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技术归化是20世纪90年代从文化与传媒研究领域引入技术论研究的新概念,它把握住了用户在技术消费使用过程中的能动性,为理解用户与产品关系提供了关键的视角。技术归化是指将技术产品融入到应用环境,使其成为用户所处实践与文化网络一部分的过程。技术归化是一个学习与赋予意义的过程,正是通过技术归化,技术产品的社会文化价值才得以形成。对一项技术进行归化的集体过程既可能导致技术根深蒂固,难以排除,也可能使地位确立的技术"祛稳定化",后者提供了一种打破技术锁定,摆脱路径依赖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2.
技术的价值负荷过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远航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19(12):31-33,76
用技术形态论的观点,打开技术黑箱,具体分析技术的不同形态及其价值的负荷过程,有可能消解由来已久的技术中性论与技术价值论之争。技术是人的目的的展现方式,目的的设定就负荷了人的价值。技术在其形态转化过程中由于技术活动主体的不同,便设定了不同的目的,负荷了不同的价值,并使技术的潜在价值现实化,乃至出现发明目的与创新目的的相悖,这就是技术价值的异化。研究技术异化应该特别关注技术的商业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现代技术伦理规约的特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现代技术伦理规约既不仅仅是对技术主体的规约,也不仅仅是对技术客体的规约,而是对技术主体与技术客体相统一的动态过程的伦理规约,其本质是过程规约。过程规约具有过程性、层次性和或然性的特性。  相似文献   

4.
技术嵌入与制度吸纳:提高政府技术治理绩效的运作逻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学界对技术治理研究的框架主要有技术赋权与技术监管、技术生产与技术约束.然而这两种研究视角都将技术治理的治理结构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而没有涉及更深层次的从技术治理的制度层面展开研究.基于此,本研究从反思当前我国技术治理绩效提高仍停留于表层的技术手段升级改造,忽略了制度支持在技术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的事实出发,进而提出一种新...  相似文献   

5.
杨玲 《自然辩证法通讯》2012,(2):110-113,58,128
宋代出版在文明传承和汉语文化传播样态中都有着重要作用。宋代出版传播在技术进化中有两个重要表现:出版传播介质与技术的进化,从中可以看到技术进化对出版传播在文化创新、社会进步、汉字文化圈扩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鲍德里亚的后现代理论是一种典型的技术决定论,他构建了一个由模型、符码所生成的拟真世界,在那里DNA和0/1数字具有了本体论意义。在高科技的世界里,主体失去了丰富而多样的存在,成为技术的创造物和附属物。伴随着主体衰落而产生的是客体的兴盛与强大,客体世界开始控制并主宰着人类社会的运行。鲍德里亚由此提出一种消极的宿命论,即客体系统自身发展到完美、极致,并在顶点上自动内爆、反转。鲍德里亚的理论对于我们反思日益频繁的自然灾害和技术危机、对于重新考量人与自然、技术之间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从广义的科技奖励来看,对隐性知识持有者进行科技奖励是可能的,对隐性知识持有者的科技奖励可以通过隐性知识测量、隐性知识共享等直接奖励的方式,也可以通过对隐性知识的效用进行奖励等间接奖励的方式。对隐性知识持有者的科技奖励是一种"能力—承认"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默顿"成果—承认"模式的不足,将更加有力地推动科学技术的快速、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8.
现代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其中危害最大、威胁最广泛的风险是由人类自己创造发明的技术带来的技术风险。因此,探讨和研究技术风险及其制造者的伦理责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从工程师、现代技术和技术风险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中推理、论证了工程师是技术风险的制造者。由于人类的技术性生存方式不但需要源源不断的新技术,而且还要依赖现存的技术。为了防范这些技术带来的风险,需要对其进行伦理规约。所以,工程师作为技术风险制造者只有承担"不制造致毁性风险的新技术"和"减轻现存技术风险"这二种伦理责任,才能减少技术风险给人类和社会造成的损害,降低、防范甚至化解技术风险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统筹有限的科技资源,优先支持科研效力高、科技潜力大的科研领域、方向和项目是科技管理工作的重点。在综合分析国内外科技项目评价体系基础上,结合我国科技发展和科技管理的实践,在国家创新方法研究专项——10000个技术难题评价方法研究项目的初步支持下,我们初步建立了基于结构分析的科技项目优先度评价体系(SPE—SA)。  相似文献   

10.
参差赋权作为人工智能时代技术赋权的基本形态,揭示了人工智能对党政部门、社会媒体与公众、技术生产部门三大主体赋权过程及其结果的不均衡性特征.这种非均衡性的扩张和深化可能会导致社会遭受"技术利维坦"、"信息茧房"与"公民离散"、"技术鸿沟"相互叠加的社会风险.基于此,从技术发展的阶段性以及参差赋权的特征来看,防止参差赋权风...  相似文献   

11.
技术理性的人文反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钱俊生  曾林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19(8):49-52,F004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的两面性也日益凸显出来。科学技术在为社会带来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灾祸。作者认为这是由于对技术理性的过分宣扬而导致其人文缺失的结果,因此必须对技术理性进行人文反思。技术理性的人文关联为这种人文反思提供了前提,对技术理性人文缺失根源的分析为此种人文反思的决策提供了思路。况且,技术理性的人文反思,对我们正确认识曾在我国蔓延的“非典”,以及提倡“科教兴国”的中国现代化建设来说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设计是当前技术哲学和技术伦理关注的核心话题,其关键问题之一是如何实现技术设计的民主化。芬伯格认为,技术设计是权力斗争的舞台,通过民主干预,人们可以在技术设计中改变现有的"技术代码",从而实现"技术民主化"的转变。以福柯的"自我技术"为参照,技术民主化设计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自我赋权"的方式,它不仅指明了一条将技术进行内在转化的研究进路,而且为社会个体提供了在技术领域中表达自我主张的机会,同时也有助于作为行动者的公众对技术设计的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13.
在剖析技术构成要素及其演进的基础上,概述了新技术成长的两个阶段和特点,揭示了旧技术衰亡的条件与轨迹,最后探讨了旧技术衰亡的微观机理以及技术考古的基础地位等问题。笔者认为,不了解旧技术衰亡就不能深刻地领会技术创新;旧技术的衰亡是技术进步过程的另一个侧面,应当纳入技术史与技术哲学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14.
论马克思不是"技术决定论者"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刘立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19(12):34-36,82
本文从两个方面论证马克思不是技术决定论者:第一,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根本性的决定因素是市场需求,而不是技术;技术本身也是由市场需求决定的。第二,马克思在对社会和技术及其变迁的研究中,始终坚持辩证的方法。这与技术决定论的非辩证思维是根本对立的。  相似文献   

15.
别尔嘉耶夫是最早关注技术问题的哲学家之一.他把技术与人类历史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哲学的高度对技术的本质以及人们对待技术的态度进行追问,指出了技术时代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独特方案,即把技术问题转化为精神和宗教问题.他的技术论为后来在西方哲学领域里产生的技术哲学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6.
论技术创新中人的自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少领域的技术创新,尤其是成功的技术创新中,科学技术的作用呈现出减弱趋势,与科学技术几乎无关的,甚至违背其某些原则的个人因素的作用不断上升。理解这个现象的关键在于人在技术创新中的自主性。自主性使得创新者超越科学技术规定的专业限制,大胆地发挥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尽可能多地实现功能整合,积极主动地与别人合作。正确把握人的自主性,有助于企业有效地管理和激励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7.
试论构建和谐社会的技术理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三种新的技术理念:第一,和谐的技术价值负荷,倡导多元价值的对话与协商;第二,和谐的技术伦理观,扬弃人类中心主义,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第三,技术批判与建构和谐,实时意识到技术进步可能产生的异化,积极建构服务于和谐社会的技术。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不是"技术决定论者"吗?--兼与刘立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刘立先生"马克思不是技术决定论者"的现点及其论证,本文从两个方面提出相反的论证:第一,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根本性的决定因素是技术,而不是市场需求.这与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是内在一贯的.第二,马克思认为,社会形态取决并适应于技术发展水平.这无疑是一种技术决定的倾向.此外,本文还对刘立"技术决定论是非辩证思维"的观点进行了驳正.  相似文献   

19.
本文考察了温纳的技术哲学思想.从研究自主技术出发,分析了温纳自主技术观的根基、表现,并在研究技术作为政治现象的两种方式的基础上,探讨了温纳所提出的技术的政治,包括技术的内在政治性本质、技术作为政治现象的特征以及控制技术的可能.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技术已经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技术的民主控制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20.
发展伦理学视角的传统技术观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技术哲学关于技术问题的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体现了不同层面上对技术观的反思.从根本上说,技术观的反思和批判应该遵循发展伦理学的解释原则,因为发展伦理学的尺度才是技术观批判的应有的尺度,也是解决技术如何发展问题的根本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