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自由基聚合法合成聚衣康酸(PIA),并将PIA接枝十二胺合成两亲性梳状聚合物(PIA-g-DDA).利用动态光散射(DLS)测试PIA-g-DDA的溶液性质,并研究其流体力学直径和烷基链接枝比率对粒径大小的影响.以芘为分子探针,通过荧光光谱法测定PIA-g-DDA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利用两亲性梳状聚合物PIA-g-DDA包埋阿霉素(DOX),通过相转移的方法制备聚合物载药体系PIA-g-DDA@DOX.结果表明:烷基链接枝率越高,聚合物的胶束粒径越小;其CMC=2.01×10-2 mg/mL;该载药体系包埋率高,载药量大,缓释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2.
为了避免制备过程中有机溶剂的使用,开发了一种两亲嵌段聚合物载药胶束的新型绿色制备法--超临界二氧化碳挥发法,在自制的实验装置中成功制备了聚(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磷酰胆碱)-聚甲基丙烯酸正丁酯(PMPC-b-PBMA)载紫杉醇胶束.该胶束具有较规则的球形形貌和较小的粒径分布,平均粒径为54nm,药物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61.0%和12.2%,与有机溶剂挥发法制备的胶束相当.体外释药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该胶束可在人体血液环境中平缓释药,132h内的释药量达到55%,远高于采用有机溶剂挥发法制得的胶束.超临界二氧化碳挥发法有望成为缓释药物体系的新型制备法.  相似文献   

3.
以聚癸二酸酐-聚乙二醇-聚癸二酸酐为载体材料,采用沉淀/溶剂挥发法制备双嘧达莫载药胶束,DLS法测定胶束的粒径,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胶束的载药量、包封率和药物的释放度.结果发现载药胶束的粒径大于空白胶束的粒径;随着共聚物中疏水链段比例的增加,胶束的载药量和包封率都上升,而且药物释放时间延长;调节嵌段共聚物的链段组成,可以调节药物的释放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4.
制备维生素K1磷脂/胆盐混合胶束(VK1 MMS),并进行体外评价。用薄膜分散-超声法制备维生素K1磷脂/胆盐混合胶束。通过单因素考察,对蛋黄卵磷脂(EPC)/甘氨胆酸钠(BS)的比例、胆盐浓度、超声时间进行筛选优化,测定维生素K1磷脂/胆盐混合胶束的粒径、形态;并分别考察混合胶束考察与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的稀释稳定性。当胆盐浓度为55 mg/m L,磷脂/胆盐质量比为1,超声温度为40℃时,维生素K1磷脂/胆盐混合胶束的载药量达到5 mg/m L;混合胶束平均粒径为20.9 nm,形态为类球体,具有良好的稀释稳定性。维生素K1混合胶束的制备工艺简单方便、载药量高、粒径分布理想、稳定性好,可用于开发静脉注射制剂。  相似文献   

5.
为了在原油乳化环境中利用环糊精的包合作用对疏水缔合聚合物体系性能进行调控,需要探究环糊精对疏水缔合聚合物原油乳化的调控作用。利用稳定性分析仪、光学显微镜、界面张力仪及流变仪对不同β-环糊精质量浓度条件下的疏水缔合聚合物原油乳状液的稳定性、迁移速率、微观形貌和外相体系的油/水界面张力及流变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β-环糊精质量浓度≤1.2 g/L时,随着β-环糊精质量浓度的增大,疏水缔合聚合物乳状液液滴界面膜强度逐渐增大,粒径逐渐减小,分布宽度变窄,其外相体系的油/水界面活性和黏度逐渐下降。在综合作用下,乳状液稳定性逐渐增强。当β-环糊精质量浓度1.2 g/L时,随着β-环糊精质量浓度的增大,疏水缔合聚合物乳状液液滴界面膜强度逐渐下降,粒径逐渐增大,其外相体系的油/水界面活性和黏度进一步下降,致使乳状液稳定性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6.
现代工业生产中会出现大量油滴粒径微小、能够在水体中稳定且长期存在的乳化油,其难以被破乳分离,对土壤、水体有严重危害。本文通过反相悬浮法制备β-环糊精(β-CD)微球,利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的方法在β-环糊精微球上接枝阳离子聚合物刷聚[甲基丙烯酸(N,N-二甲氨基)乙酯](PDMAEMA),再将纤维素与环糊精基聚电解质刷进行复合制备具有超亲水性/水下超疏油的纤维素/环糊精基聚电解质刷(CE/β-CD-g-PDMAEMA)复合气凝胶。以水包油(O/W)型吐温80(Tween 80)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乳化油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环糊精基聚电解质刷的添加量对乳化油分离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环糊精基聚电解质刷添加量为5%时,对乳化油的分离效率高达98%,乳化油分离粒径由1μm降至50 nm以下。CE/β-CD-g-PDMAEMA复合气凝胶的制备工艺简单,分离效率高,对于乳化油的破乳分离具有潜在的工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设计并合成了一种具有特定结构的新型聚合物:聚乙二醇-胆酸(PEG-CA),并分别采用核磁共振、红外光谱等表征手段确定聚合物的结构,然后通过Zeta-Plus电位粒径仪测得其自组装后胶束的粒径大小及分布。最后测定了聚乙二醇-胆酸(PEG-CA)胶束负载阿霉素(DOX)的载药量。实验结果表明聚合物聚乙二醇-胆酸(PEG-CA)具有作为纳米药物载体的药物输送的潜在应用。  相似文献   

8.
两亲性接枝聚天冬氨酸胶束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L-天冬氨酸为原料,利用酸催化聚合成聚琥珀酰亚胺,再经与含有伯氨基的亲水化合物和疏水化合物开环反应,得到新型接枝聚天冬氨酸.采用透析法制备的聚合物胶束平均粒径大小113.6 nm,符合载药胶束的要求;两亲性接枝聚天冬氨酸胶束对抗癌药物甲氨喋呤(MTX)具有一定的载药能力,其体外释药曲线符合Fick II扩散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9.
用芘荧光探针技术和表面张力研究了共聚物胶束的形成及其临界胶束浓度(CMC);利用表面张力、原子力显微镜(AFM)和园二色光谱(CD)研究了葡萄糖和氨基酸对胶束的粒径分布、形态及聚乙二醇-b-聚L-亮氨酸溶液二级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聚合物可以形成稳定的球形胶束,在水溶液中嵌段共聚物主链主要以α-螺旋构象存在;葡萄糖和氨基酸对胶束的粒径分布、形态及聚合物溶液的二级结构不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利用PLGA-PEG嵌段聚合物的两亲性质制备了3种不同PEG分子量的内部包载药物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靶向胶束APRPG-PEG-M。通过对制剂粒径分布、zeta电位、包封率及载药量等方面的考察,确定处方和制备工艺,并考察其制剂学性质。制备的靶向胶束呈球形或类球形,粒径109.7~119.9nm、包封率89.2%~91.5%,在体外释药试验中48h累积释放量为47.8%~60.0%,表现出明显的缓释效果。制备的紫杉醇靶向胶束在体外对药物释放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依托泊苷制剂的水溶性和稳定性,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依托泊苷纳米混合胶束(ETP mPEG-PLA/P123)的处方工艺。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投药量、mPEG-PLA所占质量比和水化体积为自变量,以依托泊苷包封率、载药量以及粒径为因变量,进行3因素5水平的星点设计-效应面法实验,采用荧光探针法测定临界胶束浓度(CMC),并对所制备的胶束制剂进行理化性质和释放行为的评估。结果表明,ETP mPEG-PLA/P123胶束制剂的最优处方工艺如下:mPEG-PLA与P123质量比为38∶62,投药量为5 mg,水化体积为6 mL;采用最优处方制得的混合胶束的包封率为87.4%,载药量为4.19%,粒径为115.6 nm, PDI为0.216,Zeta电位为-16.3 mV;荧光探针法测定的CMC值为1.7×10~(-3 )g/L,mPEG-PLA/P123胶束稳定性良好;体外释放实验中,依托泊苷可从胶束中缓慢而持续地释放,在48 h内释放量可达80%。采用优化处方制得的ETP mPEG-PLA/P123纳米混合胶束,能显著增加依托泊苷的溶解度,胶束制剂稳定性好,且有一定的缓释作用,可为进一步拓宽依托泊苷新型制剂的应用范围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膜透析法制备载药胶束,研究了载体材料用量、药物投入量、透析时间、溶剂等对胶束的载药量、包封率及粒径的影响。对所制得胶束的理化性质如粒径分布、微观形态及体外释放进行了研究。采用UV法研究姜黄素溶液对照和姜黄素载药胶束的体外释放,对其释放曲线进行拟合。结果显示采用膜透析法制备的PLGA PEG PLGA载药胶束,平均粒径26.29 nm,包封率(70.03±0.34)%,载药量(6.4±0.02)%。姜黄素对照溶液和姜黄素胶束体外释放分别符合双指数双相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13.
以聚乙二醇和丙交酯为原料,合成了一系列分子量的聚乳酸聚乙二醇三嵌段共聚物.分别采用直接溶解法和溶剂挥发/薄膜水化法制备了包载抗癌药物紫杉醇的纳米胶束.用DLS和SEM观测纳米胶束的形态,采用HPLC研究载药胶束的载药量、包封率,在体外磷酸缓冲盐(pH 7.4),37℃模拟条件下研究载药胶束的体外释放行为,MTT法研究了空白胶束的细胞毒性以及载药胶束对C6细胞的体外抑制.结果表明使用直接溶解法得到粒径为200nm的球形胶束,使用溶剂挥发/薄膜水化法得到粒径分别为50nm和150nm的纳米胶束;溶剂挥发/薄膜水化法的载药量和包封率高于直接溶解法,缓释曲线均符合Ritger-Peppas指数模型;材料和制备方法均未引入细胞毒性,采用直接溶解法制备的载药胶束与游离紫杉醇对脑胶质瘤细胞C6的抑制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4.
β-环糊精对茶汤动力学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茶汤体系的粘度、质点半径分布、扩散速度、临界聚沉离子浓度以及重力场下质点沉降速度等物理量进行跟踪检测与推导,考查了添加β-环糊精前后茶汤体系的动力学稳定性的改变.结果表明,β-环糊精的加入改变了茶汤的粘度和质点半径,降低了重力场下质点的沉降速度,提高了临界聚沉离子浓度,改变了茶汤粒子的相互作用力,从胶体化学和溶液动力学稳定性角度阐述了β-环糊精稳定茶汤品质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5.
采用阴离子活性聚合(AROP)的方法分别合成3种不同结构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线型共聚物聚乙氧基乙基缩水甘油醚-聚乙二醇(PEEGE-PEO-(OH))、星型聚合物PEEGE-PEO-(OH)_3以及类树枝状聚合物PEEGE-PEO-(OH)_(24).通过~1H-NMR及GPC等手段对聚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采用透析法制备负载阿霉素的聚合物胶束,通过透射电镜(TEM)和动态光散射(DLS)对胶束的形貌及尺寸进行表征.结果表明:3种胶束均具有球形结构;与线型及星型聚合物相比,两亲性类树枝状聚合物具有最高的载药效率与载药量;体外药物释放结果显示3种聚合物均具有pH敏感释放特性,且类树枝状表面致密结构可降低药物在中性环境下的释放率.  相似文献   

16.
通过控制反应条件,由β-环糊精制备了不同取代度的羧酸化β-环糊精(CM-β-CD),用核磁氢谱表征了其结构及羧酸化取代度.并以此为聚阴离子、光敏性聚合物.重氮树脂(DR)为聚阳离子.基于离子间相互作用,制备了层.层自组装超薄膜,研究了羧酸化取代度、溶剂离子强度、浓度以及pH值对组装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每一自组装循环中,聚离子的沉积量是相等的,并随着羧酸化取代度、溶剂离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CM-β-CD溶液的浓度和pH值对组装膜结构产生的影响很小.在UV光照下,利用重氮盐的光分解使层-层之间形成共价交联,有效提高了膜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考察了β-环糊精(β-CD)对阿克他利(Actarit,简称Acta)的包合作用.应用旋光度法确定包合比例为1:1;相溶解度法表明,随着β-CD浓度的增大,阿克他利的溶解度随之增加;比较包合物的不同制备方法发现,饱和水溶液法收率和载药量最高,并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了Acta-β-CD包合物,同时,采用红外光谱和差示扫描量热法对其性质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8.
制备了叶酸(FA)、胆固醇琥珀酸单酯(CHS)共修饰的羟丙基壳聚糖衍生物(CHS-HPCHS-FA),该衍生物在水中能够自组装形成粒径为200~400nm的胶束。研究了疏水片段CHS的取代度对胶束的临界胶束浓度、粒径、载药及释药性能的影响,分析了胶束pH响应控释药物的机理,结果表明,疏水片段取代度高的产物,其临界胶束浓度较低,形成的胶束粒径较小,载药效率较高。体外溶出结果显示,载药胶束在pH5.5条件下释药速率明显比pH7.4条件下更快,体现了pH响应控释药物的效果。体外细胞毒性实验结果表明,胶束的生物相容性较好,且叶酸修饰的载药胶束可增强肿瘤细胞的摄取,细胞毒性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19.
以生物可降解的树状高分子材料作为药物载体,采用透析的方法制备了雷帕霉素缓释胶束。通过扫描电镜、动态光散射仪及紫外分光光度计对载药胶束的形貌、粒径及体外释放行为进行了表征及研究。结果表明:载药胶束为中空结构的囊泡,载药后粒径明显增大,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提高到40%和91%,体外释放结果显示其缓释作用明显,Gompertz一级函数模型较为真实地反应其释放行为。  相似文献   

20.
制备羟基喜树碱半乳糖化十六酰壳聚糖胶束(HCPT-GHCM),并考察其包封情况.方法:以半乳糖化十六酰壳聚糖(GHC)为载体材料,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羟基喜树碱聚合物胶束,应用正交试验考察药物/载体比例、油/水相体积比、超声时间对载药聚合物胶束包封率的影响并进行优化.结果:超声时间对胶束的包封率影响最大,其次依次为药物/载体比例和油/水相体积比.最佳条件为:药物/载体比例0.2:1,油/水相体积比1:7,超声时间40min.制备的载药胶束拉径为250nm~300nm,zeta电位约为10mV,包封率为75.96%.结论:所制备的HCPT-GHCM包封率较高,粒径分布均匀,对羟基喜树碱有增溶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