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魔幻现实主义巨著《百年孤独》写道:“这块天地如此之新,许多事物尚未命名,提起它们时,还须用手指指点点。”如今全新的互联网领域何尝不是如此?新技术、新产品、新内容挟带着一批批新名词、新术语,向我们的生活涌来,共同构成了IT业新奇而瑰丽的色彩。一个新领域,统一命名如同统一语言一样,易于理解,便于沟通。但变化是如此之快,人们应接不暇。于是专家们出手了。当然,他们出的是“后手”。当然,他们要正本清源,要一呼天下应。这当然需要,这也是他们的工作职责。可是,他们却忽略了这场革命的特殊性,无法理喻互联网这股新兴力量的真谛。于是仓促之中,出现了“因特网”这个实在没有互联网精神的名字。于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史极有意味的情景发生了。80年代初,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为互联网推出OSI模型,欲取代原有的TCP/IP协议。TCP/IP简单易用,是一只自由的小灵雀;而OSI复杂庞大,是一大堆委员会中出产的“大骆驼”。虽然欧洲美国都将OSI定为官方标准,IBM、DEC、HP也都采用了OSI。但开放的TCP/IP依靠互联网的民间力量最终战胜了OSI,并成为互联网腾飞的最重要翅膀。类似的故事不胜枚举,但总是不断重演。这就是网络的力量!一股前所未有的强大、开放、自由、共享的力量。依靠这种力量,互联网才有辉煌的今天和明天。它是技术革命积累到一定程度的自然质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由之路。因此互联网的初期主要是自己发展,自我规范、自我完善。当然,它也需要正确的引导,需要合理的规范。但是面对这股力量,我们所能做的,只能顺势而行,不能“顶风作案”。“互联网”这个名字就来自于网络自身,有着独特的生命力。没有人知道它是谁起的。因为这并不重要,因为那个人不起,别人也会起。而“补一手”的“因特网”则完全忽视了这股网络的内在力量。“因特网”的贸然介入不但没能统一名字,反而陡增了混乱和噪音。使“Internet”进入中国,还得陷入旷日持久的正名之战。使它不得不长期绞着于两个名字之间,造成它的事实混乱和“精神分裂”。用“计划经济”的心态强行推广“因特网”,在其他领域也许可行,但在互联网中,实在是有点走错了门。无论从形、声、义的任何一个角度,“互联网”都是网络中最贴切、最合理的术语,它带着天然的成分,是互联网“亲生”出来的名字。而“因特网”半土半洋,带着一半的洋皮,还摆着另一半的架子。缺乏网络术语基本的亲和力。互联网最根本的特性就是它的平民意识。与富有生命力的“互联网”相比,“因特网”明显是一个摆着知识分子姿态搭成的,一个毫无意趣、毫无生机的名字。不论我们上网、看书还是读报,我们最常相遇的就是“互联网”。我们是老朋友了,见了面很自然,很亲切。可碰到“因特网”,怎么看心里都有一种别扭,那感觉就像一个令你厌恶的人非要与你套近乎。我天天置身校园。这里,你几乎听不到“因特网”,“互联网”已是校园生活的一部分。当我每一次回到县城,回到农村,这里只有“互联网”,没有“因特网”。想想看,如果你跟一个普通工人、一位农民,讲文绉绉的“因特网”,能让他们摸得到头脑吗?不纯粹是戏弄他们的知识吗?而“互联网”既浅显又通俗,普通老百姓既可意会,也可言传。几年了,依靠行政力量,“因特网”这个名字顽强地扩大着地盘。它的力量之大超乎我的想像。刚出炉时,我想当然地认为:“因特网”这个名字将会永远留在中国互联网的历史中。但它将是无数个笑料中的一个,而且会愈久愈可笑。自己使用“互联网”的自由不会受到真正的侵犯。但是,随着“因特网”的地盘越来越大,自己开始担忧起来。自己在各媒体的文章还没有受到强制执行,但是出版社这边却正式遭遇阻力。我们在出版《数字论坛丛书》时,原先大家就一致约定,非“互联网”不用。但是出版社却不能置规定于不顾。他们的处境必然影响到我们的处境。原本简简单单的小细节,变成了一个费脑筋的大问题。既然我们从来没有认同过“因特网”,从来用的都是“互联网”,为什么要逼迫我们的思维重新“格式化”。最后,我们别无选择,只得让所有的“互联网”返朴归真回英文“Internet”。如今,我难以预知,我们使用“互联网”的地方会剩下多少,能使用的日子还会有多久。我开始怀疑,“互联网”会不会丢失传统媒体这块领地,进而清除出互联网,最后被“赶尽杀绝”。我们没有“恋名癖”,我们只是不明白为什么一个极为普通、极为贴切的词汇,都难以让它合理地存在。可以说,“互联网”和“因特网”之争不仅仅是两个词汇的较量。而是一场必然的冲突,在这场命名的博斗后面,代表着两种力量和两种思想的正面冲突。这种冲突与意识形态无关,只是因为我们缺乏最基本的平民意识。它将是一面极好的镜子,可以照出我们的思想和心态,很多很多。可以想像,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互联网”和“因特网”彼此“打劫”,谁死谁活,分晓难见。这场较量将在中国互联网历史上继续延续下去。最后的谁胜谁负无关紧要。即使最终“因特网”取得胜利,它也享受不到胜利的欢呼和花环。一个词汇的命运,昭示着更丰富的时代内涵。词汇可以强行改变,但这种内涵任何人都不可能更改。这是这场争夺的核心所在。本文转载自《计算机世界报》99.7.26 B1版  相似文献   

2.
首因效应首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影响较大,是交际心理中较重要的名词。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我们常说的“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一般就是指的第一印象,这里就存在着首因效应的作用。因此,在交友、招聘、求职等社交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效应,展示给人一种极好的形象,为以  相似文献   

3.
《科学大观园》2009,(15):49-49
人的年龄有生理年龄、心理年龄之分。我们常把心理年龄先于生理年龄衰老的人称为“未老先衰”、“老气横秋”等。这是一种笼统的说法,究竟怎样的人属未老先衰,心理学家总结出的心理衰老十大早期信号,可帮我们正确地鉴别。  相似文献   

4.
《科学大观园》2009,(9):49-49
人的年龄有生理年龄、心理年龄之分.我们常把心理年龄先于生理年龄衰老的人称为“未老先衰”、“老气横秋”等。这是一种笼统的说法,究竟怎样的人属未老先衰,心理学家总结出的心理衰老十大早期信号,可帮我们正确地鉴别。  相似文献   

5.
自主性问题是道德哲学和伦理学领域的核心问题。传统的自主理论研究往往采取一种先验的研究视角,因围绕心理诚实性展开而表现出内在主义倾向,实际上把个体自主性问题归结为人的心理层面的问题。从个体所处的社会事实来考察个体自主性,则是一种典型的自然主义进路,它主张根据人类的自然倾向、所处的社会环境来考察研究对象,而不是仅仅依靠神秘的先验直觉或既定的逻辑结构。这种具有外在主义倾向的视角主张,根据人类的自然状态(人的生理条件等)以及社会化状况(自主性实现的外部条件)来理解个体自主性,并且它实现的关键在于一个双向的控制:对内满足(1)个体具备各种相关能力;对外满足(2)确保各种能力的行使。通过考察人作为自然状态存在的自主性的实现,总结出基于自我反思的认知能力、理性、过程独立这三个实现自主的基本要素;通过分析可能会对这三者产生影响的社会环境因素,提出确保个体自主实现的社会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6.
《科学大观园》2004,(9):19-20
中国最高大的阔叶乔木———望天树20世纪70年代,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热带密林中发现了一种擎天巨树。它那秀美的姿态,高耸挺拔的树干,昂首挺立于万木之上,使人无法仰望见到的树顶,甚至灵敏的测高器在这里也无济于事。因此,人们称它为望天树。当地的傣族人民称它为“伞树”。望天树一般可高达60米左右。人们曾对一棵进行测量和分析,发现望天树生长相当快。一棵70岁的望天树,竟高达50多米,个别的甚至高达80米。胸径一般在130厘米左右,最大可到300厘米。这些世上罕见的巨树,棵棵耸立于沟谷雨林的上层,一般要高出第二层乔木20多米,真有直通九霄,…  相似文献   

7.
不仔细地注视方法论历来所依附的那些科学的历史演进,我们就不能理解方法论史。 L.劳丹一、最纯粹的编史学模型最纯粹的编史学模型是一种普遍的而不仅仅是我们的某些哲学史专著或教科书所依据的哲学史观。它的主要特征是:(1)它把方法论理论主要当作一种哲学活动,而不是一种科学活动;(2)它倾向于靠留心“伟大哲学家”的著作来确认科学方法论的历史演变的中心论题,它仅对为数极少的一些科学家的方法论贡献表示赞许,(3)它倾向于想象每当方法论信念发生变化时,这些变化一定是基于形而上学或认识论方面的居先替换,因而,合理地  相似文献   

8.
传统西方哲学对人的个体研究侧重于人格或自我的同一性问题。而当代哲学则更加注重于人的价值学和实践生活方面的研究。而且,当代哲学超越于古典哲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通过回应当代自然科学技术革命最新成果,加深了对人的本质、价值和实践等问题的理解。比如,前些年人学研究热烈讨论“裂脑人”、“冷冻人”、“挟体人”、“复制人”等问题。最近时期,克隆技术的发展向我们提示“克隆人”时期的到来。网络技术发展使“网络虚拟人”的问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会性问题也尖锐地摆在面前。韩民青教授在他关于未来人类大结局的设想中更是提出了“非原生人”、“文化系统人”的理论,这些都使得传统哲学关于人的理解面临一次实质性的革命。笔者认为,无论面对何种奇妙形式的人学或人格自我论问题,我们都必须坚持现实性和实践性的原则。这个原则要求我们必须把人看作是一种在现实生活中不断生成、发展和自我完善化的存在。我们还要立足于价值论思考,把当代人类现实生活需要与意义的满足作为理论的归宿。我们还必须坚持辩证法的批判与开放宽容精神,要通过各种理论观点的比照与辩驳,来发现解答当代人学问题和人格自我论各种问题的真理。  相似文献   

9.
《科学大观园》2006,(21):44
心理学专家分析导致未成年人吸烟主要有以下6种心理因素:第一,追求派头和成人感的心理。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迅猛增长的时期,几乎从少年时代开始,许多学生就感觉自己是个“大人”了。这种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感,使他们把吸烟当做成熟的标志。第二,对科学宣传的怀疑心理。“吸烟有百害而无一利”这一点几乎人人都知道,但是有些青少年却认为:那么多人吸烟,也没见谁吸死了。在这种心理支配下,一些未成年人不加防范地成了“小烟民”。第三,从众心理。周围人抽烟,自己逐渐受到影响,接受并认可了这种行为方式。第四,消遣心理和消愁心理。“饭后一支…  相似文献   

10.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新方式,通过互联网上异构、自治的服务为个人和企业用户提供按需取用的计算。由于资源是在互联网上,而在计算机流程图中,常用一个云状图案来表示网络,因此可以把网络形象地类比为云。同时,云也是对底层基础设施的一种抽象概念。  相似文献   

11.
45~55岁的中年人正值事业有成的壮年,是发挥“效能”的最佳时期。然而,伴随竞争的日益激烈和来自生活各方面的压力,许多中年人身体处于亚健康、内心处于一种自我封闭和保守的状态。一项心理调查表明,近70%的中年人或多或少存在自闭倾向,表现在不愿再接触社会新生事物,不愿意参加社交活动,对于一些必须应酬的活动也敷衍了事。不愿敞开心扉,工作墨守成规,倾向于“守天下”,看不惯年轻人,缺乏兼容并蓄的精神,甚至压制、打击下属;在家庭生活中也缺少活力,怨言多,倾向于给亲人挑毛病;还有一部分中年人,会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身体不适,到医院反复…  相似文献   

12.
继“黑客”“博客”“播客”之后,网络又来了一位新客人——“威客”。 威客一族现身网络的时日虽不长,但却发展迅猛,人数现已达60万之众(威客网2006年10月6日)。先说说威客与witkey的关系。与黑客、博客、播客等外来词不同,威客不是witkey的译词,而是出自witkey的谐音。witkey是因文章,特别是涉及英语的论文中表达的需要而起的英语代号(新浪博客2006年10月6日)。换句话说,威客和witkey是为了命名同一概念而同时出现的中英文单词,并且都是“中国造”。而把wit(意为智慧) 和key(意为钥匙)复合起来构词,则是为了通过表达“智慧钥匙”或“关键智慧”的意思,来表明“威客”指人时所指的是一群具有关键智慧、能够解决问题、具有威力的人。再看看威客(witkey)的具体意义和用法。威客可用作名词,也可用作动词。作为名词时,威客可以指人,也可用来指物。指人时,用来称名那些根据自身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在网络中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解答的人,如例(1)、(2)、(3):(1)在网络上,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通过互联网帮助别人,获得报酬的人,就是威客。(2)现在绝大多数“威客”都是设计人员以“兼职、私活”的方式工作,做“威客”每个月的收入能拿到三千元左右,但更重要的是机会更多,而且可以从中得到乐趣。(3)并不是每个人天然就是威客。一、威客必须是能够熟练使用互联网和网络互动问答平台的人,二、威客必须是那些知识、智慧、经验较高的人,他们才能在威客网站上把知识、智慧、经验转化为财富。威客(witkey)指物时,一方面可以指具体的事物——一类网站或网页,见例(4)、(5);另一方面还可指抽象的事物,表示一种网络互动回答的交流模式,在这一模式中用户通过网络互动问答平台将个人的技能、知识、智慧转变成财富,请见例(6)、(7)、(8)。(4)威客网/中国威客/威客网站/中国威客网/猪八戒威客网(5)威客设计/威客平台/威客网站。(6)威客是职业也是一种生存方式。(7)威客模式不是简单的在线工作。只有那些技术水平高的人才可以通过威客网站获巨额收益并作为生活工具。(8)威客和博客同为被称为“第四类互联网交互模式”,分别继承了其“先祖”BBS的部分功能,即博客继承了发布信息、自我表达的功能;威客继承了资源共享,互动互助的功能。除用作名词外,威客(witkey)还可用作动词,指撰写、管理威客网站(或网页)或通过威客网站(或网页)进行网络互动问答的行为,如:(9) 陈阳:一起威客。最后,再综观一下队伍日渐壮大的 “×客”类语词借以管窥网络新词产生、流行的过程。黑客得自hacker,博客源于 blog/blogger,播客译自podcast和podcasting,它们都是来自英语的意译或音义兼译外来词。这些外来词一方面和原词发音有雷同之处;另一方面它们还符合中国人文化审美心理(我们多以 “博”、“威”为美,“黑”常让人联想到“偷偷摸摸”、“侵入”)。这些语词的字面意义和其所要表达的词汇意义之间还暗含一定的理据性,如“博客”这一“能指”合乎“博客”这一“所指”所具有的内容广博这一特征,“威客”则暗含智慧的巨大价值和力量等。这些都可归因于汉字的表意性。表意性使得外来词“本土化”之后其整体和组成语素都常含有一定的概念义和文化义。概念义是表现这些语词“所指”的核心意义,文化义则反映汉民族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换句话说,这些外来词的汉语形式的出现缘于人们指称新事物、表达新概念的需要;而其被接受的过程则反映汉民族人民文化心理上的审美选择。 ① 本文所引语料均出自笔者2006年10月8日在百度网 (www.baidu.com)上以“威客”为关键词检索得出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最近不仅在有关电脑网络的专业性刊物上,而且在一般报刊和电视、广播等各种传媒体上,Internet这个词频繁地出现。与此相对应的汉语名称,如国际互联网、互联网、网际网、计算机国际互联网等不下十余种之多,造成学术界和一般读者,特别是各种传媒体的名词用语严重混乱,亟待统一。一、什么是Internet和internetInternet是专指一个全球最大的、开放的由许多规模不等的计算机网络互相联(连)结而成的网络,它是1969年由美国军方的高级研究计划局的阿帕网(ARPANet)发展起来的,其后研究与学术机构纷纷入网。经90年代开始,Internet又进一步向商业化方向发展,而且每年都以成倍的速度在增长和扩展。目前在全球已覆盖五大洲的150多个国家,入网的计算机达千万台,用户上亿个。我国也于1994年正式入网Internet。由于Internet是一个特定网络的专有名称,而不是泛指性的,因此它的第一个字母必须是大写。在英文的网络书中,经常可以看到第一个字母为小写的internet,它实际上是internetwork的简写,是泛指性的,通称为互联网络或互联网。互联网是泛指由多个网络互连而成的计算机网络,它在功能和逻辑上组成一个大型网络。一个internet上的用户可以利用其中的所有设备、程序以获得信息。二、现在流行的关于Internet的汉语名称目前报刊上关于Internet的汉语名称用得较多的是“国际互联网”和“互联网”。已如前述,互联网是泛指性的,对应英文首字母小写的internet最为合适。那么“国际互联网”呢?与“国际”相对应的英文是international,而Internet这个词并不是international network,而是“Inter-+net”因此词本身并不含“国际”之意。“国际”在汉语里是个多义词,常有以下三种含义:1.代表特定的国际组织,如ITU—国际电信联合会,ISO—国际标准化组织,IEC—国际电工委员会等,其中第一个字母I为international(国际)的缩写。2.相对于“国内”,泛指国外(任何国家),如国际电话—国内电话。3.泛指多国性的,如国际会议,国际性活动等。Internet确实是一个国际性的互联网(全球连结,多国应用),将它称为“国际互联网”,是从相对于国内以及多国性的涵义出发。但是“国际互联网”是一个类名。凡跨几个国家的互联网都是国际性的,也都可称为国际互联网,而且现在还有其他跨国的互联网。单在欧洲跨国的网络就有欧盟网(Euronet),欧洲学术与研究网(EARN),欧洲信息网(EIN)等,若我国的计算机网络扩展到几个国家,照样可称为“国际互联网”。因此,“国际互联网”也像“互联网”一样,是一个泛指性名词,而不是专有名词。将Internet定名为“国际互联网”,不仅不符合名词专指性或唯一性的原则,而且也容易造成混淆或误解。这就好像同一区域内有几个人重名一样,若不附加说明,则常会张冠李戴,引起混乱。美国及其他一些国家至今仍直接用Internet一词,而没有在其前面附加International(国际),也没有一个国际组织将其确认为国际互联网。最后,由于计算机网络中有一系列从基础词Internet派生出的词,如将“国际互联网”作为基础词,则汉语复合词名称太长,报刊上若将其简化为“互联网”,则更易引起混淆。三、我们建议的定名由于计算机名词的特殊性,有许多相关语言、软件、工具、网络的名称是利用英文全称中每个词的首字母组合,或是根据创作时的一些背景人物或环境特性而命名,如FORTRAN,BASIC,JAVA等语言或Archie,Jughead,Veronica,Gopher等工具。有些若按全文意译则太长,因此只能保留原文或按音译。对专业人员或具有一般计算机知识的人,见到Internet一词都能理解其涵义,因此在专业性书刊中引用原文也无不可。这就是为什么在中文计算机书刊中往往夹杂不少英文。但在作为普及性的报刊、广播、电视上或在必须全部用中文的政府部门正式文件中,却需要有一个适当的中文名称。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对科技名词术语的审定原则和方法已作了明确规定。即尽可能单义,表达简明、协调一致、易读易记、有科学性和系统性等。对于新出现的科技名词更强调应该尽早给一个符合命名原则的名称。考虑到“国际互联网”及“互联网”存在泛指性,不适合Internet的专指性,我们决定按音义结合的办法将Internet命名为“因特网”,作为统一的推荐名。这里不用“英”而选用“因”,一是符合新华社发布的译音表用字规范,二是避免和已有的Intel(英特尔)公司的网混淆。用“因特网”的优点,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1.是专指的一个特定网络,无二义性;2.简洁,便于派生和构成组合词,如ISP,IAP分别定名为“因特网服务提供者”和“因特网接入提供者”,若定名为“国际互联网”则既无专指性又难于组词,当简化为“互联网”,则更失去专指性,尤易混淆。3.有利于将Internet和internet区分开。前者是专指的因特网,后者为泛指的互联网。4.从以音、义命名的“以太网(Ethernet)”等已被接受并广泛应用的情况来看,若通过报刊、电视等传媒的大力报道、宣传,因特网是可以得到推广和应用的。  相似文献   

14.
罗蒂的心身学说认为 ,笛卡儿一康德“心”的概念是反映特定哲学倾向的一种语言游戏 ,我们没有正当的理由谈论心身问题 ,而“根据大脑神经报道内部状态”的“对跬人”这样一种心理实验假说 ,使所有的心身理论都陷入了困境。如果不抛弃本体论 ,即使具有唯物主义直观 ,同样不能解决心身问题。罗蒂指出 ,大脑过程和感觉是针对同一对象的两种不同谈话方式 ,二者是不可还原的 ,这就是“不含心身同一性的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5.
“科技”,分开来说并不是一个概念。但我们常常对“科学”作广义的理解,把技术也包含在科学之中,所以人们常以科学之名,来谈论技术的应用。爱因斯坦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1〕鉴于此,人们往往把它们合起来理解。并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对物质与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力。它最重要的是认识与改造功能,科学技术本身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积累起来的,反过来又帮助人类不…  相似文献   

16.
关于ontology的译名问题,近年来成为哲学界讨论的热点。我们注意到,与ontology相关的术语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中使用也十分普遍,而译名同在哲学中一样纷纭不一。无疑,弄清这个术语的哲学含义,将有助于其他学科中该词译名的统一。本文先简略介绍一下哲学界关于ontology译名讨论的情况,然后提出我们的建议方案,以供斟酌和参考。一、译名讨论的一般情况从词源来看,英文的ontology ,以及德文的Ontologie,法文的Ontologie,最早均来自拉丁文Ontologia,而拉丁文又源自希腊文。就希腊文的字面意思说,它是指关于on的logos。在希腊文中,on和onta(相当于英文的being和beings)是动词兼系词einai(相当于英文的to be)的分词和动名词及其复数形式。既然ontology就是关于on的学问,那么,对这个词的词根on的理解是否准确,对于ontology的翻译来说,就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从中国哲学界的情况看,过去的译法大致有以下五种:a)译为“有”或“万有”,如杨一之先生译黑格尔《逻辑学》;b)译为“在”或“存在”,如熊伟先生译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陈嘉映先生译《存在与时间》;c)译为“实体”或“本体”(一般哲学史教材的处理);d)译为“本质”(一般哲学史教材的特殊处理);e)译为“是”或“是者”,如陈康先生译注柏拉图《巴曼尼得斯篇》。近年来,经过辨析和讨论,这些译法已经简化了许多,根据有的学者的归纳和概括[1],现在对词根on的理解和翻译大致有以下三种不同意见:(1)讨论相关问题,并且意识到on的多义性,但主张使用“存在”一词来翻译。(2)主张区别对待,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译名,认为“有”、“在”、“是”三种译法各有合理性,应该根据对具体哲学学说的理解,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译法[2] 。(3)主张应该用“是”来翻译。现在持这种主张的人很多,可以说已经成为一种居于主流地位的意见,包括前面一些观点的主张者,也改变原来的看法而持此种主张。由于on在汉语中出现了“有”、“在”、“是”等不同的译法,相应地,ontology也出现了不同的译名,如“万有论”、“存有论”、“本体论”、“存在论”、“是论”等等。单从字面上看,“本体论”的译名距离词根的含义最远,但它反而流传最广。据有的学者考证,最初把它译为“本体论”的是日本学者。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日本哲学界普遍采用“本体论”的译名,这影响到中国并延续到今天。但20世纪30年代以后,日本学者已逐渐放弃“本体论”而采用“存在论”一词,大约从50年代至今便几乎完全用“存在论”代之,“本体论”这一术语已经消失[3]。中国也有一些学者,例如陈康先生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用“本体论”来翻译西语中ontology这个概念,严格说并不确切。近年来,关于ontology的译名之争,又重新成为哲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有人(这样的人并不少)继续沿用“本体论”的译名;有人则主张启用“存在论”的译名;而更多的人,与主张把on翻译成“是”相一致,认为ontology只有译为“是论”,才忠实于这个西文词的本义。但无论是他们自己还是不赞成这种译名的人都感到,“是论”这个词在中文里显得很别扭,很不习惯。因此可以肯定,讨论还将继续进行下去,而且短期内难以达成大家都可以一致接受的意见。关键在于,如果on的多义性不能排除,那么,ontology的译名也就不可能定于一尊。二、译名讨论中的相关学理事实上,译名之争中牵涉到复杂的学理,既有语义方面的差异,也有学说史的根据,还有不同文化传统的转换问题。只有分别弄清这些问题,才能对译名之争获得较为清晰的见解。首先,从语义角度看。据海德格尔考证,在希腊文中,on的含义是双重的:既可以指“在者”(“是者”、存在物)的共性(being in general),又可以指“在者”(“是者”)的基础(ground of being)。前者接近于“本质”,后者接近于“本源”。显然,这两种所指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差别。由于二者的混淆,导致传统形而上学用“在者”、“是者”(Seiende)的寻求,代替了对“存在”、“是”(Sein)本身的追问。因此,笼统地把关于on的研究称为“本体论”,具体是用它指称关于“存在者”、“是者”的研究,还是用它指称关于“存在”、“是”的研究呢?这是一个必须明确的问题。如果用ontology来涵盖这两个方面的研究,就需要在它下面的分支中明确地区分出来,哪一个分支是研究“存在者”、“是者”的,哪一个分支是研究“存在方式”、“是之方式”的,否则,就会忽略“存在论差别”而铸成大错。其次,从学说史方面看。在西方哲学文献中,Ontologia一词最早见于德意志哲学家郭克兰纽(Rudolphus Goclenius,1547~1628)用拉丁文编撰的《哲学辞典》(1613)中,他将希腊词on(即being)的复数onta(即beings,“存在者”、“是者”)与logos(意即“学问”、“道理”、“理性”)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新词Ontologia,意即“存在学”或“存在论”、“是论”。稍后,德意志哲学家卡洛维(Abraham Calovius,1612~1686)在《神的形而上学》(1636)中,把此词视为“形而上学”(Metaphysica)的同义词。1647年,另一位德意志哲学家克劳堡(Johann Clauberg,1622~1665)又将onta 与希腊词sophia(“智慧”、“知识”)结合,创造出同义新词Ontosophie,也是“关于存在(是)的学问、知识”之意。稍后,法国哲学家杜阿姆尔(Jean-Baptiste Duhamel ,1624~1706)也使用了这个词。笛卡尔(Rene R.Descartes,1596~1650)把研究实体或本体的第一哲学叫做“形而上学的On-tologie”。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von Leibniz,1646~1716)及其继承者沃尔夫(Christian Wolff,1679~1754)试图通过纯粹抽象的途径,建立一套完整的、关于一般存在物和世界本质的形而上学,即独立的Ontologia的体系。沃尔夫把哲学分为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两大部分,理论哲学再分为逻辑学和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包括Ontologia、宇宙论、理性心理学和自然神学。这样,他就在实际上把Ontologia视为哲学中一门基本的、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他并且对这一学科作了如下界定:“关于一般性‘在’(entis)就其作为‘在’而言的科学。”[4]沃尔夫分类的显著特点,就是在学科水平上把Ontologia归属于形而上学(Metaphysica)的一部分。这个分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西方学术界普遍接受了沃尔夫对ontology学科地位的界定,把它看作形而上学(metaphysics)的一个分支,有时甚至把二者等同起来,用ontology来指称传统上被叫做“形而上学”的整个学科。然而,正是On-tologia这个术语,在哲学史上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需要通过学说史的考察才能明确。虽然Ontologia这个术语直到17世纪才出现,但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却早在古希腊时代即已开始。Ontologia一词在18世纪得到普及和传播以后,西方学者都普遍使用这个术语来叙述古希腊哲学,认为古希腊哲学中已经产生了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例如《不列颠百科全书》(第15版)“ontology”条目中说:“这个术语直到17世纪才首次拼造出来,然而它同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所界定的‘第一哲学’或形而上学是同义的。”亚里士多德明确提出,ti to on(存在之为存在,是之为是)的问题将被永远追问下去,“第一哲学”就是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to on hei on)的学问。而在他看来,“实体”(ousia,substantia,substance)问题正是“存在”的中心问题,因而也是第一哲学的核心问题。亚里士多德说:“‘存在是什么?’这个问题,正是‘实体是什么?’这个问题。”[5]那么,什么是实体呢?后世哲学家们对此的回答纷纭不一,理念、单子、绝对精神等等被先后确立为“实体”。在这种回答中,依据“实体”来理解“存在”(“是”)的方式被固定下来,而“实体”又被理解为万有的终极根据,成为某种具有神性的事物。这样,就Ontologia这个词自17世纪出现以后,标志着传统西方哲学关于“实体”的研究已经发展成为形而上学的一种特殊历史形态来说,用“本体论”来标志它就是相当准确的了。就是说,作为西方哲学关于on的学问,从柏拉图到黑格尔,似乎在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一种有特定内涵和特殊规定性的理论形态,这种形态反映了传统西方哲学处理这一问题的历史特征和思维方式,它可以而且应该被叫做“本体论”或“实体论”。最后,从中国文化传统中语词的约定意义看。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相当于上述意义上的“本体论”的那部分哲学学说,被叫做“本根论”,指探究天地万物根本原因和根本根据的学说,其意义与“本体论”一词基本吻合。中国古代哲学家一般都把天地万物的“本根”归结为某种无形无象而与天地万物根本不同的“东西”(如“气”、“理”、“心”等),也与西方哲学家把“本体”或“实体”(相当于最高存在者)理解为某种最高的终极的“存在者”,而这种最高的终极的“存在者”又被视为天地万物的最终根据和最高原因基本一致。据有的学者研究,在汉语语境中,“本体”一词与“客形”相对,“客形”是变化不定的状态,“本体”则是本来恒常的状态[6]。这种语义与亚里士多德所谓“实体常住不变而只是变换它的性状”的说法也非常接近。所以,用汉语中的“本体论”一词来诠释和理解西方哲学史上那种以追求最高存在者为最高使命的哲学形态,是较为适当和合理的。当然,它们之间并不是完全对应的。综上可见,学说史上存在着把ontology理解为“本体论”的事实,而这种理解又可以从中国文化传统中获得一定的支持和辩护,这也许就是这个译名能够广泛流传开来的原因。三、本文所建议的术语翻译方案上述情况说明,“本体论”这一术语不能简单对待,它有着充分的学说史根据。但是从译名讨论的情况看,大多数人认为,采用“本体论”来翻译ontology,或者把汉语的“本体论”这一术语与西方作为一门哲学分支学科的ontology,作为含义相同的概念等同起来,是完全错误的。因此,如同日本哲学界的做法一样,中国有的学者也主张彻底废除“本体论”这一术语。本文不赞成这种做法,而是主张保留“本体论”这一术语,并赋予它以恰当的含义。在还没有找到更好的办法的情况下,我们建议将作为一门哲学分支学科的ontology译为“存在论”,同时继续保留“本体论”一词。被保留下来的汉语“本体论”这一术语,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含义:(1)它不再用来指称作为一门哲学分支学科的ontology(存在论),而是用来指称西方哲学史上探讨on的问题时,历史地形成的一种哲学形态——实体主义或实体中心主义的哲学形态。(2)或者将它降格为ontology(存在论)的一个子概念,即“关于存在者(是者)的学说”这一学科子分支,同今天兴起的另一个子分支——“关于存在方式(是,或是态)的学说”相并列,则更符合当代哲学与科学思维发展的新形势。这里的关键,是要把握学科与学说的界限。作为一门分支学科,从而作为一个通用名词,ontology标志着西方哲学的相关研究形成了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在这个传统中,所讨论的问题是公共的;但具体的解答方式和形成的思想观点是不同的。前者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学科层次,后者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学说层次。这两个层次不应该互相混淆和取代:讨论同样的问题,并不妨碍可以有不同的看法,形成不同的学说、学派和思想观点(在“哲学”这门学科中,尤其如此);同样,所主张的学说、所隶属的学派和所表达的思想观点不同,也不妨碍讨论的可以是同样的问题。事实上,对作为一门学科的“存在论”(ontology)的研究,已经历史地形成了不同性质的学说或不同的哲学理论形态。其中,依据“存在者”和“实体”去制订方向的传统形而上学,对这门学科的问题的回答采取了“本体论的方式”。而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实证-分析哲学“拒斥形而上学”,但蒯因仍保留了“ontological commitment”(可译为“存在论上的承诺”)的提法;欧陆现象学、存在哲学和解释学则通过对传统本体论的批判,开创了探讨存在问题的新方向。这个新方向的突出特点在于:不是强调实体,而是强调关系;不是追求存在者,而是注重存在方式。因此,我们必须把作为一门分支学科的存在论和对于这门学科所探讨的问题的某些具体的解答方式区分开来。在用“存在论”来标志作为一门分支学科的“ontology”这一点明确以后,我们或许可以用“传统本体论”和“现代存在论”两个术语,来标识这门学科的两种不同的历史和理论形态。具体可参见下图:在“存在论”的理论视野中,“传统本体论”与“现代存在论”是它的两个子科目。但是,传统西方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就其对ontology的研究和回答来说,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两种根本相反的方式。因此,我们必须在翻译中把它们严格区别开来。此外,还应该注意到“本体”一词在汉语中的特殊用法。“本体”一词在中国语文中的使用情况是非常多样化的,而且这两个字原是可以分开来用的,如“本末”之“本”,“本根”之“本”,“本性”之“本”,“体用”之“体”等等。至于“本”“体”二字合用为“本体”一词,大约是在宋明理学中,其含义各家解释不同。如张载《正蒙》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太和》)这里的“本体”是指本来恒定的状态。朱熹讲本体有三义:“性之本体”、“形气之本体”、“天理自然之本体”。例如他说:“大抵人有此形气,则此理始具于形气之中,而谓之性。才说是性,便已涉乎有生而兼乎气质,不得为性之本体。”(《朱子语类》卷九十五)他在解释《易传》“形而上者谓之道”时说:“但即形器之本体而离乎形器,则谓之道,就形器而言则谓之器。”(《朱子语类》卷七十五)关于“天理自然之本体”,他说:“性者,人所受之天理;天道者,天理自然之本体,其实一理也。”(《论语集注》卷三)朱氏所说三种本体的意义有层次的不同:天理自然之本体,指理本身;性之本体指性的本然;形器之本体指存在的根据。王阳明讲“心之本体”,如云:“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息,则渊之本体失了。”“夫心之本体,即天理也。天理之昭明灵觉,所谓良知也。”(《传习录》卷下)王阳明所谓心之本体即是良知,亦即先验的道德意识。这里所谓本体是本来状况之义,心之本体指心的本来状况。可见,在中国传统文献中,“本体”一词的含义是多种多样的。在日常语言中,“本体”一词的用法更是极其多样的,有“基本”、“基础”、“根本”、“根据”、“本质”、“真实的”、“本来的”等等含义。且看下面一段话:“是的,已经走向世界、走向成熟的中国体育正在回归体育的本体意义。……我们不再把竞技场上的比赛视为‘政治理念’和‘阶级’的较量。今天的我们绝不会把赛场上的失败看作不可容忍的‘国耻’。”[7]这里所说的“本体”一词,相当于“本来的”、“真正的”意思。这从作者自己在后文中所给予的解释就可以看出来。作者在这里反对的是在体育上附加本来不属于它的内涵,特别是政治内涵的做法,而希望“回归”体育本身体能、技能竞技的本来意义。由于“本体”概念使用中含义极端多样化的情形,我们在研究和把握西方传统哲学的“本体论”时,不能从日常语言角度去理解,而应该从严格的哲学意义上去理解。  相似文献   

17.
正心理早衰,心理学名词,与心理死亡相近,是与网络成瘾症相关的症候,多由于使用电脑较多,与社会缺乏交流,引起心理年龄比生理年龄提前衰老。人的年龄有生理年龄、心理年龄之分,我们常把心理年龄先于生理年龄衰老的人称为"未老先衰"、"老气横秋"等……这是一种笼统的说法,究竟怎样的人属未老先衰,心理学家总结出的心理衰老十大早期信号,可帮我们正确地鉴别。  相似文献   

18.
《科学大观园》2023,(5):26-31
<正>CPTSD是一种更为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它与后者这种较著名的创伤综合征的区别,在于CPTSD最常见、最棘手的5个主要症状。在《不原谅也没关系》一书中,享誉国际的创伤疗愈大师皮特·沃克指出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出现“自杀倾向”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患有“复杂性创伤后压力综合症候群(CPTSD)”。  相似文献   

19.
勒克提出的“玩家困境”指出,我们倾向于对虚拟谋杀行为和虚拟恋童行为作不同的道德判断,但从理由上看,两者似乎都可以因为没有对人造成伤害而免于成为不道德的行为。为解决该问题,巴特尔和阿里分别从质疑理由和揭穿直觉的方式入手,尝试让我们的道德直觉和道德理由融贯。然而,这两种解决方案都存在适用范围问题。或许更好的解决方案是说明直觉差异源自以下两种心理偏误:(1)仅将虚拟恋童行为视作邪恶品格的显现;(2)仅将虚拟恋童行为视作变态行为。在消除这些心理偏误的情形下,我们对这两种虚拟行为的道德判断应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20.
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将把“电车难题”带入现实。为解决此类伦理难题,必须预先设定好事故应急算法。那么由谁来设定算法?如何设定?如果由制造商和购买者来设定,可能会导致利己主义自动车的泛滥,陷入“囚徒困境”。统一的功利主义设定更具有道德合理性,因为它倾向于增加每个人的安全预期,所以化解了“牺牲少数人”的反驳。但是为避免各种不良社会后果,政府不宜强制推行功利主义算法,提议用非强制性措施来鼓励人们选择这种算法。最后考虑几种纯功利主义算法函数中没有计算的因素:较不利者的优先性、风险与不确定性、应得与无辜等,并探讨如何将这些因素纳入一个广义的后果主义算法伦理框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