mo分别与液态Si反应,并在碳化硅粒子界面处生成Ni  相似文献   

17.
自结合碳化硅材料高温氧化行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气孔率为11 .5 % 的自结合碳化硅材料在1 300 ℃空气中的高温氧化行为.研究结果表明:氧化初期形成的非晶态SiO2 对材料中孔隙与裂纹尖端起钝化作用,造成材料室温强度随氧化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当氧化22 .5 h 时,材料强度最高,达293 MPa;随着氧化时间的增加,非晶态SiO2 晶化形成方石英,以及冷却过程中引发的表面裂纹,造成材料室温强度的降低.表面裂纹的出现,使得自结合碳化硅的氧化增重动力学曲线符合对数规律  相似文献   

18.
反应烧结碳化硅的显微组织气孔率及电阻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反应烧结碳化硅及随后经1650℃和1800℃除硅处理后,材料的显微组织与电阻率之间的关系。反应烧结碳化硅显微组织中有约20%的游离硅存在,气孔率极低,电阻率也很低。  相似文献   

19.
工艺参数对反应烧结碳化硅导电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碳化硅颗粒尺寸,工艺参数与反应烧结碳化硅导电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碳化硅颗粒尺寸的减小,生坯成型压力增加,烧结气氛压力增大,碳化硅电阻率也增大,且烧结温度对电阻率的影响不大,同时,对不同烧结工艺下显微结构与电阻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20.
氧化物结合碳化硅复合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氧化物结合碳化硅复合材料中添加的氧化物种类和数量,以及烧结温度、试样尺寸的分析发现:氧化钙的加入有利于试样抗弯强度的提高;氧化硅的质量分数为0.5%时试样抗弯强度最高,达42.3MPa;最高烧结温度为1530℃时试样无晶粒长大现象,抗弯强度较高;试样的强度有明显的尺寸效应,尺寸越大,既试样的有效体积越大,则试样的断裂概率越大,抗弯强度越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