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交通无线通信CDMA技术是一种高效的新型通信模式,它将随同其宽带衍生技术——WCDMA快速发展,以满足用户对个人通信系统的要求,并成为全球无线本地环路的必然选择.CDMA直译为码分多址,是在数字通信技术的分支扩频通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2.
<正>交通无线通信CDMA技术是一种高效的新型通信模式,它将随同其宽带衍生技术——WCDMA快速发展,以满足用户对个人通信系统的要求,并成为全球无线本地环路的必然选择。CDMA直译为码分多址,是在数字通信技术的分支扩频通信的  相似文献   

3.
一种多路并行传输高速跳频通信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一个多路并行传输高速跳频通信系统的方案,并以蓝牙技术为例加以实现.首先给出了系统模型和设备框图,接着对以蓝牙技术实现的系统进行了吞吐量分析,证明了方案的可行性,最后给出了应用实例和测试结果.分析和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够显著提高高速跳频通信系统的信息传输速率.  相似文献   

4.
受互联网经济飞速发展的影响,以往传统的电信业务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人们对电信网络数据、语音及多媒体等业务需求不断提高,以往传统网络已不能满足人们要求,移动语音使固定语音方面业务受到严重冲击,移动网络不能适应数据业务及语音业务要求,无线宽带的接入使电信网络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主要论述了无线宽带接入技术的标准、目前我国无线宽带接入技术的技术定位及无线宽带技术的体系架构定位。  相似文献   

5.
CDMA系统相对于FDMA和TDMA两种多址技术,其在码分多址的基础上引入了扩频通信的概念.CDMA扩频码具有良好的自相关特性,这样可将无线信道中出现的时延扩展看作被传信号的再次传送.Rake接收机正是利用这一点,通过合并多径信号改善了接收信号的信噪比.南于CDMA系统是宽带传输的,并且所有信道共享频率资源,所以CDMA系统可以使用Rake接收技术,而其他两种多址技术则无法使用.  相似文献   

6.
提出了一种新的自适应预测随机接入信道分配算法,它适用于无线局域网/无线个域网等无线多媒体通信系统.文中给出了算法分配过程的描述,并对其性能作了分析.以HIPERLAN/2标准为例进行了自适应随机接入预测分配算法的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与固定RCH数的方法及已有文献的方法相比,其随机信道的接入效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减少了碰撞次数,有效地利用了无线资源,提高了系统的性能.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介绍一种无线通信指挥系统的结构组成、系统特点及优势等,并针对某地一辆通信指挥车辆和多辆辅助车执行任务的应用场景,给出基于车载宽带无线通信指挥系统的应用方案,旨在促进这种宽带通信系统被应用于国内外各领域。  相似文献   

8.
无线传感器网络分布广或散播于一些很难触及的地方,应用传统的嵌入式系统程序代码编程方法对其代码进行升级再编程时凸现出固有的缺陷,制约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本文提出了应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程序更新的无线空中下载协议.通过该协议,可实现节点程序的远程更新.定义了协议中通信各方的功能,给出协议的框架和各对象的状态机理论模型,应用层数据包的封包格式和应用层数据传输协议.最后在国内外流行的Mica2平台上实现了该协议,实验结果表明该协议具有一定可行性与可靠性,增强了无线传感器系统的可用性.  相似文献   

9.
<正>竞争的要求以及用户需求的变化,导致接入方式的选择正在成为整个电信市场发展的焦点。固定接入方式是较为传统的接入方式,而无线接入方式,将给电信运营商带来一种面向未来的宽带综合接入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全双工干扰接收机隐蔽通信系统中,由于非法检测用户所在位置的不确定性和信道状态的随机性,导致合法用户很难对发射功率和传输速率进行准确把控。为此,提出一种速率自适应的隐蔽通信设计方案。【方法】该方案在保证通信满足隐蔽约束条件的前提下,通过减少信道状态与传输速率不匹配情况发生,降低系统隐蔽中断概率。【结果】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隐蔽中断概率约束条件下,根据估计信道的状态来自适应匹配传输速率,将有助于降低隐蔽通信系统的中断概率。【结论】因此,速率自适应将有助于提高隐蔽通信系统的可通性。  相似文献   

11.
由于传感误差、传感噪声、传输错误等因素的影响,同一个传感区域内多个传感器节点的传感数据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导致的区域不确定性传感数据给查询、预测等后续深层次的数据处理提出了严峻挑战.针对这类传感数据的预测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变量主元分析(multiple variabl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MVPCA)的不确定性传感数据预测方法. 通过MVPCA的特征提取这一预处理手段获得不确定性传感数据的本质特征,然后采用基于相关分析的多元回归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建模和预测. 实际传感数据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解决不确定性传感数据的预测问题.  相似文献   

12.
无线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以码分多址技术(CDMA)为基础的移动通信网络具有了高速数据传送的能力,其支持的业务也发展到多媒体业务.随着3G网络的不断发展,移动运营商可以提供宽带数据业务,而流媒体业务将成为极具发展前景的特色业务.该文在研究无线传输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流媒体在CDMA1X网络上的应用,提出了一种以保证质量为核心的移动流媒体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3.
针对传统无线传感器网络能量供应问题,提出了基于射频能量捕获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介质访问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MAC)协议.首先在相邻节点之间运用时分多址(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MA)技术按时隙分配信道,使数据在源节点到汇聚节点之间无争用传输;同时控制节点...  相似文献   

14.
以IEEE 802.15.3 HR-WPAN协议框架为基础,首先建立了微网结构ad hoc网络的系统模型,给出了微网结构ad hoc网络容量区的定义.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微网结构ad hoc网络容量区的计算方法,并研究了不同发射功率、离散功控、传输速率离散化和多跳路由4个方面对容量区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发射功率与采用多跳路由能显著扩大网络的容量区;传输速率离散则不利于网络的容量区的扩大;而功率控制对微网结构ad hoc网络的容量区影响很小.这对以IEEE 802.15.3 HR-WPAN协议为基础的无线ad hoc网络的跨微网通信、路由协议、功率控制等方面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无线协同中继传输系统的可达速率和吞吐量,提出了利用干扰消除的协同传输方案. 通过监听获得干扰信号的先验信息,再利用干扰重构减去技术来消除干扰信号,减少了系统传输时隙. 同时,推导出系统可达速率和中断概率的表达式,分析了不同传输方案下不同中继转发模式的系统性能. 仿真结果表明:随着链路信噪比的增大,基于干扰消除的协同传输方案能够有效地提高系统可达速率;当链路信噪比未知时,通过调节发送速率,可以获得系统的最优吞吐量.  相似文献   

16.
TCT无线数据传输系统是2S3C整体系统中针对三,四港池作业区域的子系统,其主要功能是通过合理设置无线传输基站,使漫游在作业区的无线终端设备及时将采集到的现场数据反馈回后台作业系统,或将作业决策系统的操作指令发送到每个操作终端。系统方案既突出了TCT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独立性,又考虑了在与系统软件接口配合及计算机网络连接方面,具有符合国际标准的开放性,使用户在整个网络系统的软件选型和硬件选型方面有较大余地。  相似文献   

17.
在无线OFDM系统中,利用信道状态信息,实时改变交织图案的自适应交织技术较固定的分组交织,可以更有效地将突发错误离散为随机错误,从而有效提高了系统性能.该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自适应交织技术,不仅进一步提高了系统性能,尤其是系统的误帧率性能,而且使算法实现的复杂度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8.
针对全IP业务,该文针对LTE/WiMAX异构无线网络提出一种改进的基于可变传输单元的接入选择算法. 算法利用二维资源单元计算系统容量,通过引入负载转移和可变传输单元,合理分配系统资源,更有效地为全IP业务服务. 利用排队理论建立系统四维马尔柯夫排队模型,分析并评价了系统性能. 仿真结果表明,与原有接
入选择算法相比,该算法更符合网络实际情况,在保证异构无线网络实时业务性能基础上,有效提高了非实时业务性能及系统总资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19.
下一代无线通信网络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移动终端可以灵活接入各个网络. 在异构网
络共存的下一代通信中,网络选择技术能提高频谱利用率和网络容量. 为此,设计了一个基于
非合作博弈的网络选择机制,以保证移动终端能从异构网络中选择合适的网络接入. 证明了
该博弈为潜博弈,分析了该机制中博弈的纳什均衡存在性和可行性,并设计了一个基于反应
动态机制的最优迭代算法求解博弈. 仿真表明,该算法能够收敛到纳什均衡,且其网络选择机
制具有近似最优的性能.  相似文献   

20.
张磊  何洁  李涛 《甘肃科学学报》2014,26(3):102-105
系统针对示范园中的蔬菜温室大棚,基于机器视觉技术及ZigBee无线传输,利用多种传感器将温室内环境、土壤数据以及图像数据在线采集并远程无线传输至中心控制室,通过智能决策系统实现指导农业生产的目的.实验表明,该系统组网方便、数据采集准确,达到了设计目标,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