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陆鸣 《科技智囊》2013,(1):44-53
《北京市2011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报告》解读 日前,北康市最新发布了《北京市2011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市户籍总人口1277.9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247.9万人,占总人口的19.4%;8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38.6万人,占总人口的3%。  相似文献   

2.
成都市人口地域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利用成都市各区、市、县的1991年、1996年、2001年的土地面积、年末总人口、年末农业人口和年末耕地面积,通过对成都市各区、市、县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指数、基尼指数和集中指数这一系列的指标的计算,并结合洛伦兹曲线的分析,定量地表达了成都市各区、市、县的人口地域分布的变化与地形地貌、经济水平等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人口目标控制仿真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建立一种网状递阶结构人口目标控制仿真系统,并设计了相应的递阶循环迭代算法。仿真试验结果给出导致人口目标实现的控制律,即年度生育计划,及政策制约下的各项人口指标。  相似文献   

4.
人口规模对于未来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综合运用GM(1,1)灰色模型、Logis-tic模型、Malthus人口模型、对数模型四种数学模型,对天水市2020年—2030年人口规模进行预测,旨在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未来20年内,天水市总人口将继续处于稳定增长状态,年平均人口增长率8.01‰,到2020年,天水市总人口将达到402.71万,到2030年,总人口将达到437.49万人.  相似文献   

5.
在城市间人口短距离流动逐渐趋于常态化、河南省流动人口有回流转向且部分地市出现人口收缩的背景下,将县(区)作为研究的基本地域单元,选取全国人口普查中的流入人口数据,采用人口重心模型、标准差椭圆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等方法,研究河南省流入人口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990-2010年河南省流入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其中省内跨县流入人口占比越来越高.(2)河南省流入人口在空间分布上呈东北-西南方向拓展;人口流入集聚特征渐现,呈现向郑州市区集中的态势.(3)影响总人口流入与省内跨县人口流入的因素较为一致,1990年经济发展水平最为突出;2000年居民生活水平最为突出;2010年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相近;跨省流入人口流动目的较为单一,以经济因素为主.河南省是中国人口演化的“缩影”,研究河南省流入人口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于河南省及类似地区乃至全国流入人口空间分布格局优化及引导具有较好的理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根据1998~2003年中国人口数据,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和灰色关联分析模型法建立由总人口、城镇人口、乡村人口等17个影响人口增长的关联因素构成的指标体系及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对中国人口系统结构进行关联分析,以期找出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为我国人口系统的建模、预测、决策、规划、管理和控制提供了的依据,以便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运算和系统分析结果显示人口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女性人口、城乡人口、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其中,15~49岁的育龄妇女、农村人口和人口自然增长率3个因素对总人口和年净增人数影响最大.本文中国人口系统结构的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较符合中国人口的实际情况,为中国人口发展与控制的管理决策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21世纪近10年南宁市城市人口空间结构的变化和发展,借助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和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2000年和2010年南宁市城市内部人口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宁市城市内部人口空间结构总体表现为集聚。2000年和2010年南宁市人口密度均以西乡塘街道办事处范围内最高,兴宁区内各街道人口密度增长较快;2000—2010年人口重心向西北移动约1.2km;2000年人口密度函数和2010年人口密度函数分别以反函数模型和二次函数模型拟合最优。随着距市中心的距离增加,人口密度递减;在市中心附近具有较大的向心效应,带来周边邻近区域人口的增长。  相似文献   

8.
《河南科学》2016,(12):2112-2117
借助Arc 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研究2007—2013年海东市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特征、动态演变及其动力机制,并验证人口重心曲线研究方法在较小空间尺度上应用的适宜性.研究认为:1海东市人口分布的集聚核心区和中度集聚区的人口占总人口的53.1%,土地面积占海东市总面积的21.8%,主要位于西北-东南方向地势较为平坦的条带上.相对稀疏区人口占总人口的12.9%,土地面积却占到43.6%,主要位于西南部和东北部的山地和高原地区,表明海东市人口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显著的不均衡性和集聚特征.22007—2013年,海东市人口分布的空间演变表现为相对稀疏区乡镇个数的不断减少,集聚核心区乡镇个数增加缓慢,中度集聚区乡镇个数明显增加并成为人口集聚的主要区域.3自然地理条件塑造了海东市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经济区位、城镇化发展和政策因素强化了人口的空间集聚.4人口重心曲线研究方法适用于乡镇小尺度地区,等级划分越细,呈现的人口分布规律和空间变化特征越微观、局部性越明显,而适当进行等级聚类有助于减少破碎程度,突出整体空间集聚特征.  相似文献   

9.
以本溪市2000~2014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分别从人口、经济、空间、社会构建本溪城市化指标评价体系;从水生态压力(P)、状态(S)、响应(R)构建了水生态综合指标评价体系[1].并构建了两者的响应度模型,对城市化进程的水生态响应时序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显示:1)2000年以来,本溪市城市化综合水平逐步提高,现在已经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2)本溪市水生态综合指数、水生态压力指数、水生态状态指数和水生态响应指数呈现出各自变化特征,即水生态压力指数同水生态综合指数变化总体趋势一样,都呈现出"U"型变化曲线,而水生态状态指数2000年后虽有所提升,但呈现整体下降的趋势,水生态响应指数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海拔对人口分布具有重要影响,分析海拔与人口的相关性,可为区域生态保护、经济发展与人口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基于DEM数据与人口栅格数据,通过创建5 km×5 km渔网,利用空间自相关、Lorenz曲线、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乌江上游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海拔高程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贵州乌江上游地区人口分布呈“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人口集中于北部、中部及南部;2)人口主要分布在1200~2000 m的中低山,中高山人口数量较少、人口密度较低;海拔1200~1600 m人口数量最多、人口密度最大;3)人口数量、人口密度与各级海拔面积随海拔上升变化大体一致,均随海拔的升高呈先增后减的倒“U”型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一类基于时滞和年龄分布的种群系统的最优生育率控制问题.应用Masur定理证明了最优生育率控制的存在唯一性,并通过对共轭系统的分析给出了系统生育率控制为最优的必要性条件.  相似文献   

12.
研究一类具有时滞和年龄结构的非线性种群系统的最优输入率控制问题.应用特征线法证明了解对控制变量的连续依赖性,并利用法锥概念和对共轭系统的分析给出了系统输入率控制为最优的必要性条件.  相似文献   

13.
讨论了时变种群系统最优生育率控制的非线性问题,证明了最优控制的存在性,得到了控制为最优的一阶必要条件.这些结果可为种群控制问题的实际研究提供数学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考虑一个由积分差分方程组描述的多种群的最优捕捞问题.这是一个描述同时在离散时间上生长和在连续空间中扩散的系统.目标是收益最大化,讨论这个最优捕捞的存在性和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一类基于尺度结构的非线性竞争种群系统的最优控制问题。首先采用特征线法和不动点定理证明了可分离形式解的存在惟一性,然后导出共轭系统,利用切锥-法锥概念给出Bang-Bang型的最优控制和最优控制的必要条件,最后进行了数值模拟。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Gompertz模型的成年种群脉冲优化收获问题,证明了系统的正周期解的全局渐进稳定性,得到了系统的单位时间最大持续捕获量、最优捕获努力量,以及相应的最优群水平和正周期解.  相似文献   

17.
具空间扩散和年龄结构的种群系统的最优分布控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讨论了一类具有空间扩散和年龄结构的时变种群系统的最优分布控制问题,证明了最优分布控制的存在唯一性,并给出了控制u为最优的充分必要条件及其由积分一偏微分方程组和变分不等式组成的特征表述一最优性组.系统的最优控制u∈Uad是由最优性组所确定的。  相似文献   

18.
建立了年龄相关的非线性种群扩散系统, 利用抛物偏微分方程理论和延滞法, 证明了系统广义解的存在性及系统最优控制的存在性, 并给出最优控制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拥挤交通网络中交通分配和信号控制的组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交通网络中交通分配和信号配时的组合模型.模型被表示为两层规划.低层表示具有排队约束的wardrop均衡模型,预测驾驶员对信号控制模式如何响应.上层确定最优信号控制以达到网络出行时间最小.  相似文献   

20.
借鉴环境基尼系数,对苏南运河区域排水权配置进行研究。选择运河沿线防洪包围区域人口、GDP和土地面积为控制指标,通过绘制洛伦茨曲线计算相应的环境基尼系数。在排水权总量一定的情况下,以控制指标的环境基尼系数之和最小为目标函数,设定合理的约束条件,计算得到各区域排水权的优化分配方案。结果表明:在优化配置后,基于人口、GDP和土地面积3项指标的环境基尼系数分别为0.000 2、0.144 1和0.079 6,均优于现状,环境基尼系数的平均变化幅度为0.026 3;基于环境基尼系数的分配方式能够兼顾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有利于统筹城市防洪与区域防洪之间的关系,在确保城市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减轻苏南运河防洪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