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天生我材必有用 一颗丹心向阳飞 1933年7月,林作楫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爷爷给他取名“作楫”,引自古诗“作楫济舟,以渡东海”,意在期望他将来成为对国家、对民族有用之材。 1949年9月,16岁的林作楫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福建农学院农学系学习。1954年,大学毕业后,林作楫按国家政策分配到河南省农科院上班,从事小麦新品种选育工作。  相似文献   

2.
亦欣 《河南科技》2004,(3):8-10
天生我材必有用 一颗丹心向阳飞 1933年7月,林作楫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爷爷给他取名"作楫",引自古诗"作楫济舟,以渡东海",意在期望他将来成为对国家、对民族有用之材.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对农业社会化生产程度越来越高的要求,农民迫切要求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种植模式,适度规模经营。对此,沈丘县顺应农民要求,把工业办厂的经验用到农业生产上来,办起了53个“农业工厂”。这些“农业工厂”的经营业主每亩补偿给耕地原承包农户300-500公斤小麦,在坚持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向农民租赁农民。种植则由“农业工厂”的业主统一规划,统一种植标准、品种和技术,并采取雇佣方式,让转租土地的农民原地“上班”,由“农业工厂”统一组织劳动和管理。据悉,目前,该县已有1060多名农民成为各“农业工…  相似文献   

4.
小麦生产是河南省的一大优势,全省小麦种植面积、总产量和每年对国家的贡献均居全国首位,而且农民人均农业收入的30%左右来自于小麦产业。在世界和中国小麦连年减产,小麦市场贸易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下,深入探讨河南小麦生产如何与时俱进,大力发展“小麦经济”,使全省小麦生产的资源优势尽快转变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河南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国内外小麦生产现状受多种因素影响,近几年来世界小麦产需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表现为:世界小麦连续五年减产,供给趋紧;传统出口大国小麦减产严重;国际…  相似文献   

5.
崔春冬 《河南科技》2008,(11):14-17
2008年9月8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河南温县,亲切接见了吕平安。当县委书记介绍他时,总书记说:“知道,知道,小麦育种家。”  相似文献   

6.
吴宽章 《河南科技》2006,(11):42-42
编辑同志: 从《河南科技》(乡村版)创刊以来.每年我都自费订阅一份.每月的乡村版《河南科技》一到手.我总是爱不释手,细心阅读,生怕有一处奇闻轶事、斯科技、新知识漏掉。她让我学到了技术,增长了才干。获得了知识.丰富了智慧.走向了致富路,让我受矗匪浅。尤其是令年贵刊举办了“农民科普知识有奖问答”活动后.更加强了我与她的感情。这项活动增加了编、作与读的相互理解,落实了服务“三农”的政策。  相似文献   

7.
王波 《河南科技》2001,(3):22-23
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小麦资源极为丰富,利用小麦深加工产品,生产为食品、纺织、造纸、医药、发酵、化工、饲料等行业利用的原料及辅料,为小麦的利用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是农业产业化、高效化的有效途径。 一、小麦淀粉的应用 小麦淀粉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冷饮、轻工、纺织、制药、造纸等行业。 1.食品行业。主要用于火腿肠、粉丝、雪糕、果冻等产品中。以及用于味精、麦精粉、可食性包装膜,水解及发酵工业产品中。 2.纺织行业。小麦淀粉特别适合于纤维工业,尤其是织布、浆纱、整理和染色用糊。 3.造纸行业。小麦淀粉在造纸行…  相似文献   

8.
近日。科技部下达了2006年度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经费预算,河南天民种业有限公司承担的“超级小麦种质资源创新与品种培育”项目名列其中。该公司长期从事小麦育种工作。其研制的新品种创造了15亩连片小麦种植平均亩产717.2公斤的超高产记录。[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张澄湘 《河南科技》1994,(10):31-31
超大穗小麦在固始县种植的表现固始县科委张澄湘自《河南科技报》辟专栏对超大穗小麦公斤研讨以来,我先后拜读了《河南科技报》、《河南日报》和江西省《农村百事通》等报刊发表的文章,根据“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井结合我县实践的结果,实事求是的对超大穗小麦...  相似文献   

10.
当前,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决定中指出的:“要通过改革,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立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各类技术服务机构和涉农企业紧密结合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对于我省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保持农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河南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方式 我省农业科技推广组织的主要类型有六种。 1.技术网络推广型。旨在加强各级服务体系建设并实行垂直领导,以便形成自上而下的技术服务网络系统,从而使科技推广工作畅通无阻,…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瓜菜产业已成为近年来河南省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瓜莱产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民增收问题。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河南农业武学林学园艺学院马长生副院长。以下是采访内容,希望能对广大农民朋友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林某 《河南科技》2008,(11):45-45
河南科技》(乡村版)是一本面向农村基层的农业实用技术杂志,自创办以来始终坚持“以服务农村、农业、农民为己任,以实际、实用、实效为特色”的办刊宗旨。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帮助农民朋友依靠科技走上致富路。 2006年,我们开始举办“农民科普知识有奖问答”活动,至今已有两年多,参加的读者越来越多。获奖的读者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得到了实惠。这个活动我们将长期坚持下去.欢迎广大读者积极参与。为了方便读者咨询问题,2007年“田专家信箱”栏目开设了热线电话,组建了《河南科技》专家委员会,请专家为读者答疑解惑。2008年,我们加强了与农业科研院所的联系,及时将他们选育的优良品种介绍给读者。为了方便读者,我们增设了“读者服务部”,为读者提供种子和图书的邮购服务,以后我们还会不断增加“读者服务部”的服务项目,为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相似文献   

13.
为令力做好“三夏”期间的夏收、夏种和夏管等各项工作,河南省科技厅积极发挥科技优势.全力助推三夏生产。一是实施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河南省科技厅组织专家组,对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河南课题进行了小麦测产验收。  相似文献   

14.
《河南科技》2008,(7):13-13
日前,河南邓州市“新型农民培训工程”项目全面启动。 邓州市结合农村产业特点,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聘请14名蔬菜、烟叶、畜牧、林业等方面的专家作指导,采取集中办班授课、多媒体教学、现场指导、技术服务等方式,扎实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  相似文献   

15.
酒后多位于洛阳市伊川县东南部,距县城25公里,3.5万口人,总面积7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6万亩,荒山荒坡面积3万余亩,地形概貌为“四沟五岭一道川”,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豆类等,是传统的农业大乡,发展畜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 近几年来,乡党委政府立足本地资源优势,把畜牧养殖业作为振兴农村经济和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坚持紧抓畜牧不放松,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养殖业,走出了一条以科技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公司为龙头,以农户为基础,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畜牧业发展之路,初步形成了“公司…  相似文献   

16.
<正> 河南农科院小麦所新育成的优质小麦新品种郑州8603,已经过连年广泛试种和品质分析,证明它是一个比较过硬的,适宜大面积水平栽培的优质小麦新品种。1992年9月通过中国首届优质面包小麦品种品质鉴定。10月荣获中国首届农业博览会银质奖。一、郑州8603的选育经过与主要特征郑州8603,是从优质红粒春小麦品种“中作8131-1”中选出的白粒株系,1986年育成。春性,幼穗分化早,发育快,能晚播,且早熟。中抗条锈病,  相似文献   

17.
时下,在科技兴农的道路上,存在着一对突出的矛盾:一边是农民渴望得到科学技术的滋润,要尽快获得有关技术和信息;一边是掌握农业科技成果的单位和专家苦于找不到合作伙伴。若能将“经纪人”引入农技推广活动中,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近年来,不少农民都尝到了科技种田的甜头,然而许多农民难以或不知道如何去寻求技术帮助。而一些热心农业技术推广的中介人由于没有取得合法的地位,只能背地里给农民当技术“牙行”,倘若有关部门能给这些中介人以支持,向他们颁发“农业技术中介人”证书,使他们的活动从“地下”转向“公开”,请他…  相似文献   

18.
《河南科技》(乡村科技版)作为一本农业科技刊物,始终密切关注涉农热点问题,关注农民朋友的需要。这里,我们就农民朋友急需了解的市场行情以及目前的一些热点问题采访了河南农业大学马长生教授。马教授是河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院长,从事园艺方面的科研、教学和技术推广工作二十余年,是蔬菜育种和栽培专家,我们相信他的观点和意见一定会对广大农民朋友有所启发和帮助。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世界粮食,特别是小麦生产形势和供求状况的分析,指出了依靠科技进步,加速小麦生产发展的重要性;并根据河南小麦生产条件、发展历史和国内外小麦高产典型,分析探讨了河南小麦生产潜力、提出了促进河南小麦持续稳定增产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延津县高寨乡平陵村有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民科学家,他的名字叫郭明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科教兴农。为解决科技棚架问题,他积极引进推广新技术,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科学种田水平,促进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使粮棉产量逐年提高。1997年3000亩耕地,取得亩产小麦400公斤,亩产皮棉75公斤的好收成,比1986年亩增产小麦150公斤和棉花20公斤,1997年人均收入1300元。因此,全村出现了盖新房、买摩托、买家电三多现象。先后被市、县评为先进工作者,科技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