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京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82岁的杨振宁教授突然向<易经>"开火",称"<易经>影响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东方辩证法>一书中有关<易经>对西亚圣经文化、美洲玛雅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正>《易经》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和民族精神的塑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心理分析是现代国际影响巨大的文化活动思潮,《易经》特殊的心理分析价值早就引起分析心理学创始人与后继者的重视和研讨。王家忠教授的新著《〈易经〉与心理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对《易经》的心理分析价值进行全新解读,是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促进心理和谐,加强对外交流,共创和谐世界的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的提出《易经》是一部占筮专著,也是一部哲学典籍,它所包含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唯其如此,在每一个时代它都毫不例外地受到重视。两千多年来,对《易经》进行研究的学者层出不穷,各类著述可谓汗牛充栋。其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几乎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即使到了今天,它的某些观念和方法仍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当代西方的一些学者也都十分重视《易经》的研究,有人甚至把《易经》中关于通过变化生产动态模式的观念与粒子物理学中描述强子及其相互作用的框架“S矩阵理论”相比较,认为两者具有最直接的相似性,并指出:“可以把《易经》  相似文献   

5.
葛洪的<抱朴子外篇>历来被研究者看成是"杂家",这似乎已经成为了定论,究其原因是由于没有仔细研读原文和受评论家影响造成的.我们通过仔细蚓读和分析<抱朴子外篇>的原文,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完全可以得出<抱朴子外篇>不同于<内篇>的思想倾向的结论.<内篇>属道家,而<外篇>属儒家.从<外篇>提炼出的"夫唯无礼,不厕贵性"、"崇教勖学,精六经之正道"、"量材授官,贵贤任能"、"诘鲍论君,辨证古今"等命题,可以看出完全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范畴.<抱朴子外篇>儒学思想有两个特点:一为"驳难",二为"通释".  相似文献   

6.
"接受屏幕"和"期待视野"是比较文学中接受美学的两个关键点.以此为理论依据,同时在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与鲁迅的<伤逝>各自的写作背景和寓意的基础上,对<玩偶之家>之于<伤逝>之重大影响以及<伤逝>之于<玩偶之家>之个人取向进行探讨,从而表明,文化接受事实上是一种文化过滤.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有重视文体的传统.<墨子·大取>云:"夫辞以类行者也,立辞而不明于其类,则必困矣."这里所说的"类",虽不专指文体类别,但包含有区分文体的内涵.<尚书·毕命>则将"辞尚体要"与"政贵有恒"相提并论,进一步凸显了文体的重要意义.<周礼>、<礼记>等都有关于文体的记述.后人继承这一传统,对文体给予了高度重视.刘熙<释名>、蔡邕<独断>、曹丕<典论>、陆机<文赋>、挚虞<文章流别志论>、李充<翰林论>、任防<文章缘起>等,都重视文体探讨.刘勰<文心雕龙·附会>明确提出:"夫才童学文,宜正体制."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论文意>也说:"凡文章体制,不解清浊规矩,造次不得制作."  相似文献   

8.
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中"真实性"和"完整性"两个重要概念加以论述.通过分析指出,<公约>中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分别单向对应于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而这一关系已在中国世界遗产地、文物保护单位以及风景名胜区的实际问题中显示出局限性.结论是:无论从当今世界遗产事业发展趋势看,还是从中国的世界遗产往往兼具历史文化积淀和自然山水之胜的鲜明特点看,中国当前的世界遗产申报、文物保护和风景名胜区规划与利用等重要问题,都需用"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双重原则来面对.  相似文献   

9.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是文化生产--文化传播--自我认同的变动过程;作为赛义德展开对东方主义话语批判的文化霸权,丧失了葛兰西所设想的市民社会对抗霸权的"对抗"性质,仅为一种对文化霸权的"认同"状态;这一状态是<东方主义>一书中我们听不到有任何他者发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分析<简·爱>人物的性格特征,为我们今天理解"人人平等"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视角.  相似文献   

11.
<论语·尧曰篇>"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肤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与"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被认为引自<尚书>,前者或疑为<夏社>佚文,或以为<汤誓>逸文,或以为另一篇<汤誓>,其大旨或视为伐桀告天,或视为祷雨之词,但均为帝王承担责任的言辞,而帝王承担责任则是涉及如何为政的主旨.后者或以为出自<泰誓>,或以为逸词逸句,其大旨或以为伐伐告天之辞,或以为武王诛封誓众之辞,或以为周武王封诸侯之辞,然其中却蕴含着君王应该用贤人与承担责任爱护百姓之含义.<论语>该章的主旨是从制度、民心等多个角度说明如何为政的.此两处虽然与原文主旨不同,但客观上存在让人阐释成如何为政的文化空间.因此,此两处<论语>引<尚书>,其阐释有了断章取义的倾向.  相似文献   

12.
苏轼的"旷达"形象,经过历代的不断塑造,近世又得林语堂的极力推崇,在人们心中可谓根深蒂固.但若借助巴赫金对话理论,就会发现这种贬谪后的"旷达"处处体现着苏轼"自我说服"的特征:不论是初贬黄州的前<赤壁赋>和<定风波>,还是惠儋时的和陶,也无论对佛学教义的学习,或是诗歌中的用事,都是如此.历代对苏轼"旷达"形象的推崇,带着"乐感文化"的心理,而林语堂对苏轼"旷达"形象的极端化表述,则是"五四"以来西学东进的强势下对民族文化心态确认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古诗十九首>承传了<诗经>中<蒹葭>、<汉广>等篇的"间阻思慕"模式,但又有所突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间阻物"有所拓展,抒情方式有所突破,表达方式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从当代文化科学发展的视野,对作为六经之首的易经起源及其价值进行了深入挖掘和解读.通过论证易经生成之三部曲:自然易→占筮易→人文易[1], 揭示了"易"之卦爻象数源于自然,易经之本在象数,其精髓乃"道法自然".由此不仅提升出中国自然哲学、生命哲学与人文教化,而且开出了中国古代生成整体论的"科学"和数学算法体系.文章揭示了易经作为中国文化总源头所蕴含的自然、占筮、哲学、"科学"等 "多维立体结构",试图澄清其中相互关系与不同层次.主张从当今文化科学发展的高度,揭示与彰显易经象数本有的自然、数理与"科学"蕴含,赋卦爻辞以新意,开辟易学创新之道.并试图由此为厘清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线索,超越西方近代科学的机械构成论与主客二分之认识论,探索中国文化、科学的自主创新提供文化资源与思想启迪.  相似文献   

15.
包含真、利、善、美、圣意蕴的<格萨尔>,其文化语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体现了藏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特性.<格萨尔>的文学翻译就是在原语语境和译语语境的共同制约下获得译文表达式的过程,也是译文随语境的变化而进行"适如其所译"的意义构建过程.如果对<格萨尔>语境的本质特征缺乏深层次认知,如果不充分理解<格萨尔>的文化语境,如果没有创造性思维,不会解读藏族人的心理结构,不了解<格萨尔>的艺术特性,那么,对<格萨尔>的翻译就有可能是"隔靴搔痒"式的"吃力不讨好".  相似文献   

16.
唐国梁 《科技信息》2012,(30):220-220
《周易》中的"象"思维模型,是中国古代传统思维模型的代表,是从古至今普遍地被中国人自觉或不自觉运用着的一种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影响都是深远和重大的,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饮食养生文化的发展。本文从观物取象、阴阳、五行思维模型分别探讨了思维模型对中国饮食养生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颂歌>是德国诗人斯特凡·格奥尔格正式出版的第一部诗集,<学步>收集了诗人此前的作品.从<学步>到<颂歌>,被研究者称为诗人格奥尔格创作道路上的一次"关键性的突破"."突破"是内在因素和外在刺激共同作用下的"蛹化蝴蝶"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在海外汉学研究中,以法国汉学与鲁迅最有不解之缘。一是因为鲁迅的文学活动最早由翻译和介绍法国小说开始,二是因为法国是欧洲乃至世界译介鲁迅作品的文化重镇。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鲁迅在法国的译介历程已经历了80余年,其小说和杂文、散文诗都被陆续译成法文。米歇尔.鲁阿夫人、弗朗索瓦.于连等都是法国鲁迅研究者中的代表人物,后者更是突破传统鲁迅研究模式,第一次做到了让鲁迅"自己说话"。当今,法国汉学界对于鲁迅作品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研究态势。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课标>在确认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同时,更加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我们广大教师学习了<新课程课标>后,心灵深处都有一定的感悟与触动,在改变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有利于学生主体发挥、主动参与、乐于学习的课堂形式方面作了很多的努力.  相似文献   

20.
"义"是兼容古代诸家思想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水浒传>的灵魂.<水浒传>中"义"的正面价值和局限性都很明显,它既包含以义揽才以义待才的较合理的用人观念、保持集团内部稳固与平衡的组织优势、辅国安民的崇高目标等正面价值因素,同时也存在界限模糊易变质、忠义两全牺牲义、孕育变相的不平等的局限性.因此,在和谐社会视角下,认识<水浒传>中"义"之实质,构建新型"义"的价值观念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