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探究刺梨(Rosa roxburghii Tratt.)种子的顽拗性和休眠特性,为刺梨种子的保存和解析刺梨在自然条件下的种群繁衍、扩散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在3℃和-3℃低温下保湿贮藏后定时播种的方法,以不进行低温保湿贮藏为对照,分别测定不同失水率的和未失水的刺梨种子在不同低温下保湿贮藏80 d后的萌芽率,并对在3℃下保湿贮藏不同时间的未失水刺梨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进行测定,同时测定未失水种子在3℃下保湿贮藏过程中的赤霉素(GA1+3)、玉米素核苷(ZR)、生长素(IAA)和脱落酸(ABA)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刺梨种子不耐失水,也不耐0℃以下的低温,对失水和0℃以下的低温反应敏感。失水或在-3℃下贮藏会丧失刺梨种子的生命力。在3℃条件下对未失水的刺梨种子进行低温保湿贮藏,能够保持种子的生命力并解除种子的休眠,在此过程中,刺梨种子中的ABA含量不断降低,GA1+3、ZR和IAA含量不断升高,GA1+3、ZR和IAA与ABA的含量比值不断增大。未失水的刺梨种子发芽率与种子中的GA1+3、ZR和IAA含量呈...  相似文献   

2.
酵香刺梨果汁饮料的制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从刺梨果表面分离野生酵母,发酵刺梨果汁调配成带发酵香味的果汁饮料的工艺。  相似文献   

3.
聂朝俊 《贵州科学》2003,21(3):71-74
针对我省刺梨资源不清。影响刺梨产品进一步开发的现状。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立地分类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两种调查方法。同时。提出了以丛数、丛高或冠幅为计量单位,通过各种数学模型估测刺梨产量的计量方法。  相似文献   

4.
论壳聚糖在澄清刺梨果汁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壳聚糖为澄清剂处理刺梨果汁,研究壳聚糖用量与果汁澄清效果的关系,以及澄清后果汁主要成份的变化,探讨壳聚糖在刺梨果汁饮料生产中的实用性与可行性.结果表明,壳聚糖是一种优良的果汁澄清剂,能提高果汁的透光率,不影响果汁中的营养成份,同时能降低果汁中单宁含量,从而减轻了果汁的苦涩味.经壳聚糖澄清后的刺梨汁,可直接用来配制刺梨果汁饮料,该饮料具有很好的贮存稳定性,而且生产方法实用、易行.  相似文献   

5.
以浓缩鲜刺梨汁和鲜牛乳为主要原料,辅以饮料添加剂,采用科学方法制成营养互补且丰富的非发酵型乳酸饮料,具有浓郁奶香及独特刺梨风味。  相似文献   

6.
天然食品添加剂──JA3作保鲜剂对鲜刺梨果进行涂膜处理后于室温下贮藏,分别对利梨进行了失重、感官和Vc含量的检测,证明采用0.3%JA3涂膜液对刺梨有较好的保鲜效果。在刺梨保鲜剂中优于用海藻酸钠和蔗糖脂肪酸组成的保鲜剂。  相似文献   

7.
刺梨果实品质与土壤养分的多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刺梨果实品质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筛选影响刺梨果实品质的主要土壤养分因子,为获得优质果实提供合理的配方施肥决策。结果发现: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全钾可以提高刺梨单果重;土壤碱解氮可以促进刺梨维生素C的合成;增加土壤全磷可提高刺梨可溶性总糖含量;提高土壤全磷含量和减少全钾含量可降低刺梨可滴定酸含量。说明有机肥、氮、磷、钾肥配施可以改善刺梨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8.
探究光照强度减弱对刺梨(Rosa roxburghii Tratt.)实生苗根系的氮素吸收及相关生理特性的影响,为刺梨栽培的氮素营养调控提供科学依据。以‘贵农5号’刺梨品种实生苗为材料,以自然光照强度为对照(R0,CK),采用遮光的方法,在自然光照强度下和光照强度减弱20%(R20%)、40%(R40%)、60%(R60%)的条件下对刺梨苗进行培养,30 d后测定植株的氮含量。采用离子耗竭法,对不同光照强度下分别供给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刺梨苗根系吸收NO-3和NH+4的动力学参数进行测定,并同时测定叶和根中的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的活性和植株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分析NO-3和NH+4吸收的动力学参数与叶、根中NR、GS活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刺梨苗根系对NO-3和NH+4的吸收规律均可用Mic...  相似文献   

9.
刺梨的果实中,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以及人体需要的矿物元素、维生素等营养成份,特别是维生素C含量高达2200-2500m夯100g,是一般水果远不能与之相媲美的。研究表明,经常食用刺梨果实,对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等都具有良好的效果。但由于刺梨中单宁等成分含量较高,果肉酸涩,不宜生食,因此,可以将其加工车酸甜适当、风味良好的刺梨饮料。l刺梨汁的生产工艺流程刺梨果实~选果~冲洗~破碎一压榨~静置一倒池~下胶~分离~过滤一刺梨原汁生产要求刺梨的成熟度对产品质量有很大的影响,未成熟的青色刺梨…  相似文献   

10.
刺梨(Rosa roxburghii Tratt.)是中国西南地区的特有果树,果实维生素C含量极高是刺梨最具特色的品质特征.目前在刺梨栽培中,盲目施肥的现象极为普遍.研究刺梨叶片的营养元素含量与果实产量及品质的关系,建立刺梨叶分析营养诊断标准,以便为刺梨优质丰产的养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选择贵州不同地区的70个5年...  相似文献   

11.
刺梨果实富含维c及其它多种营养成分,可以鲜食、作中药,还可加工刺梨酒、刺梨汁、花粉酒、果脯、果酱等高档保健食品;也可以作为喀斯特地区荒山绿化、退耕还林的苗木应用,因而刺梨具有非常广阔的开发利用价值。作者对贵州刺梨的产业化发展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了发展对策与措施,并就刺梨在龙里县退耕还林中的应用情况作了介绍,以期为贵州刺...  相似文献   

12.
以8种大孔树脂为筛选对象,研究大孔树脂对刺梨黄酮的吸附和解吸情况,并以芦丁标准品为对照,考察刺梨黄酮精制前后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AB-8大孔树脂适用于刺梨黄酮的精制;经AB-8大孔树脂静态吸附精制后,刺梨黄酮质量分数达37.24%,为粗提物的4.4倍。抗氧化活性研究表明,刺梨黄酮的抗氧化活性与质量浓度之间有量效关系,且精制后刺梨黄酮的抗氧化活性显著高于粗提物。因此,刺梨黄酮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可作为一种新型的天然抗氧化剂用于保健食品、化妆品和生物制药等行业。  相似文献   

13.
刺梨(Rosa roxburghii,Tratt)为蔷薇科落叶丛生的野生灌木,在我国分布较广,产量较大。刺梨果肉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有机酸、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等成分,尤其是维C含量可达22~25mg/g,是其它水果远不能及的。科学研究已经证实,人体若长期摄入一定量的刺梨果肉,对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等都具有良好的效果。但美中不足的是,刺梨果肉因富含单宁和有机酸,口感酸涩。为此,可以将刺梨果实辅以麦芽、大米、酒花等酿造成刺梨啤酒,使其既具刺梨果实的特有芳香和营养成分,又有一般啤酒醇…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无籽刺梨提取物在烟草调香中的应用,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无籽刺梨提取物进行分析;美拉德反应得到无籽刺梨提取物的MRPs强化液,并对二者进行感官评价、三点法差别检验.结果表明:无籽刺梨提取物有33种成分,主要化学成分有亚麻酸乙酯(30.70%)、棕榈酸乙酯(11.90%)和肉桂酸(2.73%)等.无籽刺梨提取物加香试验表明,香料添加剂与烟香较为谐调,可明显提高烟气香甜感、顺畅感,降低刺激性,掩盖杂气,改善卷烟吸味.三点法差别检测表明添加无籽刺梨提取物和无籽刺梨MRPs强化液均有显著性差别.  相似文献   

15.
用含氟320mg/kg饲料和含维生素C600mg/100ml刺梨汁饮水饲Wistar大鼠6个月,探讨刺梨汁对慢性氟中毒的影响及其机理。结果发现刺梨汁具有以下作用;明显改善慢性氟中毒的一般状况,减少氟斑牙的形成,增加氟中毒大鼠的促进尿氟排泄,降低血清和骨氟含量,提高血清维生素C含量,保护胶原组织,使尿羟脯氨酸含量降低,通过提高血清维生素E和GSH含量,增强血GSH-PX和SOD活性而抑制氟中毒引起的  相似文献   

16.
正"每100克刺梨果肉中,维C含量高达2000余毫克;而贵州部分地区出产的刺梨,维C含量甚至超过了3000毫克,居所有蔬菜水果之冠,堪称"贵州刺梨甲天下"。"小时候,一到夏天,刺梨汁便成为全家人最喜爱的消暑圣品。父亲总是一桶一桶地将浓缩的野生刺梨汁买回家。天气热时,倒出一些,兑上开水,放在冰箱里冻成冰水,一口喝下去,冰冰凉凉、酸酸甜甜的,分外舒爽。  相似文献   

17.
我国植物资源—刺梨的研究与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刺梨是我国新近大力开发的野生植物。本文主要对刺梨的生物学、生理生态学特征,营养和保健特征,刺梨的研究和开发利用的现状、意义和前景以及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18.
刺梨又名天赐梨、文光果等,因其果形似梨而表面密生细小芒刺,故名为刺梨。刺梨具有特殊香味,初嚼时,味酸略涩,继后渐变甘甜,主产贵州等省,据测定,每百克刺梨果肉中含维生素C2500毫克,比水果之王猕猴桃高10倍,维生素P1200毫克,其C、P含量压倒一切水果蔬菜。它还含有其他维生素和多种微量元素。特别是可从鲜刺梨果中提取出的超氧化物歧化酶(简称SOD),具有防癌、抗衰老、防辐射等多种功能。目前,从刺梨果肉中还可提取出3β—谷甾醇重要化学物质,β谷甾醇有治  相似文献   

19.
对刺梨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为其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以野生刺梨和蔗糖为主要原料生产刺梨果脯的方法,并对野生刺梨的营 养价值、质量指标及加工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为充分利用山区的野生植物资源,发展山区经济找到一条可行之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