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提出一种新的可验证的秘密共享方案.该方案具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计算安全的,与Feldman方案等效;另一种是无条件安全的,与Pedersen方案等效.此外,设计了防欺诈的共享更新协议和共享重构协议.在执行此类协议时,新方案比Feldman方案和Pedersen方案更有效.因而,新方案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动态的可验证秘密共享方案.  相似文献   

2.
针对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应用于倾斜中厚矿体时易出现矿石贫损大的问题,提出了垂直分区与组合放矿方案.通过物理模型进行了三组放矿实验方案,方案一采取截止品位放矿,方案二和方案三采取组合放矿.方案二与方案三的不同之处是方案三增大了下盘区段的贫化率.实验结果表明,方案一回收率最高(η=86.3%),对应的岩石混入率也最高(ρ=29.5%),方案二和方案三的回收率均达到了80%以上,但方案二的岩石混入率(ρ=18.2%)比方案一下降了11.3%.对三组实验结果进行经济评价,得出方案二为最优方案.通过采区试验,进一步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及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对一种基于身份的门限签密方案进行了密码分析,发现该方案不能抵抗伪造攻击.对这种方案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方案克服了原方案的安全隐患,并且保留了原方案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集团序的概念和方法,建立方案之间的3种关系.基于这3种关系,对每个方案定义了3个集合.定义了方案集的集团序,给出了集团序的构造算法.对算法进行了时间复杂度分析,该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n3).定义了方案的集团序指标和方案的集团优先关系.对方案集团序进行了稳定性分析,给出了方案集团序稳定的充分条件.最后给出一个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集团序的概念和方法,建立方案之间的3种关系.基于这3种关系,对每个方案定义了3个集合.定义了方案集的集团序,给出了集团序的构造算法.对算法进行了时间复杂度分析,该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n3).定义了方案的集团序指标和方案的集团优先关系.对方案集团序进行了稳定性分析,给出了方案集团序稳定的充分条件.最后给出一个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6.
研究数据外推技术中非常重要的带状区域定位方法.数据外推定理给出外推后带状区域的定位方案.指出这个定理给出的只是一个非常粗糙的定位方案,甚至很多情况下是无效的.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基于迭代进行改进的方案.新方案能够更加精确地定位带状区域,并且在适当的假定下对粗糙方案无效的情况也能定位出一个有效的带状区域.实验例子表明了新方案的精确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文献中卢建朱等人提出的ElGamal型多重数字签名方案,指出他们所设计的有序多重数字签名方案中验证方程的一些错误,并对其进行了改正.同时,根据他们设计的方案,作者重新设计了两种多重数字签名方案,新方案有比原方案更好的特性.不仅安全性能好,而且实用性强.  相似文献   

8.
基于ElGamal型有消息恢复的数字签名方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ElGamal签名方案不允许消息恢复的问题,在分析ElGamal数字签名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带有消息恢复功能的数字签名方案,并对消息恢复的方法加以探讨,给出新的优化恢复消息方法.该方案的安全性同ElGamal签名方案一样是基于有限域上离散对数的难解性.分析表明,该方案的安全性要高于原方案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同心发射筒燃气开盖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实现导弹自力发射时同心发射筒前盖自动向一侧开启,讨论了4种燃气开盖方案:易碎盖方案、内外筒偏心盖方案、半导流锥方案和各向异性材料发射筒盖方案,并用数值方法模拟了各种方案的筒内复杂三维流场.计算结果表明4种方案均具有可行性.经试验验证,各向异性材料的发射筒盖方案能按预先期望的方向整体飞出.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参与者交互次数的设定,设计了一个可验证的理性秘密共享方案.该方案能够有效的阻止秘密分发者的欺骗,并使得参与者没有偏离方案的动机.通过对该方案的分析,证明了方案满足公平性、可行性和正确性等性质.  相似文献   

11.
史琳芸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9):4786-4789,4796
针对外置式大功率AC/DC电源的待机功耗较大的问题,提出一种全新的单端反激式功率叠加DC/DC变换器的设计方案。详细介绍了单端反激式功率叠加DC/DC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对其主要的器件进行设计和参数的计算,并给出了电路和相关波形。应用结果表明,该变换器可用于大功率场所,功率密度高、稳定性好、变换效率高,维护方便。  相似文献   

12.
针对开关电源模型的复杂性和时变性,传统PID控制无法很好满足其控制要求等问题,提出一种新型的免疫反馈PID控制器。该控制方法性能在模型时变的系统中优于常规PID控制。在此基础上,利用IGBT作为主要开关器件,采用全桥式带变压隔离器的BUCK变换器作为主电路结构,以TMS320F2812作为控制电路核心,研制出一种新型数字化车载110 V高频开关电源。将所提出的控制方法应用于样机,通过测试发现样机输出精度达到1%,高于传统车载110 V控制电源的精度5%;此外,其响应速度迅速,谐波小,可靠性强。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以数字集成芯片实现的频率可调的多谐振荡源,逻辑控制信号产生器和以固体继电器为核心完成的交直流电变换器以及开关式稳压源等所组成的磁选柱电控系统。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单级功率因数校正变换器的效率、减少抑制电磁干扰,文中通过把传统的Boost PFC变换器和非平衡半桥DC/DC变换器结合在一起,采用级联技术构造出一种新型的ZVS单级功率因数校正变换器.最后制做了样机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这种电路具有结构简单、易控制、成本低等优点,可在实现高功率因数的同时实现全部功率开关管的软开关.  相似文献   

15.
针对换流站采用传统下垂控制消纳不平衡功率时引起的直流电压偏差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多点直流电压优化协调控制策略。将不平衡功率作为前馈补偿量注入传统下垂控制中,通过平移下垂曲线来实现直流电压的准无差调节;根据换流站功率裕度,来合理设定各换流站的前馈补偿量;为避免不平衡功率过大而导致下垂控制换流站满载运行,将偏差控制引入定有功功率换流站,协同下垂控制换流站消纳余下的不平衡功率。最后,基于PSCAD/EMTDC建立五端基于电压源换流器的多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voltage source converter based multi-terminal 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 VSC-MTDC)系统模型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控制策略可以实现直流电压的准无差调节,优化了系统的潮流分布,提升了系统的运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延迟环A/D及其在DC/DC控制芯片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一种无需外部时钟、可以部分抵消工艺偏差、基于标准单元的延迟环A/D变换器.该A/D变换器结构简单、无需增加产生控制信号的电路,转换速度快,可在DC/DC变换器的高频数字控制芯片中使用。  相似文献   

17.
基于对多种全桥零电流变换器的研究,提出一种新型的零电流转换(ZCT) PWM全桥DC/DC变换器.运用辅助电路的谐振电感实现主开关管的软开通,在全负载范围内实现所有有源开关管的零电流开关(ZCS)和输出整流管的软换流.采用ARM芯片LPC2214作为控制器,设计了变换器数字控制系统,成功研制了一台1 kW,25 kHz的软开关电源,并进行了电路试验.结果表明,基于该拓扑的数字控制PWM全桥变换器损耗小、成本低,变换器的最高效率超过了91%,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为实现跟踪太阳能电池板的最大功率点, 提出一种基于直流鄄直流(DC/ DC: Direct Current-Direct Current)变换器最大输出电流的方法, 并将模糊逻辑控制理论应用于太阳能电源管理电路进行智能化充放电管理。 建立了 DC/ DC 变换器数学模型, 理论证明了基于最大输出电流跟踪太阳能电池板的最大功率点的可行性。 模型采用 STM8L151K4T6 单片机控制 Sepic 变换器电路实现了对 3 W 的小功率太阳能电池板的最大功率点跟踪, 对储能元件蓄电池的恒流恒压充电控制以及过充和过放保护进行控制。 实验结果验证了该设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实现了太阳能电源管理电路的最优控制。  相似文献   

19.
隔离型双向DC/DC变换器是电力电子变压器(PET)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好坏将显著影响整个PET的功能.大功率隔离型双向DC/DC变换器多采用模块化串并联的方式实现.设计过程中存在控制复杂、研发周期长、测试困难等问题.本文基于RT-LAB搭建了包含模块化隔离型双向DC/DC变换器实际物理装置的半实物仿真平台,利用RT-LAB的控制功能及在线参数调试等特点对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实现了输入串联输出并联型DC/DC变换器均压均流控制策略.结果表明:该半实物仿真平台是研究模块化DC/DC变换器系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以燃料电池、光伏电池等为代表的新能源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大功率DC-DC变换器对其输出电压进行调节,同时对其输出功率进行控制.本文将高效SiC MOSFET应用于燃料电池汽车两相交错式Boost型DC-DC变换器中,基于计算、仿真和实验手段分析了应用SiC功率器件变换器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大功率DC-DC变换器中,新型SiC功率器件的应用能够提高变换器功率密度、增强变换器可靠性,提升动力系统工作效率.该研究结果将为新型电力电子器件的应用以及新能源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