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承担的2000年中国科技人员(不包含港、澳、台)在国内外发表论文数量和论文被引用情况的统计工作现已完成,统计工作采用的国际论文数据取自<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和<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TP);国内论文数据取自<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2000年收录的我国1411种主要科技期刊.  相似文献   

2.
1911年3月,物理学家卢瑟福(E.Rutherford)在英国曼彻斯特文学与哲学学会的会议上宣布,在实验中发现了以原子核为中心的原子模型.同年5月他在<哲学杂志>发表论文,开创了核世纪的新纪元.2011年是卢瑟福发现原子核一百周年.  相似文献   

3.
2006年度中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发表论文数量和引文情况的统计分析工作已完成.国际论文数据主要取自国际上颇具影响的检索工具:<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和<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TP).国内论文数据取自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制的<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该数据库2005年度收录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共1723种.  相似文献   

4.
陈侠 《世界科学》2005,(6):30-31
台贝·梅杜派(Thebe Medupe)是在南非麦非肯(Mafikeng)附近的穷乡村里长大的,那里距约翰内斯堡约四个小时的路程.台贝在开普敦大学获得了天体物理学博士学位,并担任了<非洲宇宙>这部影片的副导演和发行者.这是一部关于非洲的传统天文学的影片,于2002年发行.他在南非天文台当研究员,在那里,他积极投入到一项鼓励南非的黑人从事天文学研究的计划中去.目前,他正用塞兹瓦那语写作一本有关民族天文学的书.以下是英国<新科学家>杂志记者C·亚伯拉罕(Curtis Abraham)对他的访谈记录.  相似文献   

5.
今年8月,巴茨·奥尔德林(Buzz Aldrin,下图)又一次地登上了"月球".只不过和1969年的那次登月不同,这一次他在<飞向月球>的三维立体动画片中为自己在影片中的卡通形象配音——故事讲的是3只喜欢冒险的苍蝇偷偷搭乘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飞船飞向月球的故事.不久前,<科学美国人>杂志对奥尔德林进行了一次电话采访,对话内容从<飞向月球>聊到了NASA50周年的庆典,包括NASA2010年停飞航天飞机和2020年重返月球等计划.  相似文献   

6.
从80岁到90岁是季羡林先生学术研究的冲刺期.在这10年里完成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两部学术著作:<糖史>和<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剧本)译释>.  相似文献   

7.
斯蒂文·温伯格(Steven Weinberg,下图),得克萨斯大学天体物理系Josey Regental教授.1979年,由于对亚原子粒子的弱电统一理论作出的重要贡献,他与A·萨拉姆(A.Salam)、S·格拉肖(S.Glashow)一起分享了当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最近,他的新书<透过湖水看世界:这个世界与宇宙>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由此,<美国科学家>杂志采访了温伯格.通过访谈,读者从侧面可以了解到,除了工作,温伯格还是一位阅读兴趣非常广泛之人.  相似文献   

8.
2009年度中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发表论文数量和引文情况的统计分析工作已完成.国际论文数据主要采用国际权威检索数据库: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TP)、<医学索引>(MEDLINE)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国内论文数据采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制的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  相似文献   

9.
08年度中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发表论文数量和引文情况的统计分析工作已完成.国际论文数据主要采用国际权威检索数据库: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TP)、<医学索引>(MEDLINE)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  相似文献   

10.
许多大科学家、大企业家富有"人情味"。费恩曼和史蒂夫便是好例。费恩曼是什么人?他是美国物理学家,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科普作家雷·斯潘根贝格曾评价道,人们把"天才"一词用在20世纪两位物理学家身上,一个是爱因斯坦,另一个就是费恩曼。  相似文献   

11.
科幻大师、太空时代的预言家阿瑟·克拉克(Arthur C.Clarke,1917~2008)于2008年3月19日在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去世,享年90岁.克拉克爵士是国际航天大学和斯里兰卡莫勒图沃大学的名誉校长,也是<2001:星际旅行>等百多部长篇、短篇小说的作者,曾因发明通信卫星而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他最近的新书是<问候碳基两足生命>.克拉克辞世之后,斯里兰卡--他居住超过半个世纪的国家--为这位拥有斯里兰卡和英国双重国籍的老人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举国默哀一分钟.而在很多国家,甚至在国际空间站,无数太空爱好者和科幻迷都在缅怀一个传奇老人的谢幕.<光谱学>杂志特辟专栏缅怀这位科幻大师,本刊特选译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两种文化"背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钝 《科学》2003,55(4):55-57
1956年,英国人斯诺(C.P.Snow,1905-1980)在<新政治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两种文化>的文章.三年后,他将文中的思想加以扩充,在剑桥大学作了一个著名演讲,讲题是<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按照剑桥大学知识史教授科里尼(S.Collini)的说法,斯诺在一个多小时的演讲中至少做成了三件事:发明了一个词汇或概念,阐述了一个问题,引发了一场争论.词汇是"两种文化";问题是存在于人文学者和科学家之间的文化割裂,即所谓"斯诺命题";争论就是围绕着"斯诺命题"展开的一场旷日持久的思想论战--令人感到意外和兴奋的是,这场争论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文化自身,它的政治、经济乃至生态学内蕴在今日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得以重新彰显.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70年代,一部<人猿泰山>风靡全球,但是那位因为主演这部电影在好莱坞一夜成名的男演员,此后却销声匿迹,再没演过第二部电影,无人知晓他的行踪,也不知在他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近日,美国媒体突然爆出一个惊天奇闻:当年<人猿泰山>的男主角,40年来竟然是跟100多只狮子、老虎、美洲豹生活在一起,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相似文献   

14.
劳伯勋教授是一位朴实的读书人,谈笑风生,很有感染力.劳先生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为自然科学工作者,加入中国作协,在全国也是为数不多的.秦牧先生特别赞赏他"文学与科学‘联姻'"的特长,推荐他加入了中国作协.他擅长写科普文章,在<光明日报>、<羊城晚报>及香港报刊上刊登过不少精彩的作品,在江苏出过专集.  相似文献   

15.
<事实>的"拉斯敏号"历险记 在近代著名人物里,似乎只有英国19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基普林(1865-1936年)有过第一手的亲身经历.他早年在印度当记者,有次出海时碰到了海底火山爆发所引起的海啸,后来在1893年所出版的报道集<事实>里,就曾详述其事.该文描述:那时基普林在一艘叫做"拉斯敏号"的船上.在一个特别酷热的夜晚之后,他和另外两个朋友大清早在操舵室聊天,大家都感觉到船好像在走下坡一样,水手长也觉得不可思议.  相似文献   

16.
在意大利西部小镇芬奇,15世纪出了一位举世闻名的奇才,他就是那亘古不朽的杰作<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的作者--达·芬奇.达·芬奇的绘画、雕刻艺术或科研在当时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然而知道他是一位人类航空先驱的人则可能为数不多,至于他是怎样研究航空的,又取得了哪些成果的人就更少了.  相似文献   

17.
查尔斯·佩罗(Charles Perrow)是一位荣誉退休的耶鲁大学组织社会学家,他那本具有影响的论著——<高风险技术与"正常事故">一书使他声名鹊起.他在书中写道,鉴于现代技术既复杂而又相互关联的特性,有些事故是无法避免的,甚至可以说是正常的,然而,这些事故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在题为<下一场灾难:如何减轻自然灾害、工业事故与恐怖袭击的影响>的新著中,他针对如何减少美国在灾难面前的脆弱表现而出謀划策.  相似文献   

18.
数字解剖学——数字医学的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解剖学科学系统的创立已经有500多年历史,它是医学发展的基石.在人体解剖学建立之前,医学基本依靠猜测来诊断和治疗疾病.公元2世纪,罗马医圣盖伦(C.Galen)进行动物及人的解剖研究,写出了<论人体各器官的作用>(On the Utility of the Part)和<论解剖程序>(On Anatomical Procedure)等著作,统治医学近1200年.文艺复兴时期,比利时医生维萨里(A.Vesalius)以大量丰富的解剖实践资料,对人体的结构进行了精确的描述.他在<人体的构造>(De Humanis Corporis Fabrica)中.  相似文献   

19.
<迷失太空>(Lost in Space)本是20世纪60年代风靡美国的一套电视剧,在1965年9月15日至1968年9月11日期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制作播出,而且至少出了3季.作为电视剧的<迷失太空>,描述的是一个太空移民家庭在宇航中遭遇各种突发事件时如何应对的故事.需要提及的是,有些人把它翻译成<星际迷航>,但一般<星际迷航>这一名称是用来翻译的,那也同样是一部著名的太空肥皂剧,如此翻译难免混淆.  相似文献   

20.
<存在之轻>("The Lightness of Being")是当代物理学家弗兰克·威尔茨克2008年推出的一本新书.弗兰克·威尔茨克是200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他得奖的理论是量子色动力学(OCD:Quantum Chromodynamic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